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投资聚焦】百亿可穿戴设备撬动千亿应用市场(一)

时间:2024-05-22 17:54:39 科技赋能

投资要点(一)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桥梁性质决定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很大。

未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成熟发展,每一个生物人都将被虚拟化,存在于网络化的数据库中。

身体信息、操作习惯、动态分享等信息将被记录并存储,形成数字个体。

利用这些数字化的个人信息,用户可以欣赏系统自动推送的新闻信息、实现增强现实导航、接收健康状况预警提醒、控制执行系统等。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可穿戴设备能够识别身体的前提下的。

世界,基于智能化,需要检索和数据挖掘的支持以及多元化应用平台的接口才能实现。

(2)百亿可穿戴设备撬动千亿应用市场。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采集、计算、分析和反馈。

在健康管理、运动健身、信息娱乐等方面,极大提升了用户在社交、娱乐、健康、运动等领域的需求。

应用领域涵盖广泛。

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突破1万台,规模达3000万元,其背后庞大的衍生应用市场将超过1000亿元。

(3)投资逻辑:可穿戴设备作为独立产品,价值有限,但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背景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专注于服务应用平台公司,瞄准与智能手机的差异化。

亮点:(1)终端厂商配备互动应用平台蓄势待发,移动医疗是可穿戴设备应用最吸引人的方向; (2)推荐可穿戴设备嵌入式CPU芯片和独特功能模块供应商; (3))关注可穿戴硬件制造及封装厂商。

(4)重点投资组合:(1)具有互动应用平台服务能力的移动医疗终端厂商:宝莱特(插电监护仪、手持监护仪均实现快速增长并拥有核心专利)、九安医疗(国内首家可穿戴医疗保健)产品)智能手表AM3已发布,具有欧美渠道优势); (2)可穿戴设备嵌入式CPU芯片及特色功能模块提供商:北京君正(国内首家嵌入式CPU核独立开发商)、苏州固泰(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数据采集和反馈的核心部件,需求很大); (3)可穿戴硬件制造及封装厂商:上海欣阳(半导体封装化学品优质供应商)、晶方科技(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二大图像传输公司) 传感芯片WLCSP封装测试服务提供商)。

1、可穿戴设备:继PC、互联网、智能终端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一)可穿戴设备的基本概念 (一)可穿戴设备是指应用可穿戴技术实现日常穿戴智能化的配置设备全面嵌入将各种传感、识别、连接、云服务等技术融入到人们的眼镜、戒指、手表、手环、服装、鞋袜等日常佩戴设备中,实现用户五种感官的拓展,具有生活管理、社交娱乐、健康监测等,设备一般具有美观时尚的外观、易于佩戴、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有专用的应用和功能。

(2)智能穿戴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通过将智能设备佩戴在人体上,为消费者提供专属、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低功耗芯片、柔性电路板等可穿戴设备核心硬件技术的成熟,一些可穿戴设备已经逐渐从概念化走向商业化。

新的可穿戴设备不断推出。

许多知名IT技术公司也开始在这个新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力争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2)突破性创新以及与智能手机合作伙伴的协作服务(1)自2018年苹果推出iPhone以来,智能手机行业还没有出现类似的革命性创新。

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日益提高,但新发布的手机大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利用所谓的“微创新”来实现产品差异化,寻求更大的屏幕、更高的屏幕分辨率、更快的处理速度设备、更高清的摄像头等,没有真正的创新。

这些性能提升只是量的提升,而不是质的飞跃。

可以说,智能手机行业的创新遇到了与PC行业类似的瓶颈。

(2)回顾IT产业的发展历史,出现了一批批划时代的产品,如电话、BP机、电脑、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作为时代的象征,它们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技术。

等级。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智能手机基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改变了世界;现在,“可穿戴设备”作为一个更先进的概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慢慢地随着可穿戴设备产品的逐渐普及,融入用户的生活并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是时间问题。

当前,当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逐渐接近创新周期的尾声时,可穿戴设备应运而生,接过了智能手机的创新接力棒。

