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智能显示及创新应用产业大会暨第48届CRC彩电产业研究季刊会议上,发表了一篇关于vivo、OPPO、华为等手机厂商开始评估和研究电视产业的文章,并有可能进军电视行业。
消息一出,引起市场热议。
作为万亿级存量市场,电视市场由于大屏产品的特殊性,滞后于智能手机引发的消费升级和指数级增长。
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当前手机行业,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新手机的用户数量远低于换机用户数量。
由于技术创新幅度较弱,替代需求难以激发,并趋于停滞。
据Canalys统计,今年Q1手机市场出现负增长,整体出货量跌至1万台,降幅达21%,创下历史最大跌幅记录; Counterpoint的报告显示,尽管海外扩张策略以及新兴市场的加持,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也下降了3%。
行业内部的天花板导致利润蛋糕不断缩小,于是就有了将手机品牌推向其他机会领域的动力。
然而,彩电行业这个传闻中的新鱼塘,已不再是拥有骄人数据的温床。
相反,它面临着“量增量减”的产品生命周期危机,而需要克服的困难并不在手机行业。
在下面。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彩电市场零售量达1万台,同比增长3.6%。
但1亿元的均价表现仅带来1亿元的整体零售额,同比下降2%。
一些彩电厂家依靠薄利多销的价格策略来增加销量。
事实上,它只是刺激了中低端客户的需求,所能带来的利润空间并不乐观。
例如,主流品牌达到的1.6%仅为1.6%。
去年增长了0.3%;这甚至是以损害和透支长期市场为代价的。
正如奥维云网黑电业务部副总经理朱媛媛所言,低价激励的效果已经开始消退。
两个市场短期内也已饱和,降低了跨境传闻的可行性。
有媒体向部分手机厂商工作人员求证,均遭到否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短期内手机品牌进军彩电行业将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举动。
不过,这一传闻仍然植根于突破行业的动机,并不能完全认为是空穴来风。
跨界彩电或家电能否成为未来手机品牌新的发展方向?智能家居的普及是否有机会容纳手机厂商的参与?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什么路径?技术的质变是艰难的,过去的教训发人深省。
尽管乔布斯曾在今年 10 月的苹果内部会议上评论 Apple TV 2 计划:“电视是个糟糕的生意,它们不需要更新,而且利润极其糟糕。
”但在 2017 年,《史蒂夫·乔布斯传》 写道,乔布斯“想要创建一款一体化电视设备”,“通过 iCloud 与所有设备无缝同步”,并且“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看似矛盾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乔布斯重新发明电视的意图,就像重新发明手机一样。
然而,直到乔布斯去世,颠覆传统的Apple TV并没有如期诞生。
无独有偶,乐视等也想突破互联网概念。
,但也因内容版权管控收紧以及无法与老牌厂商的品质相匹配而失败。
与小屏能够快速切入科技流量不同,智能电视等技术的质变进一步体现了彩电的困境。
以行业为基本面,从波特五力理论模型看手机品牌的生存机会,我们会发现智能手机在本土行业的高渗透率正是踩着彩电替代品的威胁,也就是手机本身的快车。
道路发展挤压了彩电市场空间;同时,传统彩电品牌深耕这块土壤多年,拥有较高的客户认知度和产品壁垒;而且,如果一个手机品牌能够进入彩电行业,有多少其他手机品牌也拥有类似的优势,这双向加剧了行业竞争。
在议价能力层面,彩电由于转向成熟甚至衰退的产品生命周期,更加集中在价格敏感的买方市场,买方议价能力较强。
;不过,由于近期面板价格下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有所降低。
然而,这种补偿性的行业利益对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都一视同仁,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老牌制造商也会在年初获得更多的规模经济。
顾问Greg Tarr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今年消费电子大会CES上展示的几大电视发展趋势:视觉优化、智能深化、无线广播、可选的HDR标准。
例如,4K OLED电视可以带来更亮、更暗的色彩(更深的黑色、更纯净的白色、更绚丽的色彩)的体验,逐渐成为索尼、LG等老牌科技公司的布局产品和市场新宠。
2020年,CES上展示的8K分辨率机型指日可待。
此外,深度智能也是一个正在快速变化的总体概念方向,例如三星的Bixby语音系统已经从仅限于手机和冰箱的应用迁移到了。
能够与其他设备完美融合或者具有颠覆性创新的电视虽然还没有出现,但与其他手机相比,它们确实已经在路上了。
