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虚拟现实的未来!更“虚拟”还是更“真实”?

时间:2024-05-22 17:23:36 科技赋能

虚拟现实(VR)在年初非常火爆,但在下半年却经历了急剧降温。

不过,好消息是,严冬过后,虚拟现实似乎又开始复苏了。

从多家知名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虚拟现实的未来曲线呈现上升趋势。

据市场研究公司预测,今年全球在VR和AR方面的支出将达到1亿美元,其中一半将来自消费市场。

此外,到2020年,人们在AR和VR软件、硬件和服务上的支出预计将达到1亿美元。

这一预测对于 AR 和 VR 来说是一剂强心剂。

毕竟,去年两个市场的营收仅为61亿美元。

1亿美元意味着今年用户支出将翻倍。

数据分析公司SuperData也预测,每年虚拟现实硬件销售额将达到1亿元人民币,增幅高达3%。

来自市场一线的数据似乎更能说明问题。

谷歌VR副总裁阿米特·辛格(Amit Singh)在MWC上宣布,谷歌Cardboard VR眼镜出货量已超过1万副。

另一家VR巨头索尼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2月19日,上市仅4个月的PlayStation VR耳机已售出91.5万台。

这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包括索尼本身——索尼已经售出了91.5万台。

销量一万台预计要到四月中旬才能达到一万台。

如果索尼没有对生产持谨慎态度,导致出货量短缺,销量可能会更高。

此外,虽然资本市场对虚拟现实的投资不再像以前那么疯狂,但巨头们对VR的关注和投资却没有停止。

不用说,国外有几家巨头在VR领域投入巨资。

国内不少行业龙头企业也活跃在VR领域。

他们还在积极投入布局,吸引人才,推动行业应用的深入发展。

从这些数据和市场表现来看,资本热潮的退却对于虚拟现实行业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毕竟之前虚拟现实行业的泡沫太多了。

黄金正破浪而出,资本的波动给VR行业带来了调整的机会。

尤其是国内VR市场进入者众多,硬件技术创新跟不上。

各种粗制滥造、低价产品充斥市场,VR行业消泡。

这一过程必将为优质创新型企业健康发展留下更大空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虚拟现实领域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都持积极态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乔跃山表达了对VR产业的乐观看法。

他认为,很多行业在发展初期都会出现过热的情况。

VR从热门到冷落是正常现象。

VR仍是朝阳产业,世界级企业仍在加紧布局。

我国VR产业相关部门不容懈怠。

如果他们有片刻犹豫,就会错失发展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勤平在采访中也表达了对VR产业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做VR需要坚持。

目前VR产业所需的市场培育、人才培养、应用开发都需要时间。

积累。

更好的永远在未来。

许多顶级VR头显都会在今年中或下半年上市,因此今年将是第一个完整的销售年。

行业标准方面,Khronos组织刚刚在2018年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新的VR/AR标准OpenXR,并得到了Oculus、Valve、NVIDIA、Google等行业巨头的支持,有望解决目前VR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为跨平台开发提供了便利。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利好因素以及更多的软件应用将有助于推动2020年虚拟现实市场的增长。

此外,除了游戏、直播等消费级VR应用外,与教育、医疗、旅游、电子等领域深度融合。

——商业等行业将为VR产业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明全表示,VR产业目前正面临硬件和应用的磨合过程。

正处于“构建骨骼,需要长肌肉、长血管”的阶段。

与行业深度融合,成熟的应用创新才是其真正的生命力。

国内厂商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发。

例如,阿里巴巴推出了手机淘宝上的VR购物产品Buy。

它利用VR技术生成交互式三维购物环境,并与支付宝集成。

消费者无需摘下 VR 设备。

即可完成支付,极大提升了VR购物体验。

对于国内相关企业来说,VR领域也面临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利好政策。

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多次提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

今年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信息产业发展指南》,将支持虚拟现实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作为发展重点。

各地省市也在积极布局,包括中国福建VR产业基地、青岛VR/AR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国南昌VR产业基地、中国郑州VR/AR孵化器、中国西部虚拟现实产业园、桂林虚拟现实产业园等。

贵州省新区VR产业基地和合肥VR小镇都在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信随着政策和资金的落实,以及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的深入,未来VR产业将会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