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6 月 2 日,小米生态链公司华米科技正式发布小米手环 2,时隔 2 年小米手环1发布,已经快两年了。
这两年,小米手环的销量已经达到了恐怖的万块。
搭载OLED屏幕的小米手环2能否续写传奇,让我们拭目以待!顺便说一句,笔者本人也算得上是一名智能穿戴设备爱好者,对智能穿戴设备一直有着永不满足的执着。
此次发布的小米手环2,笔者第一时间通过特殊渠道拿到了真机,开箱后先睹为快。
我太惊讶了,赶紧拍张照片吧!目前我身边使用的智能穿戴设备有Apple Watch和新款Fitbit Blaze(之前用的Xin和Xin手环已经送人了)。
这两者定位为智能手表而不是手环,所以放在一起与小米手环2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唯一可以比较的就是心率检测功能。
通过对比三者的详细参数,笔者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三者都采用了光电心率传感器。
原理一样,就是当心率传感器贴在皮肤上时,光电心率传感器的二极管会发出绿光,而血液则呈红色,吸收绿光并反射红光。
传感器根据一定时间内手腕上循环的血液量计算出当前值。
心率。
结合三者的共同点,我们来测试一下,看看功能相同但功能不同的设备上的结果如何。
三款设备聚集在一起,从左到右:Fitbit Blaze、小米手环 2 和 Apple Watch。
ROUND 1 静止测试▼ 第一个测试的是Fitbit,来自美国的知名运动手环品牌,最近花了很多钱。
型号是最新的Fitbit Blaze。
我不知道你会如何评价它的另类设计。
言归正传,Fitbit Blaze 的心率检测功能还是比较特别的。
只要检测到正在佩戴,就会继续测量。
这是一种不间断的类型。
个人感觉很耗电。
我们来看看正常佩戴时的测试情况。
我坐在工作台前,此时将它戴在手腕上。
装置的高度与胸部相同。
静坐两分钟后,测试开始。
截取连续两个心率检测值,分别为71次/分钟和85次/分钟。
波动稍大。
(本轮对比测试我们使用了相同的环境和条件)▼第二个是Apple Watch。
我购买Apple Watch已经很长时间了。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感觉手腕上绑着一块石头,所以无论戴还是不戴,它都在我的收藏里很久了,这次拿出来和小米手环2比拼。
我还测试了静坐两分钟后的心率,两个结果分别是74次/分钟和97次/分钟,所以它再次坚定了我将Apple Watch作为收藏品保留的决心! (这么大的波动真的是我心脏有问题吗……)▼哈哈哈,终于轮到小米手环2登场了。
不出意外,我们先看外观,手镯上的黑凤凰。
小米手环2的心率检测比上一代小米手环方便很多。
由于增加了屏幕显示和触摸控制,您可以直接在手环上独立操作和检测心率,连续触摸按钮,直到出现“?”。
形状显示在屏幕上。
当图标出现时,心率检测开始。
这时,“?”图标持续闪烁,表示检测正在进行中;相同条件下测得的心率值非常接近,78次/分钟和80次/分钟,刚才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我说元的小米手环2佩戴起来还是舒服的! ! (默默收起我的医保卡……) ROUND 2 非人体测试 说到非人体“心率测试”,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
还记得小米手环光感版刚推出的时候。
由于是首款配备心率检测功能的小米手环,难免会有质疑。
例如,它可以测量“空气心率”。
甚至有网友制作了一段视频,证明小米手环光敏版可以测量“空气心率”。
另外,笔者本人也购买了光感版的小米手环。
实际测试发现,正如网友所说,它可以检测“空气心率”。
既然小米手环2来了,我们再做一次验证。
我们挑选了几款厚度与手腕相近的单品。
作为测试介质,有常见的卷纸、个人Lock水杯等。
我们根据真实手腕佩戴状态,将多个设备依次佩戴在相关项目上,以保证每个背部的心率。
传感器可以靠近测试介质。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使用相同的环境和测试方法。
同时,为了使测试更加全面,我们将非人体测试场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首先开始第一轮固体培养基测试。
固体介质(卷纸、金属水杯)▼根据上述人体心率测试顺序,第一个出现的是Fitbit Blaze。
由于Fitbit Blaze是不停歇的测试(感觉测试完了就没电了……),所以笔者特意观察了一会儿,在测量卷纸时出现了跳动的心率值,并且随机截取93次/分钟的结果,但测试金属水杯时没有结果; ▼第二个是Apple Watch,在测量卷纸时得到了37次/分钟的结果,在测量金属水杯时,它愉快地给出了74次/分钟的结果。
▼按照国际惯例,最后一个是小米手环2。
看到这个结果我有点惊讶,但更多的是惊喜。
在测量卷纸和水杯时,小米手环2高兴地给出了“×”,准确识别非人体组织。
固体培养基测试结束。
相信大家对以上产品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
我们继续进行液体介质测试。
