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小米想要彻底改变广告业,它能成功吗?

时间:2024-05-22 18:21:46 科技赋能

小米刚刚发布的最新二季度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为39.58亿元,同比增长63.6%。

其中,广告收入同比增长69.6%,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4.1%。

一线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广告和营销模式,但小米与BAT不同。

主要通过硬件获客。

别人需要花钱去获客,但它还能赚钱,而且它能抓住最低的系统级入口。

缺点是天花板明显,硬件本身不具备马太效应,难以实现裂变,用户增长无法像“纯粹”的互联网公司那样快速。

它的机遇在于,物联网时代,交通正在从“沟渠模式”向“雨天模式”转变。

过去交通是水平流动的,有数百条河流流入大海,然后分配到支流。

主频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平台能够不断提高流量价格,丰富自己的报道。

进入天域模式,主渠道虽然依然强势,但不再铁板一块。

入口处比较分散。

新的流量红利如雨,通过不同的用户接触点落下。

小米建立了流量天宇采集器。

从小米最新财报来看,小米天语机型的流量不断增加。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IoT连接设备1.15亿台,环比增长15%;拥有5台小米IoT设备的用户近万人,环比增长19%。

此外,人工智能小爱同学成为新的流量来源。

截至7月底,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万,累计唤醒次数达50亿次。

根据Clay Shirky在《小米之道》中的说法,小米构建了从移动互联网入口到新物种生态链的流量控制中心。

手机掌控着巨大的线上流量,再加上充足的生态链产品作为支撑,雷军开始打造自己的新零售体系。

“小米营销”就是观察这个交通控制中心的切片。

它要打造的是所谓的“智能生态营销”体系,包括18个月生活量超5000万的手机上的小米应用、覆盖家庭客厅场景的小米OTT、以及小米手环、VR等智能硬件可以融入用户日常生活全场景。

这个团队里的很多高管都认识我。

通过最近与他们的交流,我将小米营销的特点总结为二十四个字:场景深度、触点为王、数据驱动、利他利己、以终为始。

,互相赋能。

这二十四个字相互交织,这是它与传统广告公司或者其他互联网广告平台最大的区别。

作为小米体系内的广告平台,需要解决的冲突是如何协调米粉和广告商的利益,从而与小米的主要价值观保持一致。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24个字。

小米MIUI副总裁金凌认为,进入数字时代以来,广告行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发展到今天,广告行业已经从追逐新技术到经历了回归和进化。

回归真实场景讲述故事和创意,进化重新建立广告主、平台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让用户获得传播的主权。

小米代表的是互联网广告从搜索广告、信息流广告到深度场景广告的尝试。

深度场景接触点是王道。

如果你是小米重度用户,早上跑步时佩戴小米手环,随身携带小米手机,到了办公室就打开小米空气净化器,上班时戴上小米VR眼镜看电影。

午休时间,请使用小米AI音箱。

帮您记下日程,晚上回到家用米家IH电饭锅蒸米饭,打开小米电视,让米兔智能故事机在睡前给孩子讲个童话故事,然后小米将嵌入到你的运动场景、工作场景、环境场景、生活场景、娱乐场景、亲子场景等主要线下场景,这不包括论坛、社区、日历、应用商店等线上场景、天气等。

这意味着随时连接所有媒体的用户,帮助广告商准确定位客户并高效触达他们。

挑战不是轰炸用户,将其碎片化的注意力切割成更小的碎片,而是将其深深嵌入到场景中,并尽量不干扰用户的行为轨迹。

一个例子就是去年双11小米与天猫的合作,持续了11天。

小米调动了工具、娱乐、社交等12个原生APP的资源,运用了超过17种媒体创新形式和43个曝光展示。

和入口实现广告信息的原创性和互动性,不仅实现了天猫双11品牌的打造,也实现了天猫双11作为电商促销活动实际效果的转化。

触摸点不仅仅体现在屏幕环境上,还可以让无屏幕环境和工具类软件具备用户触摸功能,比如小米日历、天气、输入法、个性化主题等。

所谓深度场景并不仅仅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场景中,还要根据不同的场景搭配不同的材质,从而获得与用户进一步沟通的机会。