品牌方面,他们依然胆怯,在智能化和视觉优化的趋势下,小米能稳稳占据彩电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奥维云数据显示,4月份小米电视线上线下总出货量增长,位居国内第一。
小米不仅从小起步,以一系列小型智能产品打通了智能家居的通讯网络,还紧跟电视行业的发展趋势,推出了75英寸4K人工智能语音电视。
这个案例其实也是对其他在彩电行业边缘试验的手机厂商的一个提醒:做电视一定要用手机的智能延伸思路,但不能只用手机技术形成核心电视或家电的竞争力。
海外扩张和技术创新是盈利突破的必由之路。
小米目前的成功,验证了手机品牌进军彩电行业的可能性。
未来要想激发跨行业的鲶鱼效应,就需要通过集体参与技术变革来拉高彩电行业的整体天花板,从而提高目前不太可观的毛利率。
由于彩电不是手机等快速消费电子产品,对于制造商和客户来说更换成本较高,需求也相对稳定;而且彩电本身的技术构成比较复杂,原有上游供应链与传统厂商的关系也比较稳定。
从互联网思维出发,它只能占据一个小众群体——数据显示,互联网品牌电视的份额仅达到10%。
短期内,彩电取得颠覆性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摩尔定律规定,一单位货币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购买双倍性能的电子产品,但这不适用于彩电产品。
但提前积累技术的创新研发,将有助于手机品牌在新型彩电爆发时获得先发优势。
因此,华为此前与创维合作推出了酷开荣耀A55电视,并表示可能会通过电视盒、路由器等互联产品逐步进军彩电市场; OPPO最近还从杜比实验室获得了20多项专利组合,这无疑表明了其进军彩电行业的野心。
当然,除了长远利益规划之外,像老牌电视厂商一样,想要跨界彩电的手机品牌也可能会在产品转型期利用海外市场不饱和的方式增加销量,以弥补业绩危机。
手机竞争带来的压力。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国内零售市场徘徊低谷,但国际市场增长良好,海信、TCL、康佳海外销量均出现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我国已出口彩电1万台,出口额53.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
通过一定的战略合作,手机厂商可以推出符合行业趋势的电视产品,在整体有利的海外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在发达国家,手机厂商可以从点到点,在智能系统、配件等方面发力,逐步形成智能家居系统的跨界联动和全面覆盖。
他们不能只靠一步一个脚印来稳住中高端市场。
,还可以利用原有品牌的认可度和灵活的技术协同,在手机客户群中搭建与同品牌家电的桥梁,将手机对彩电辐射的替代品威胁转化为综合优势互补产品。
谣言可能不仅仅是谣言。
机会不仅限于彩电。
让我们回到谣言本身。
手机品牌纷纷进军彩电行业。
即使目前被官方否认,但机会还是有的。
从彩电的行业前景来看,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郝亚斌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果能够“解决交互方式的革命,利用好家庭物联网、5G的机遇”,就能让“彩电重回风口”。
统治地位”。
与手机相比,电视是更重要的视听流量窗口。
智能电视预留的数亿空白用户,未来将形成可预见的巨大蓝海。
但正如郝亚斌所说,交互革命等问题需要解决,才能迎来行业的爆发点。
因此,近年来进军彩电行业,不利于手机品牌积极发力,反而更适合他们实施深度专业化、跨国化的利基战略:首先以电视智能领域为试水。
点,集中资源和力量,以“小而精”取代“大而全”,进而不断构筑自身壁垒,分阶段、分层次地实现市场目标。
此外,传闻的本质依据是手机市场同质化竞争过于激烈,利润整体萎缩导致手机品牌需要将触角伸向其他可以进行技术迁移的领域。
实现了。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彩电的机会不仅服从于智能家居的发展,其效益也低于智能家居的整体市场情况,智能家居可能达到万亿级的市场容量。
因此,如果OPPO、VIVO、一加等手机厂商希望从其他电子产品中补充利润,智能系统、电视盒、投影仪、设备连接器等家居零部件或许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比如《头号玩家》中互动性很强的游戏设备,也可能是互联网思维较强的手机厂商开发的。
智能产品最终要回归生活,而家居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一年一度的IFA(柏林国际广播电台博览会)即将于月底拉开帷幕。
据外媒报道,智能家居将成为本次展会的最大亮点。
百花齐放之前,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手机品牌,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这片蓝海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