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
但由于市场尚未规范,可穿戴设备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安全和隐私问题。
由于持续没有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对用户隐私和安全造成威胁。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真正的技术创新都会引发新的伦理讨论和新的道德原则的出现。
显然,大数据引发的隐私伦理也处于讨论的前沿。
随之而来的可穿戴设备的伦理问题也在随着设备的普及而发酵。
其核心是可穿戴设备结合了人类的生活和身体特征。
数字化。
例如我们熟悉的谷歌眼镜。
尽管谷歌眼镜只在一小部分人中流行,但整个社会已经在讨论智能眼镜引发的伦理问题。
其中不仅有对Google Glass使用场景引发的一些隐私和理论问题的讨论,更重要的是Google Glass实际使用过程中“隐藏”的一些“潜在”问题,比如眼动追踪技术的影响在用户的眼球上。
跟踪可以捕捉并记录男性观察女性身体的顺序。
这种隐私的背后是伦理讨论。
因此,当可穿戴设备像手机一样无处不在时,我们面临的可能不再是隐私那么简单,而是更深层次的伦理问题将摆在我们面前。
正如《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Victor Meier Schonberg所担心的那样,大数据已经应用于欧美国家的警察行业。
大数据用于分析一个人过去的行为数据并预测他或她的行为。
两年后他可能会成为杀人犯,那么应该让他无罪释放,还是现在就给他贴上“杀人犯”的标签,开始监视他,或者直接把他关进监狱?至今无人能给出答案。
不可忽视的是,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大数据时代将面临更大的伦理问题。
未来,特别是随着植入式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当我们都被植入了内置芯片时,当我们的意识可以被改写时,当我们的记忆影像可以随时查看时,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被记录下来。
。
此时,虽然我们都是大数据的创造者,但我们面临的更严峻的现实是我们被大数据所控制。
而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融合,或许未来控制我们的将不再是我们自己的意识,而是人工智能。
可穿戴设备伦理:个人信息数字化中的隐私和开放。
2016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一家英国科技公司在伦敦街头放置了一个智能垃圾桶。
这款智能垃圾箱的建造成本高达3万英镑,由防弹材料制成,可以减少路人乱扔垃圾的频率。
它还具有网络连接功能,配备Wi-Fi设备和两个液晶显示屏,用于收集手机。
可播放用户信息和商业广告,广告展示内容可实时更新。
令人惊讶的是,智能垃圾桶采用的无线局域网定位技术可以确定路人携带的智能手机的具体型号和具体MAC地址。
经过一周的测试,该公司获得了数万名智能手机用户的数据,并确认了其中 53 万名用户的唯一用户信息。
智能垃圾桶并不是用来展示高科技的魔力。
开发商利用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急于抢占商机的机会。
他们希望相关公司能够利用他们收集的手机用户数据来抢占利基市场,以便将相关广告直接定位到收入较高的白领专业人士(下图)。
例如,通过跟踪路人携带的苹果 iPhone,咖啡店可以确定这些人通常在早上 8 点停下来购买咖啡和面包作为早餐。
如果用户改变消费习惯,转投其他竞争对手购买咖啡和早餐,受影响的商户将购买智能垃圾桶播放的广告时间。
当特定手机用户经过垃圾桶时,系统会根据存储的数据匹配号码,自动向特定用户推送忠实客户奖励计划或折扣优惠。
可穿戴设备将引发技术伦理中的大数据。
此后,大数据对个人隐私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
看来,传统线下企业的数据保护手段已经不再有效。
只要用户使用智能手机,他就必须将其个人数据的所有权转移给服务提供商。
更复杂的是,经过多次交易和多个第三方渠道的介入,个人数据的权利边界消失了。
无论您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心情,还是关注或评论他人,都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还可能受到促销信息和垃圾信息的骚扰,甚至被刑事定罪。
假装是朋友。
分子欺诈。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传感器、个人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的不断普及,个人数据的网络化和透明化已经或即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模拟和小数据时代,唯一能够控制大量公民个人数据的机构是拥有公权力的政府机构。
但现在很多企业和某些个人也可以拥有海量的数据,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政府机构。
面对这样的趋势,当可穿戴设备与人体深度绑定并大量普及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大部分是所谓的私人数据。
面对这些数据,商业化的边界应该划在哪里?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隐私权问题,而是涉及到用户私生活中的一些伦理问题。
如何打破隐私与道德之间的斗争。
虽然可穿戴设备时代的到来可以将用户的一切暴露在阳光下,但它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不会因为我们愿意或不愿意而受到影响。
即将成年。
当网络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当我们进入物联网时代,个人数据的移动性和暴露风险大大增加。
同时,大数据可能将可穿戴设备转变为设备数据的潜在风险增加到极致。
应对前所未有的新风险,最重要的不是排斥,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探索新的监管方式。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方面的软硬件安全技术要不断完善,尽可能从源头上堵塞漏洞;第二,行业自律,尤其是未来以大数据商业化为商业模式的商家更需要道德自律;最后,需要用法律法规完善个人数据保护和数据商业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明确数据挖掘边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
” ,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
”特别是,用户提交个人数据并接受约定服务后,服务提供者、经营者负有保护个人数据的法律责任。
从用户与服务提供者的关系来看,用户普遍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
因此,保护??用户个人数据的安全不仅是服务提供者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也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
权利受到侵害后有效落实维权救济是现代法制社会的标志之一。
行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真正保护用户隐私的作用,给用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数据和可穿戴设备的蓬勃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现和完善,必然会引导行业的商业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个人数据隐私也将也得到改善。
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隐私保护意愿设置相应的级别,并以此向相关需求方出售相应的个人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