例如,在特定用户的电视屏幕打开的家庭场景中,出现厨房用具、食物、母乳等。

婴儿等特定类别。

深度场景和触点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触点的意义不仅包括全天候、全场景接入,还意味着所见即所买,缩短交易流程,提高转化,实现品效合一。

小米生态内,天猫双11曝光量近百亿。

在本次合作中,小米利用门户、负一屏、OTT电商渠道等方式,缩短用户购买流程,提高购买转化,让用户从看到信息、进入入口,到频道页面、体验品牌,以及购买商品。

形成闭环。

有了足够的触点,用户可以有便捷的体验,深度的场景穿透,可以减少用户的打扰。

两者结合可以更有利于产品和效果的融合。

小米MIUI广告销售部全国营销中心总经理郑子拓认为,只有匹配多元化移动场景下的用户行为,刺激消费者行为,才能最终实现购买转化。

作为一个品牌,多一个与用户的接触点就意味着多一个增加销量的机会。

这是对传统交通规则的颠覆。

郑子拓认为,小米讲述的不是海量流量的故事,而是潜移默化地改善小米MIUI 2.07亿月活跃用户的生活质量。

他理解未来场景化有两个方向。

一种方式是不断迭代开发硬件,让新媒体属性更加明显,就像手机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平台一样。

小米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在这方面最有机会,应该首先抓住这个坑;另一条路是物联网的发展。

所有的产品,无论是否有屏幕,无论是否具有媒体属性,都连接到互联网。

他们只需要找到表达方式来进行营销。

功能。

线上线下连接的联系人越多,未来连接在一起的价值就越大。

他设想了一个场景:未来很多人会同时使用小米电饭锅和小米电视。

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小米电饭锅可以智能收集用户口味数据,青海人吃最硬的米,海南人吃最软的米。

同时,由于数据的智能连续性,当用户打开小米电视时,这家推送的广告应该集中在用户喜欢的大米品类上,这样用户就不会对其产生反感。

电饭锅虽然不充当广告媒介,但却在媒介之前扮演着关键角色。

“因此,如果小米未来能够足够大地扩展其生态物联网业务,可能会带来更高效的营销。

”为了做到“深度场景、触点为王”,小米的营销必须在底层“时刻变化、层层贯通”。

只有从用户的行动动机出发思考创意,才能基于体验细节实现感官冲击。

然而,平台利益和用户利益常常发生冲突,尤其是当硬件是主要流量入口时。

用户需要的是产品服务而不是不间断的环境。

小米一直主张以用户为中心,专注米粉。

小米营销的底层逻辑也不能偏离这一点。

这还需要八个字:“数据驱动、利他利己”。

数据驱动、利他利己,小米MIUI商业产品部负责人谷大伟认为,以小米为代表的移动广告形式是展示广告,本质是计算广告。

通过对小米生态内广告位资源的挖掘,已开发了20多个媒体、300多个广告位,分为应用分发、横幅、信息流、补丁、OTT等七大类,将用户产品转化为商业产品。

这些具体的广告形式和互动方式有一半以上是小米原创的。

原创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不规范”,对交付平台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日历或天气等广告内容的显示需要定制和平台支持。

不过这种方式的优点也很明显,因为它原生性强,对平台的支持也很好。

用户体验危害最小,本地化,并且可以融入到用户体验中。

小米手环等无屏或小屏环境仍可开发为非标广告位。

小米手环与迪士尼合作,将手环变成打卡设备。

用户佩戴小米手环到迪士尼门店打卡,即可在线点亮奖牌,领取折扣和礼品。

手环可以打卡,用户觉得很酷。

“虽然小米拥有至高无上的硬件资源,但它的广告类型和销售方式却非常复杂。

外面看到的手机广告形式我们都有,也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

”顾告诉我,虽然很多广告平台声称能够实现“千条广告”。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孔”,但小米在原生状态下却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获得用户许可的情况下,肯德基的早餐提醒会在某些用户早上起床时的系统闹钟上出现,或者在特定日期发布雅诗兰黛新品,也可能会出现在特定用户的闹钟上。