似乎上天安排它继续智能产品,将信息技术推向新的高度。

一个顶峰。

可穿戴设备有望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智能终端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并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又一载体,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3)可穿戴设备是人们与世界沟通的新工具,打开了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

当物联网走进我们的生活,智能手机将成为一种传输和计算媒介,而真正能够与我们直接通信,甚至对外传输和共享信息的设备就是智能手表或手环等可穿戴设备。

(4)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取代智能手机,而是需要与智能手机合作,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发挥协同效应。

可穿戴设备可以在许多领域成为智能手机的有用补充。

智能手机可能仍是移动设备的主体。

可穿戴设备作为手机的延伸,可以更全面地获取用户个性化数据。

例如,手环收集心率、体温、皮肤湿度等身体信息,然后传输到智能手机,形成每日身体记录。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可以独立运行,例如使用智能眼镜截取您当前看到的场景并将其直接上传到您的个人动态中。

(5)可穿戴设备强调便携性。

有些产品表格没有大屏幕,不方便信息输入。

这时,大屏智能手机就可以成为可穿戴设备最好的显示和交互平台。

虽然功能上有一些重叠,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具有其他设备所不具备的优势。

两者结合可以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就像平板电脑和传统PC在很多方面有重叠,平板电脑确实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但传统PC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使用,仍然有一席之地。

(3)聚焦行业趋势:Google Glass、iWatch 火上浇油 (1)谷歌于 2018 年 4 月发布了 Google Glass。

这副眼镜结合了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可以实现语音控制拍照和视频。

拨打电话、获取路线、上网、处理短信和电子邮件等功能均以美元定价。

谷歌眼镜可以帮助用户获取、分享和增强对所见世界的理解,同时还涉及促进沟通、信息导航等功能。

(2)作为另一IT巨头,苹果公司近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I Watch商标。

与此同时,苹果还投资了开发人员和设计师来进行智能手表I Watch的研发。

虽然苹果目前官方并未透露I Watch的具体功能和参数等细节,但苹果的积极举动可以看出苹果对智能手表市场的重视。

该产品极有可能在今年9月份正式发布。

(3)Google Glass和I Watch向世界传达了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趋势的信息。

在科技巨头的推动下,可穿戴智能设备逐渐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热点,也将推动可穿戴应用的延伸。

行业快速发展、进步。

特别是随着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成为互联网数据的重要入口。

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汇总、分类、索引和深入分析,可以让用户进一步定量分析自己的数据。

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甚至获得一些先进的健康提示。

(4)虽然现在可穿戴技术方兴未艾,但市场已初步呈现出激烈竞争的趋势。

不少互联网公司和硬件厂商纷纷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

谷歌、索尼、三星、高通等公司纷纷进军可穿戴设备行业,推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产品。

一些IT公司甚至通过并购来增强自己的可穿戴技术能力。

例如,可穿戴技术和音频设备开发商Jawbone以超过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可穿戴健康产品制造商Body Media。

微软以2亿美元收购了多家公司。

智能眼镜专利部分来自旧金山ODG的专利和人才。

与此同时,IT巨头也开始联手投资机构,设立可穿戴技术专项投资基金。

例如,Leap Motion投资人高源资本投资1万美元成立了名为Leap Fund的基金,Google Ventures与Andreessen Horowitz和KPCB联手成立了Glass Collective。

为Google Glass应用开发商提供资金和服务的平台。

(5)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已经全面开花。

各类企业都希望加入到这一技术浪潮中,分一杯羹,在产业链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硬件、软件、平台融合的趋势,将使竞争者的玩法更加多样化,也必然将全球终端制造链向中国转移。

华为、中兴等本土终端厂商将凭借低成本研发优势提升市场份额,而本土终端供应链将有更多机会进入国际巨头供应链。

将会有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相比国际品牌积极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国内厂商参与的并不多,且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除了国科电子和映趣科技较早推出智能手表外,酷派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真正研发可穿戴设备的厂商之一,也是第一个推出智能手表的国产手机品牌。

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产业布局的逐步深入以及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各厂商将基于这一新的产业链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可穿戴设备领域将成为新的领域。