液体介质(雪碧、玻璃水杯) 液体介质测试,我选择了身边未开封的雪碧和玻璃水杯(雪碧要给我广告费吗!)。
玻璃水杯里装满了纯净水。
两者的粗细大约有手臂那么粗。
,将手表/手环佩戴在同一位置,保持静止并开始测量。
▼ Fitbit Blaze:在测量Sprite时,没有心率结果,但在测量玻璃水杯时,得到了心跳/分钟的心率值,与固体介质测试中得到的结论相当。
▼ Apple Watch:Apple Watch 在测量雪碧和玻璃水杯时可以快速获取心率结果。
它随机截取一组值38次/分钟和74次/分钟,就好像没有经过大脑一样。
。
。
结论也与固体培养基试验等效。
▼小米手环2:同样位置佩戴,惊喜总是出乎意料。
小米手环2在测量雪碧和玻璃水杯时给出了完美的“×”,似乎在质疑:“四件事不对,四件事不对”。
我傻了!”到目前为止,小米手环2已经准确给出了非人类心率测试的预期结果,而知名品牌Fit Blaze和Apple Watch却未能完成准确的判断。
你不服气吗? 气体介质(空气)可能有人质疑固体和液体介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这是前期最有争议的。
小米手环光感版推出的“空气心率”检测,抛开任何固体和液体障碍物,将三台设备放置在相同的两个场景中,一个放置在桌面上,另一个放置在桌面上。
用手机床头夹夹在空中,确保各自背部的心率传感器不受任何其他物体的影响。
▼ Fitbit Blaze:分别在桌面和空中进行测试。
背面的心率传感器没有被遮挡。
Fitbit Blaze 在夹紧状态下仍仅获得 96 次/分钟的值。
放在桌面上没有得到结果。
。
▼ Apple Watch:相比Fitbit Blaze,我更喜欢“无脑”的Apple Watch,任何状态下都能快速给出数值。
当然,数值严重不稳定,这次在空中得到的结果甚至更好。
太离谱了,分别是次/分钟和54次/分钟。
▼ 小米手环2:越来越喜欢了。
在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测试中已准确过滤掉非人体测试环境。
这一次,在空中心率测试中依然判断准确。
引人注目的“×”本质上是三维的。
物质状态不再对小米手环2的心率检测产生任何影响!经过第一轮静息心率测试,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市面上知名的主流智能手表/手环在心率检测方面表现各有不同。
或许各自算法的差异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还有说话、呼吸节律等因素的影响。
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与Apple Watch和Fitbit Blaze相比,新发布的小米手环2在心率检测方面更加稳定平和,没有Apple Watch的浮躁和Fitbit Blaze的模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用来对比的三款设备都是全球智能穿戴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品牌。
小米手环2这次带来的改进,兼具功能性和美观性。
恍然大悟,小米手环光感版此前曾饱受“空气心率”争议。
笔者亲自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对比,发现这并不是小米手环光感版本身的缺陷,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属于正常现象。
现象,上述测试足以证明。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智能手环设备的心率检测原理。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智能手环设备均采用光电心率传感器,测量时采用二极管。
它可以发出绿光,采用反射式光电测量方法获取桡动脉PPG信号,对PPG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频域,实现人体心率的检测。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束光照射到动脉上,然后将其反射回来。
根据反射光的变化,计算出人体的心率。
心率腕式设备检测的重点是人体组织。
非人类物体也会读取一些数据。
这是众所周知的正常现象。
根据光反射原理获得数据后,心率检测就会有读数。
这种情况无法完全理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心率手环(手表)在“非人体介质”中显示心率数据就会出现问题,即 Fitbit Blaze 和 Apple Watch 都会在上述固体、液体、和空气媒体测试,以及之前的小米手环光敏版都可以检测到“空气心率”的现象。
经过两年的积累和沉淀,小米手环已经更加成熟。
或许正是这种积累和沉淀,才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和突破。
相比苹果和Fitbit,我更喜欢使用小米手环2作为日常手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