日历。

所谓“部分”和“特定”,都是基于用户许可,利用小米生态内用户产生的数据,给用户行为贴上标签,然后将广告主的气质与用户需求进行匹配。

最终目标是深度融入场景,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媒介向正确的人传递正确的信息。

小米数据驱动营销的基础在于建立一个“闭着眼睛也能买”的生态系统。

最近,我邀请了已经加入顺为资本的周航先生来做分享。

他表示,小米放弃了与用户价格博弈的传统零售做法,即不通过非常复杂的品类组合来追求整体利益。

无论你是在线上还是线下购买,无论你是购买实体商品还是服务,它都是这样做的:需要的时候随身携带,需要的时候购买,不管价格如何,因为价格肯定是低的。

如果与同类产品相比,它的低一定是有原因的。

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王进教授认为,小米生态系统不同于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建立的闭环,而是由多个合作伙伴形成的开放、无边界的生态系统。

这是一个枢纽型的生态系统。

生态链中的合作伙伴之间通过契约建立正式的规则,例如提供数据、访问数据、共享数据路径等;支付模式;支出和收入分配等。

消费者无需离开这个生态系统,即可享受毫秒级的端到端综合服务体验。

王进进一步指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小米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不是子公司关系,而是兄弟公司关系。

价值观、产品理念、方法论是整个生态系统再生产的基础。

这个生态系统最重要的逻辑就是“利人就是利己”。

“利他就是利己”不仅指协同生态中的企业,也包括对待米粉的态度。

据曹大伟了解,小米营销拆解每一个案例,力求实现用户、广告商、小米的“三赢”。

三场胜利并不同等重要,米粉必须先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赢”看似美好,但大多数企业最终都会把它变成一个噱头。

成为有温度的科技公司,底层的数据是冰冷的,但应用层会更加人性化。

小米能否做到知行合一?以终为始,互相赋能。

以终为始,“终”就是“米凡”。

以用户体验为终点,我们就不会在起点就走错跑道。

年中,小米开始加速流量商业变现的探索。

谷大伟记得,当初开始搭建小米广告平台时,他最初是快速“挖掘”广告位,寻找商业化点。

他很快就感到纠结,不得不考虑各方面的平衡。

他回忆说,那一年不错,需要协作的核心业务部门也明白这件事的长期价值。

然而,在年初进入深水区时,他们遇到了阻力。

大家都有一些抵触,认为这会影响用户体验,所以内部开了几次。

动员。

雷军也出席了其中一场会议。

雷问为何商业化进展如此缓慢。

顾先生没有多说什么,但以雷军的聪明,他立刻意识到这个部门拿不到广告位,也拿不到流量。

他说了四个字:矫枉过正。

随后,又召开了一次会议,高层开始讨论商业化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意义。

对于Facebook、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全球巨头来说,商业广告占据了巨大的收入比例。

各部门正在逐步接受。

谷大为深知这种最初的分歧,这是一种成长的痛苦,这恰恰说明“以用户为中心”在小米并不是一幅挂在墙上的山水画,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观。

“每个部门都像对待孩子一样看待自己的产品,如果你硬要给孩子加点东西,他们肯定不愿意。

把这件事解释清楚后,我意识到商业化也是小米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环”的商业模式。

系统商业化初期,应以资源驱动系统快速提升规模和流量。

下半年量开始增加,很顺利,但第二阶段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由于广告的增加,外界出现了一些骂小米的声音,认为小米已经背离了初衷。

