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可穿戴设备行业被Google Glass引爆以来,整个领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硬件本身、系统平台、商业模式或生态圈。
纵观整个行业,我们可以预见,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将首先出现在可穿戴医疗领域,其次是与大数据结合的广告行业、旅游、游戏行业等。
就运动监测产品而言,除了Fitbit已经形成了大数据的盈利能力外,其余的商业模式都比较传统,即通过硬件本身的销售来盈利。
目前可穿戴设备领域出现的商业模式仍然以直接纯硬件销售为主,软件平台为辅,如各种智能手表、手环、虚拟现实设备等。
在可穿戴医疗领域,商业可穿戴设备与保险公司、医疗机构、数据分析公司合作的模式已经出现。
这些也是整个智能穿戴行业中比较典型的一些商业模式。
广告、旅游、电商等其他行业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
根本原因是可穿戴设备的整个生态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尤其是数据的监测、分析和反馈。
距离商业应用的标准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今的智能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对这些领域未来的商业模式做出前瞻性的预测,这部分内容将在本书中占据比较大的篇幅。
IDC 表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过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任何其他领域。
2019年,可穿戴设备销量较上年增长3倍,达到1.92亿件;预计201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2.6亿,这意味着全球潜在销售额为1亿美元。
另外,根据NPD Display Search可穿戴设备市场及预测报告显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每年出货量将达到1.53亿台,其中中国大陆未来将成为该领域最大的潜在市场。
NPD Display Search指出,与当前许多消费电子产品一样,中国大陆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得许多制造商在设计、产品规格、成本和价格方面承担起全球领导者的角色。
同样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在巨大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中国很可能率先发展出符合其国情的独特商业模式。
这些预测报告其实只是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冰山一角,或者可以理解为基于智能手表、手环的预测。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穿戴产业的一个分支,只是围绕人体的智能产品的一部分。
通俗理解,它是一种可以“穿戴”在人体上的智能设备。
从与人体接触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外部设备和内部设备,即佩戴在人体皮肤之外的可穿戴设备。
植入人体的产品和植入式可穿戴设备。
体外可穿戴设备是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产品,主要以Google Glass和Apple Watch为首。
此外,国内不少创业者也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产品形态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
它已经成为一种被大众所熟知的产品形态。
但智能手表和手环并不全是可穿戴设备,它们只是体外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形式。
从整个人体可穿戴设备行业来看,智能手表和手环虽然起步较早,但市场容量可以说是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中比较小的模块。
可以说,智能眼镜、智能服装、智能鞋、智能配件、智能内衣等外部可穿戴设备中的任何一个产品形态,都比智能手表、手表要大得多的市场空间。
那么我们就以IDC的这组数据为参考,对可穿戴设备行业进行一个测算。
我们假设智能眼镜的市场容量与智能手环、手表产品一样大;假设智能鞋的市场是智能手表和手环。
是智能服装的3倍;假设智能服装的市场也是智能手表和手环的3倍;假设智能配件市场与智能手表和手环一样大,不包括人体植入式可穿戴设备和医疗设备。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排除智能手机未来将成为可穿戴手机的市场,以及智能内衣等,只是简单估算一下,市场容量有多大?根据IDC第二期出货量1万台×3市场容量数据计算。
获得的数据不包含年度增量系数。
因此,可以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容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