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销量下降10%、持续萎缩的数字化阴影下,包括英特尔、微软、戴尔、三星在内的传统PC产业链企业纷纷表示将大力发展智能可穿戴业务。
尽管智能穿戴设备极其受欢迎,但现阶段智能穿戴设备很难成为消费电子公司的救世主。
无论是智能手表、手环还是眼镜,智能穿戴设备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而无法成为计算设备和不可估量的利润决定了PC的空缺,这是智能穿戴设备无法填补的。
国内外厂商正在加紧发力,收发电子邮件、可拍照的眼镜、监测人体指标的手环、可联网的手表等。
科技巨头们已经打响了抢占市场的争夺战。
有报道称,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但事实上,半年过去了,各大厂商还没有生产出一款。
全球智能穿戴领域最活跃的参与者有苹果、微软、三星、谷歌等大牌。
苹果CEO库克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已经开始进入视野,这是一个发展机遇,而且苹果开始大规模注册iWatch商标,这让大家感叹。
微软开始测试智能手表项目,三星开始披露其智能穿戴战略,谷歌以眼镜设备打响市场。
不过,在中国涉足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并不是传统大型硬件公司。
百度、果客等互联网公司已成为智能设备的早期采用者。
甚至还出现了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概念股,主要集中在硬件、芯片封装、智能语音等各个领域。
它们在A股中受到追捧。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智能穿戴概念产品大多还没有产品,而所谓的概念股要么产能未饱和,要么刚刚投入生产线。
规模和利润难以拯救消费电子。
根据IMS Research的报告,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计算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
不过,要知道PC市场仍然价值1亿美元。
如果按照10%的降幅来计算,这部分降幅仍然很难被智能可穿戴设备所补充。
有两种方法可以弥补PC的衰退。
一是把手机变成电脑,加上平板电脑,进入智能终端市场。
另一条路就是做企业级的IT解决方案,做服务器等更专业的产品。
大部分转型厂商还没能享受到智能手机的成果,智能手机的增长就开始放缓。
瑞银分析称,美国用户换机速度已开始放缓,售价高于美元的智能手机数量将快速减少,而未来主要增量价格点将围绕美元。
想象一下,在转型开始之前,利润已不再可见,消费电子企业的业务仍难以改善。
又一桶冷水来自利润。
PC之所以没有吸引力,是因为成熟行业的利润较低。
否则,尽管惠普占据个人电脑市场最大份额,也不会考虑分拆。
智能穿戴行业的利润率也很难太高。
从设备的功能来看,智能穿戴设备所使用的硬件底层成本并不高,而一些软件功能则相对有限。
全行业联合研发,单个企业很难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润率。
无法成为计算中心是一个缺陷。
从2017年开始,IDC不再只看重PC行业排名,而是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C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名为智能终端的排名。
在这份榜单上,苹果和三星分别以超过20%的份额排名第一和第二,联想以6%的份额排名第三。
很难将智能可穿戴设备添加到这个排名中。
因为现阶段大多数智能穿戴产品并没有太多的计算能力,而更多的是一个终端接口,其主要功能是采集和显示数据。
无论是PC、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未来个人智能计算中心的概念都将成为必然和需求。
可穿戴设备无法拯救PC的核心原因是可穿戴设备短期内无法成为计算中心。
很多证券市场已经开始利用智能穿戴来推荐A股股票,但这个没有产品、短期内不会有高利润的行业需要一些冷水来冷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