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家居领域动作频频的海尔,很快又将有大动作??。
近日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电子报》透露,海尔明年将推出可穿戴设备,进军可穿戴行业。
相信这位接近海尔的业内人士已经看到了海尔新可穿戴产品的样机。
他告诉记者:“这款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已经完成,调试和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稍后会有小批量的用户体验。
”消息人士称,海尔接下来的重点是推动该产品的量产。
项目。
据了解,上述产品只能算是海尔在布局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测试”工作。
海尔预计未来将推出一系列可穿戴产品。
记者随后致电海尔相关业务部门求证此事,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证实。
给我一个理由:海尔为什么吃“螃蟹”?在智能家居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的海尔,又开始涉足可穿戴设备。
这背后是否另有玄机?据记者了解,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牵手苹果后的“化学反应”。
今年6月,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首次推出智能家居应用Home Kit。
在其公布的首批合作伙伴中,海尔是唯一上榜的家电巨头。
智能家电旗手携手移动终端领导者。
这种合作模式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让业界和用户好奇。
可穿戴设备是众多猜测之一。
可穿戴设备轻巧便携,可以近距离感知用户,而智能手机则在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方面表现出色。
两者完全可以互补、共赢。
由此带来的最大愿景就是利用两类设备的融合来实现家电的智能控制。
从《中国电子报》掌握的信息来看,这款明年推出的产品应该是海尔首款可穿戴产品,但这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在其后续的迭代升级中,苹果或者其他家电圈外的小公司、合作伙伴深度介入的可能性有多大?二是可穿戴设备爆发前夕的红利诱惑。
如今,可穿戴设备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新技术趋势,很可能在三到五年内掀起产业化浪潮。
以智能手表为例。
瑞银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非常有可能”在明年购买智能手表。
对于这个刚刚起步的行业来说,上述数据已经足够令人兴奋了。
市场研究公司ABI的研究报告称,预计今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4.85亿台。
随着苹果、三星、谷歌、微软等行业巨头的进入,巨大的消费需求将被激发。
可穿戴设备成为市场主流并不是天方夜谭。
与家电、手机等成熟产品相比,处于市场导入阶段的可穿戴设备仍属于小众市场。
这个时候,企业更容易快速推出自己的产品来抢占市场,抢占先机。
或许,这就是海尔的另一个小九九。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能够访问互联网。
海尔致力打造的智能家居的基石是通过互联网入口实现互联互通。
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明争暗斗,无不指向“入口”。
可穿戴设备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甚至有可能取代手机,成为未来人们日常生活中新的移动中心。
对于家电厂商来说,将可穿戴设备打造成移动互联网最大入口的过程的价值在于连接智能家居中的人、人与家电、家电之间的通讯,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终端。
智能家居。
基于此,可穿戴设备成为海尔智能家居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点上,其他国内家电厂商似乎还没有想清楚,或者至少行动得有点慢。
海尔率先迈出实质性步伐后,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值得关注。
猜猜:海尔的可穿戴设备长什么样?这款即将发布的海尔可穿戴设备是什么类型的产品、外观和功能,仅凭举报人的描述还不足以得出结论。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顺着几条线索一睹它的真面目。
我们先来看看该产品的现状。
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佩戴。
它们可以是体外的配件,也可以植入体内。
但目前主要还是佩戴在头上和手腕上,其中以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最为成熟。
我们来看看用户的需求。
可穿戴设备不仅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在老年人和儿童中也有很大的需求。
以儿童保育市场为例。
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安全。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走失,他们想时刻知道孩子的实时位置。
因此,针对儿童开发的定位和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前景十分广阔。
最后看消费痛点。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价格普遍较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品功能简单,人机交互体验令人不快。
其较高的功耗和续航时间不足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海尔作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后起之秀,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几点,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你不妨大胆想象,这款产品应该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市场对这款产品有很强的“刚性需求”;第二,技术门槛不会太高,更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第三,要符合海尔产品系统的整体布局,充分考虑智能家居因素;第四,该产品比其他可穿戴类别更容易运输和增加体积。
当然,在产品正式亮相之前,之前的推断都是猜测。
幸运的是,这个等待的时间并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