继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

市场增长点。

  (4)面对海量信息,我们需要“管家”:(1)21世纪是信息时代。

新的网络技术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可以说,基本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互联网上每时每刻都有数十亿条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发布。

随之而来的海量信息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增加了用户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的难度。

有时甚至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

面对海量信息,获取信息和过滤信息是两个核心问题。

目前信息的获取已经从主动搜索逐渐发展到个性化推送,比如QQ新闻、RSS订阅、WIND咨询等,对于这部分信息,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筛选分析,有时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延伸搜索某个焦点;还有一些数据和信息是我们想要了解,但受限于获取的复杂性,比如体征信息、周围环境等。

信息等。

无论以上哪种情况,我们都可能经常遇到。

到时候,我们非常希望有一款能够起到“智能管家”作用的产品设备出现,能够为我们分担一部分“机械工作”。

(2)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类会逐渐寻求实现高层次的需求。

其中,社会需求既是我们现实社会中最渴望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虚拟世界中寻求交流,愿意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信息。

工信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移动互联网接入总流量达到6.2万G,同比增长67.3%。

每户月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超过M,同比增长43.4%。

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传更新。

、购物评论、分享文件,这一切都得益于终端设备的便携性,而可穿戴设备在这方面并不逊色于现有的智能终端。

智能眼镜可以实现“分享所见”,将一切都带入用户的视线范围内。

您可以拍摄某个地点的风景和事件的照片或视频,并将其上传到新闻源。

您还可以远程即时转动屏幕,将智能眼镜“看到”的内容即时传输到远程显示器。

这些现在难以想象的场景将在可穿戴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后就会成为习惯。

(3)在信息咨询、智能搜索反馈、健康监测、睡眠监测、在线社交等多元化趋势下,可穿戴设备作为“超级管家”将给我们带来各方面的可靠和便利,应用场景涵盖家具从商业到工业,全部应用覆盖,市场空间将达到千亿。

  2。

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产品及发展趋势(一)从应用领域来看,可穿戴设备在信息娱乐、健身、医疗、军事、科研、工业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并有可能带来通过各种应用程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重大改变。

目前,可穿戴设备在信息娱乐和健身两个领域拥有最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最受市场关注。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是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占比分别为59.5%和57.1%。

其次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化推荐(27.2%)等。

(2)可穿戴设备可分为智能眼镜系列、智能手表系列、智能根据佩戴部位分类手环/腕带等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鞋、智能服装、智能书包等)。

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主要对应信息娱乐应用领域,而智能手环/腕带更多定位为运动健康辅助产品。

此外,一些设备还可以应用于医疗、军事等领域。

  (一)智能手表:引爆可穿戴市场的先锋(一)智能手表在手表上配备智能系统,可以通过蓝牙、WiFi和GPRS连接互联网,并可以使用本地和第三方应用程序一款多功能手表,可以拨打和接听电话、收发短信、浏览互联网、写电子邮件、日程提醒、查看天气、设置闹钟、计步器等功能。

有些还可以记录运动轨迹和身体反应。

采用较小的黑白屏或LED屏来输入输出相关信息。

(2)在当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中,智能手表可以说是市场的先锋。

无论是从产品种类还??是参展厂商的权重来看,都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了各种智能手表的出现,它们要么成为智能手机的第二屏幕,要么作为单独的设备存在。

简而言之,它们吸引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大量关注。

(3)去年初,通过众筹网站Kickstarter的融资,筹集超过1万美元的Pebble智能手表正式推出。

它采用电子墨水技术,可以通过蓝牙与iPhone和Android智能手机无缝集成,集健身和社交功能于一体。

集多种功能于一身。

几个月后,索尼发布了第二代智能手表SmartWatch2。

SmartWatch2支持NFC和蓝牙3.0,可与任何Android 4.0或更高版本的兼容设备配对。

三星也在今年9月发布了Galaxy Gear智能手表,紧随其后的是高通的Toq智能手表,瞬间引发了一波智能手表热潮。

国内厂商方面,去年6月盛大旗下子公司国科电子和深圳映趣科技分别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表产品Geak Watch和in watch。