上半年批评最激烈的时候,他们每天都要监测舆论,内部顶不住压力。

种种反思:小米是否依然是为发烧友而生,是否依然坚持用户体验第一?雷军再次用了“矫枉过正”这个词,这次让他们“收起来”。

顾记得问雷军我们可以放弃多少广告。

雷军说我给你四亿,没问题,这个钱你不用赚。

同期,小米手机出货量恰好出现下滑,但当用户体验与商业化出现明显冲突时,雷军依然会坚持不赚快钱。

熬过新年,小米的商业化体系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员都基本进入了成熟阶段。

智能营销生态圈已经建立。

它不仅有系统层面的被动数据,兼顾软硬件,还可以通过线上数据分析和线下调查反馈进一步发展。

挖掘用户的活跃心理数据。

用户行为和心理数据转化为数十亿个特征项目,通过算法相互关联,形成全场景关系链。

用户体验始终是规则。

小米的营销团队必须每天收集用户最详细的反馈,并利用数据做出决策。

例如,如果弹窗上有“×”号,则可以一键关闭。

倒闭比例是多少?关键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将其关闭。

还有一个内部机制来判断所有广告在投放前是否符合价值观、是否符合底线。

年底,小米的营销团队再次面临新的门槛。

为了保障用户体验,需要克制更多的广告位,从规模增长转向效率增长,更深层次触达用户。

深度触达的方向之一是直接连接米粉和广告主,无需中间媒体。

就在今年6月,小米营销与广汽本田启动了跨界合作。

本田的CITY风车型针对年轻消费群体,与米线高度重合。

与小米联合举办线上发布会,采用智能交互方式。

发布会在H5手机上举行,由小米AI音箱主持。

没有固定的场合和时间,用户可以通过游戏充分互动。

例如,通过点亮屏幕中的LED头灯,用户可以照亮掉落的小米产品。

亮起的灯越多,得分就越高。

或者控制小米无人机追逐飞行的风帆。

无人机跟随风帆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分数就越多。

这巧妙地凸显了风范的明亮和敏捷的优势。

此前,CITY风帆还与小米联手营销“极客实验室”,要求米粉修改新车型的外观和内饰技术,打造一款运动型概念车。

接下来,广汽本田还将开展公开测试活动,扎根小米社区平台,用米粉最熟悉的“招募、体验、评测、扩散”形式来调动参与感。

在这种情况下,米粉直接与广告主进行了互动。

他们正在参与“培育”品牌,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收信息。

顾大伟认为,如果营销有足够的深度和高粒度,广告将会从纯2B模式转向+C2B模式,这将是商业模式的重要转变。

这里的+C并不向C方收费,而是让C方参与并受益。

这就像“与羊同在,羊毛出自猪身上”。

+C2B甚至不需要拥有特别多的用户。

例如,很多游戏只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用户就可以贡献70%的收入。

运营好这些用户,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B端可以持续盈利,小米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转化收入,而不仅仅是收取广告位费。

营销+C2B的模式也让用户成为商业系统的一部分并获得实际收益,而不是游离在传统广告闭环之外。

我们从拼多多、趣头条等公司的崛起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用户与平台分享自己的资源和圈子,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激励。

更高的目标是用户与平台之间相互赋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博弈演变为共同创造新价值。

如果米粉直接与广告主对接,社区开放互动,广告主、平台、用户不仅会交换信息,还会交换价值,互相赋能。

顾音音觉得,这或许代表了未来的营销模式。

如果我们遵循这个思路,让用户深度参与小米的营销商业模式,或许会让一个以前遥不可及的想法成为可能。

“从小米整体来看,我们要打造一个以米粉价值为中心的商业体系。

之前任何一个商业体系都很难真正以用户价值为中心,实际上是以平台利益为中心的。

”假设我们可以拥有合适的用户。

” “相对透明”的商业模式和更好的反馈机制让他们参与进来,让他们的声音更强、更有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