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产品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在饱受投诉后逐渐步入新的发展轨道。
近日,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了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产品市场报告的关键数据。
玩家参与的产品格局已经基本确定。
Fitbit、苹果、小米、Garmin、三星合计占据68.5%的市场份额,剩下31.5%。
市场份额是创新企业家的一场战斗。
拥有深厚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东莞也不能独善其身。
许多公司已经开始试水智能可穿戴设备。
酷派此前已经发布了多款实验性可穿戴设备。
最具实力的ODM公司元丰科技从年初就成立了。
一个独立团队开发智能手环小黑,多个创业团队与运动平台合作研发垂直品类智能手环。
东莞企业提前布局智能穿戴设备,为抢占市场先机做好准备。
随着智能可穿戴产品格局日渐清晰,本土企业如何在错误的道路上发展并突围而出?领先的制造商正在蚕食主流市场。
今年,以华为、LG为代表的国产智能手机品牌也推出了智能可穿戴新品。
从厂商的密集布局来看,智能穿戴市场的潜力和容量可见一斑。
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仅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穿戴产品出货量就达到1万台,较去年同期的1万台增长0.2%。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按照这样的增速,2019年智能可穿戴产品累计出货量突破1亿并不困难,可穿戴产品也将成为继手机、平板电脑之后最大的移动终端产品类别。
从2009年开始,国内外互联网先行者纷纷聚焦智能穿戴设备。
到2020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真正兴起,其中以健康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即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人体健康数据,通过佩戴手环就可以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睡眠质量、脉搏、体温和饮食数据等,这些数据上传到大数据平台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帮助用户记录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随着国产手机品牌利润下滑,可穿戴产品热潮高涨,让不少厂商看到了希望。
过去一年,手环市场经历了短暂的爆发,产品层出不穷,比如可以打电话、拍照、发微信、浏览微博的产品。
从售价近千元的Fitbit、Jawbone、Nike+,到小米79元的手环,智能手环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卖噱头到更加注重功能和用户体验,这也让智能穿戴设备走出了概念热、市场冷清的时期。
这伴随着严重的同质化。
一些定位模糊、随波逐流的厂家,寿命很短,最终变得无用武之地,很快被市场淘汰。
2019年,智能穿戴产品经历了最肆意的时期。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智能穿戴产品来说,现在已经不再是依靠资本来推广和抢占市场的时候了,无论是在产品设计、供应、销售渠道甚至是品牌推广方面,智能穿戴品牌都已经走向成熟竞争。
已经不是新手凭借小本领就能做到的事情了。
要想在智能穿戴市场脱颖而出,显然更加困难。
东莞企业聚焦利基市场 在智能穿戴领域,龙头厂商仍是主要增长动力,留给创业者的机会越来越少。
业内普遍认为,虽然总体格局已经确定,但仍存在变数。
创新创业者有望在利基市场做出爆款产品,在争夺剩余31.5%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东莞源丰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ODM公司,在利基市场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目前,除了2018年的旗舰产品WeLoop小黑1外,今年我们还推出了续航长达一个月的WeLoop第二代,以及精致小巧的全触屏手环NowClassic。
机身仅重7克。
在利基社交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反馈。
“利基市场可以更好地保持市场敏感度,实现精准的用户交互,做出适合用户的解决方案。
” WeLoop负责人牛浩田表示,小众产品的早期内测效率更高。
牛浩天表示,WeLoop现在拥有知名的内测用户,他们也愿意帮助WeLoop把产品做得更好,通过试用发现问题,并给WeLoop建议。
比如在软件方面,手环可以自动识别用户的睡眠、行走、跑步等情况,触摸控制也灵敏、操作方便。
在产品量产前,有内测用户指出,很多产品只能在手机传来消息时将手机的振动反射到手环上,而无法显示消息,用户不得不拿出来手机即可查看。
针对这一点,WeLoop 还设计了屏幕上的消息显示功能。
同时,内测用户也指出,无论可穿戴产品的功能多么完善,如果电池续航能力很弱,就无法让消费者满意。
对此,牛浩天团队将其在ODM领域原有的省电经验运用到了手环产品上。
牛浩天介绍,如果WeLoop智能手环的屏幕常亮,并且时刻保持蓝牙连接,续航时间可以达到20天以上,这是内测建议已经攻克的又一个难点。
用户。
除了续航之外,内测用户也会更关心防尘防水。
牛浩天团队从ODM总公司带来了适合豪华手表的防水标准材料,使产品在50米或30米水下仍能使用。
“当用户给我们反馈的时候,我们就会优化设计,产品经过用户测试并认可后,我们就会将产品推向市场。
这样的产品很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牛浩天表示,普通用户购买这样的产品,使用完产品后,就会觉得这个产品很完美。
如今,国内很多厂家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单个产品测试时可能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批量生产后,其结构可能会出现问题,导致部分产品可靠性不够,返修率比较高。
然而,通过小规模的定位、严格的控制以及公开市场的反复测试,恰恰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
记者查看WeLoop内测用户社区发现,远峰科技新推出的小众产品很受欢迎。
由于专注于小众产品和精品产品,WeLoop在推广产品时并不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广告,而是依靠口碑传播。
只有保持冷静,才能笑到最后,才能在利基市场取得成功。
但在主流市场,WeLoop的知名度还不够,产品销量也没有达到非常大的水平。
牛浩天的团队有近70人。
对于一个只做小众市场的团队来说,规模不小,但产品却越来越少。
但牛浩天认为,现阶段,产品销量并不是最重要的。
牛浩天表示,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产品一开始可能是小众产品,但会逐渐渗透到大众产品中。
当品质足够强,产品得到用户的充分认可时,即使一开始是小众产品,最终也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据了解,WeLoop的表带使用时间是普通产品的10倍。
在牛浩天看来,花足够的时间打造优秀的产品是大势所趋,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很多消费者喜欢购买日本的电饭锅、马桶盖,这说明当大众消费能力提高后,普遍会需要更好的产品。
”牛浩天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了产品升级的时代,哪怕要花更多的钱。
他们也愿意购买更好的产品,而好的产品总是需要时间来开发、打磨、测试和改进。
他认为,智能穿戴产品的圈地期已经过去。
用户并不是需要一个功能很多但又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
相反,他们应该真正满足细分需求,抓住用户的痛点,开发有针对性的功能。
到了极致,你就能赢得市场,甚至创造市场。
目前,国内年轻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消费习惯。
对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未来发展,牛浩天认为,一时赶上竞争对手不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了解用户更真实、更精准的需求。
牛浩田表示,很多产品的创新点还没有被发现。
“整个可穿戴产品还没有找到杀手级痛点,一旦找到这个痛点,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不再是一种时尚,而是会让用户爱不释手。
到时候,市场大门自然会彻底被打开。
”打开了。
”牛浩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