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上海HIFi展上,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耳机分会对中国耳机品牌进行了排名。
第一名是成立不到5年的1MORE耳机。
周围有很多粉丝。
我对此感到困惑和困惑,但作为业内人士,我并不感到惊讶。
我什至觉得1MORE对中国耳机行业的影响不仅仅止于此。
中国市场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市场,耳机市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要理解为什么我说1MORE对中国耳机行业的影响不仅仅止于此,恐怕还要更多地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来解释。
中国耳机行业从无到有、从代工到自主研发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
国内主要音响代工企业第一阶段转型失败。
国产品牌陷入困境。
国内音响行业还是要从OEM开始。
改革开放后,深圳建立了许多新的电子工厂,其中包括音频领域的代工厂。
那时OEM往往是组装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内耳机代工厂已经完成了原有的技术和资本积累。
2017年,森海塞尔推出了广受欢迎的MX机型,MX创造了高额利润。
带动国内厂商首次从低端代工向高端自主设计转型。
相信即使你没有用过MX,你也用过MX男款耳机。
当时市场上的国产耳机普遍在100元以下。
为了突破当时的经营困境,国内音响整车厂开始试水,自主研发设计产品。
并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但当时无论是产品的自主研发还是品牌的建立,都缺乏基础条件。
这一次各大主机厂的转型并没有给国内耳机行业带来太大的成果。
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的制约。
当时依靠供应链来突破当时的设计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是早期国产耳机单元的振膜太厚,带宽和音色都相当相似。
表现平平,但自主设计研发的尝试,逐渐完善了国内厂商研发隔膜和供应链的流程。
可以说,现阶段国内HIFI通过对MX的抄袭和模仿,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初步的技术改革和积累。
第一阶段中后期,由于大环境市场下滑的影响以及核心材料供应链国内生产跟不上,当时的国内先行者最终解体,卖工厂。
国内主要的自主HIFI耳机品牌正处于这个转折点。
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当然,一线主机厂的惨败并没有吓倒所有人。
同时培育了Wesonic、SUNRISE、御音、威尚等作坊式或中小型代工品牌,因为他们在自主品牌路线上投入不多。
很多,但幸存下来。
这些品牌通过一些线下门店渠道和社区论坛进行推广,在小圈子里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然而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记得这些品牌初期产品的质量问题,比如开胶、声音偏等,所以即使现在消费者也经常听到某个品牌声音好但品控差。
这本质上是国内音响厂商长期以来用好音质的调音玄学来掩盖自身制造能力的不足造成的。
现阶段,供应链和核心材料的限制,让国产音响品牌几乎无法发展。
第二阶段,苹果培育市场,Beats耳机诞生。
在国内耳机市场最初的发展过程中,国内HIFI先行者最终以解体卖厂告终,这直接导致国内规模较大的中大型音响厂商基本放弃了自主品牌路线,继续发展。
对于OEM路线来说,现阶段市场消费习惯的培育和技术供应链问题依然严峻。
第二阶段的核心变化是市场消费环境的变化。
耳机作为配件的属性缺乏更理想的硬件平台的支持。
无论是CD/MP3还是后来的MP4,甚至是HIFI播放器,都没有将耳机推广到更广泛的渠道。
能力。
(图)苹果iPod,这也是富士康1MORE创始人的作品之一。
这时,我们就不得不说说同时期的里程碑产品——iPhone 4。
iPhone手机及其配套的耳机被呈现在世人面前。
苹果凭借其强大的市场教育能力,迅速教育了众多传统音频厂商推出相应的耳机、音箱外设。
但传统大厂的营销能力较弱,一直没有出现真正的爆款产品,直到Beats耳机问世,利用名人效应。
随着消费文化进入中国,耳机品类找到了理想的手机硬件平台。
iPhone和Beats两大巨头,一举将HIFI音响产品带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与前一阶段的出现不同,这一阶段的市场容量和深度都大大加深,同时刺激了普通消费者新周期的认知和消费。
用户潜力。
这一阶段创造了音响领域的诸多销售神话,让很多投资者开始关注音响及配件行业的发展。
当然,现阶段的发展红利与国产品牌几乎没有关系。
第三阶段:供应链能力互补。
1MORE成功接手iPhone和Beats,自然引起了一些资本和手机厂商的关注,他们开始反思手机配件市场的潜力。
借助平台生态和捆绑销售策略,1MORE在三年内取得了成功。
10,000件的出货量已完成。
1MORE发布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烧友们展开了各种音质争论。
然而,如果笔者去同事的办公室,就会看到大家在研究1MORE,讨论音频市场。
之后,国内耳机厂商因为1MORE开始考虑更多的营销方式和溢价。
可以说,1MORE触动了很多传统耳机厂商的营销思路。
当然,也冲击了很多低端市场,也推动了行业的质量提升和转型。
虽然1MORE成立时间不长,团队对耳机行业了解不多,但1MORE团队确实是供应链领域的顶尖元老。
其主要团队成员几乎都是富士康iPod Kindle设计和制造团队的成员。
这样的背景让他们在探索制造前沿拥有成熟的经验。
比如1MORE的篮球圈就有非常好的工艺。
麦克风金属件的加工不仅仅是找耳机厂家来生产那么简单。
可以说,制造领域多了1MORE更强的团队。
来自富士康的1MORE团队带来的高强度的企业文化,与国内主流耳机行业粗放的发展态度相比,显得非常异端。
或许正是这种狂热状态的加持,才让这家公司与我们传统上看到的有所不同。
任何耳机品牌公司。
1MORE逐渐积累了自己的产品研发数据经验。
无论是振膜还是动铁单元,1MORE都补充了供应链能力,全面掌握核心材料供应链。
转移到产品研究和设计的经验现在正在迅速增长。
不可否认,同价位的国产耳机在品质上很难与1MORE相比。
与传统音频厂商相比,1MORE更像是这个时代中国耳机行业的标准化符号。
很多国外品牌巨头都对这样一家低价高品质的中国企业心存戒心。
可以说,1MORE就像一条鲶鱼,扰乱了全球耳机行业的竞争。
这一步伐也加速了国内耳机产业链的升级。
为什么消费者的看法与行业的看法不同?很多发烧友和消费者并不了解这个行业,也不会关注这个看似已经卷入发烧友圈音质纠纷的品牌。
他们甚至想知道为什么国家行业协会将一等奖授予1MORE。
但事实上,1MORE赢得了森海塞尔、索尼等国外巨头的关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耳机行业的发展。
(要知道,在国外品牌眼里,你是卖不出去的,如果你做不到规模,别人就看不到你的存在。
)1MORE目前覆盖26个国家和地区。
真正意义上的1MORE代表了中国耳机行业与国际品牌站在同一个世界战场,而不是在国内市场内讧。
耳机行业是一个非常无奈的行业。
如果你的历史不够深厚,你的调教不够顺眼,你永远都是国货可以攻击的弱点。
国际品牌也被人们奉承,说越老越强,但实际上很多产品都是国内贴牌设计生产的。
消费者往往只看到1MORE激起耳机行业的各种争议,却没有看到甚至故意忽视1MORE对行业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1MORE对于中国耳机品牌的影响力并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