9月,宇龙酷派还推出了旗下首款智能手表CWatch。

(4)目前,国内外不少手机厂商都在积极推出或研发自己的智能手表,比如美国两大科技巨头谷歌和苹果,以及国内的小米和奋达科技。

目前的智能手表产品大多只是卫星产品,需要借助智能手机连接互联网,附属于相关智能手机。

各家厂商都在努力寻找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之间的协同作用,这或许是留住用户在自家产品中的一种方式。

生态系统中更好地粘住客户并增加客户转换成本的另一种方式。

  (2)智能眼镜:信息获取和信息共享的助手(1)目前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智能眼镜设备无疑是谷歌在2018年推出的Google Glass。

由于谷歌在IT 界,谷歌眼镜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谷歌眼镜是目前最科幻概念的可穿戴设备,它让整个科技行业兴奋不已,让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想象变得越来越丰富。

(2)谷歌于2018年4月4日在其社交网络Google+上公布了名为“Project Glass”的电子眼镜产品计划。

该眼镜包括一个可以横跨鼻梁的平行镜框,以及一个位于右侧的镜框框架的。

侧面有一条宽条的电脑,还有一个透明显示屏,镜头上安装了微型显示屏。

通过微型投影仪和语音功能,你可以使用Google Glass做很多事情:导航、上网、拍照等,类似于智能手表。

它更像是一个独立的智能设备,而不是附在手机上的配件。

(3)Google Glass可以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 1.日历提醒:Google Glass可以在屏幕上弹出消息提醒,告诉用户即将到来的约会或其他计划中的会议。

2.天气:就像在Android平台中一样,Google Glass希望为用户带来最实时的天气状况。

3.语音消息:Google Glass使用云语音识别系统、无线网络和内置麦克风向其他用户发送语音命令。

4.语音搜索:人们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进行搜索等操作,眼镜上配备的屏幕可以让人们浏览搜索结果和其他信息。

5、出行提醒:很少有科技产品具备提示公共交通状况的功能,但谷歌眼镜有潜力实现这一点。

6.地图:地图是Google的主要功能,相信在Google Glass中使用的机会更大。

7. 路线导航:Google 导航最方便的功能之一就是路线导航。

在这种情况下,视觉指示与路标引导相结合就非常有趣了。

8.位置共享:利用Google Latitude功能,Google Glass用户可以互相共享位置信息。

9.拍照和摄影:Google Glass可以拍照和录像,但与手机相机相比,质量要逊色很多。

10. Hangout:用户不仅可以通过Google Glass登录Google Hangout,还可以分享他们看到的一切。

(4)谷歌眼镜与智能手表不同。

它定义了一种基于人类处理最大量信息的感觉的新反馈机制:视觉神经系统。

俗话说,眼见为实。

谷歌眼镜的反馈系统解放了双手,与当前的视觉图像融为一体。

它可以根据情况提供适当的处理和反馈。

可以说是继多点触摸屏之后最具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

反馈系统。

不过,谷歌眼镜的问题也很明显。

价格昂贵、供应不足、扰乱礼节、续航尴尬、个人隐私侵犯问题、Android平台的系统安全问题等等,这款设备距离真正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一段路要走。

(5)除了Google Glass之外,现在已经上市或者未来将上市的智能眼镜品牌还有很多,比如VuzixSmartGlassesM、NECTele Scouter、Glass Up、Baidu Eye等产品。

  (3)智能手环/腕带:生命健康的管家(1)可穿戴设备中,目前最受欢迎的是智能手环。

他们针对的是一个相对刚性的需求——健康管理。

功能一般包括:运动管理,如计步、能量消耗计算;睡眠管理、睡眠时间和深度测量、分析、叫醒服务等;饮食管理、提醒用户合理饮食、能量摄入计算等,主要以运动为主,以保健品的形式存在。

智能手环的主体一般采用记忆橡胶材质,非常适合佩戴。

这也使其与传统带锁或纽扣的手链有所不同。

这样的设计风格对于习惯佩戴珠宝的用户来说颇具诱惑力。

(2)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环有很多,比如Nike+Fuelband、Fitbit Flex、JawboneUp2以及国产的咕咚手环等。

它们的功能总体上是相似的。

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和睡眠情况。

以及饮食等实时数据,并通过蓝牙或其他无线传输方式将这些数据与移动终端或PC同步。

通过云端分析处理,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

有些手环还具有智能闹钟功能,可以收集分析用户的一些历史睡眠数据,在手腕上产生振动,在达到理想睡眠时间时叫醒你。

(3)智能手环未来的发展路径是形成综合运营平台。

该平台可以包含健康、运动、饮食、睡眠等各个要素,并为用户提供相关的应用软件和精准的数据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这个运动健康平台反馈的信息了解自身各方面的状况,充分享受这个平台带来的巨大便利。

可以说,智能手环是打开这个巨大的个性化数据应用市场的关键。

(4)除了最常见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智能手环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鞋、智能袜子、智能戒指、智能手套、智能书包等产品。

所有产品 将它们佩戴在一起几乎可以从头到脚武装您。

(4)用户体验和设备适配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 (1)可穿戴设备注重便携性和即时功能,因此卓越的产品形态和用户界面有助于进一步推广产品并提高用户体验 只有通过差异化才能打造自己的产品产品具有独特的特性,让玩家改变心态从购买玩具到养成习惯,习惯从个人数据到平台共享到云端管理。

这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可穿戴设备需要调整或改进的地方,即核心要素的构建。

外观:1)首先,可穿戴设备需要满足轻、薄、短的特点。

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是没有重量感,必须有足够的舒适度,否则无法满足可穿戴元素的基本要求。

2)此外,用户对形状、颜色等外观特征也有不同的需求。

目前很多可穿戴设备忽视了产品的时尚和设计。

一款产品不仅需要具有吸引人、创新的功能,还需要具有出色的设计感,真正理解消费者的情感。

价格:目前的可穿戴产品售价普遍在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

与现在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实用性和用户体验相比,这个价格还是相当昂贵的。

对于普遍注重性价比的大众来说,吸引力可谓大打折扣。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技术逐渐成熟,其功能会越来越强大,各种配件的价格也会逐渐下降。

只有当可穿戴终端设备的价格下降到消费者普遍接受的价格区间时,市场体量才能大幅增加,渗透率才能在10%到50%之间实现快速增长。

电池寿命:1)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一个大问题是电池寿命。

例如,谷歌眼镜的电池在视频拍摄时只能持续1.5至2小时。

正常使用情况下,Galaxy Gear 的电池续航时间仅为一天。

使用时更是如此。

Pebble 和 Qualcomm Toq 智能手表的表现相对较好,但它们的电池续航时间只有 5 天左右。

电池寿命问题一直是许多科技产品的共性。

是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在内的硬件技术中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亟待解决。

2)电池续航问题在可穿戴设备上会更加明显。

如果用户戴着眼镜或手表,需要时不时摘下来充电,尤其会影响用户体验。

就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而言,大多电池续航能力较差。

用户无法忍受每天给他们佩戴的电子设备充电一次甚至一天多次的需要。

3)当某个组件严重限制了整个产品的发展时,为了摆脱木桶原理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必然会刺激各大厂商对该组件的研发,并创新新的技术将非常有可能。

取代原有技术,改变原有技术格局。

那么什么技术可以解决可穿戴设备的续航困境呢?也许可弯曲电池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1)IT行业以人为本,产品为王,用户体验第一。

谁的产品能够体贴地解决用户的需求,抓住用户的痛点,谁就能生存。

从最初的产品实现阶段,到目前的功能扩展阶段,再到未来的产品集成和大规模应用阶段,可穿戴产品正在一步步完善,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变化直观地通过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得到体现。

2)目前推出的各类产品都不能算是拥有非常满意的用户体验,比如容易发热、山寨感和塑料感较强、操作精度不高、系统优化不够等问题。

用户体验仍然存在问题。

有很大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