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小米第二季度财报发布。
在围绕小米上市的争议声中,其财报表现却十分亮眼。
自2006年成立以来,小米一直在快速奔跑。
尤其是与中国家电明星企业格力电器CEO董明珠的“五年之约”,不仅引人注目,也见证了小米奇迹般的成长。
但小米究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家硬件公司存在争议。
千人千面,小米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的公司?文章来源:老虎证券供稿,作者:徐阳,老虎证券合伙人。
结果越好,争议就越大。
8月22日,小米发布第二季度财报。
在小米上市饱受争议的情况下,财报表现却十分亮眼。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闪瞎了围观者的钛合金眼睛。
财报亮眼,上涨趋势能否恢复?在小米二季度财报出来之前,我曾一度怀疑小米能否像去年那样跑得快。
众所周知,由于华为等抄袭小米的营销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成功将小米挤下了手机第一的宝座。
市场第一是一条护城河,代表着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可。
如果能够继续上涨,就会逐渐形成垄断。
然而,小米并没有在第一名的位置上停留太久。
个人认为,这说明小米在手机业务上并没有这样的护城河。
而且,国内企业,尤其是一些创业板企业,往往上市前表现良好,上市后就开始亏损。
显然,我低估了小米和雷军的野心和实力。
上市后,小米的第一份财报就展现出了不俗的业绩,尤其是增长率。
从增速来看,超过年增长率约8%。
从各项业务占比来看,与去年有一定差异,小米强调的互联网基因得到进一步强化。
这至少说明小米的业务发展质量是比较可靠的。
为了上市,倒闭鼓励增长的概率进一步降低。
从上图可以看出,小米手机业务份额进一步下降,IoT和消费产品大幅增长,互联网服务略有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过去一年来小米业务持续大幅增长,但互联网服务和IoT整体占比进一步提升的情况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代表了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和生态建设。
成功,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的硬件电商体系相对更成功,因为从手机跳转到其他硬件比较容易,而从硬件跳转到其他互联网服务则比较困难。
小米比较亮眼的表现是在国际市场,这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
小米刚刚成立8年,国际营收占比已达36.3%。
这证明小米的想法不仅可以在中国行得通。
,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可行的。
这也符合市场的基本认知:低价为王。
以下数据引自小米财报:据Canalys统计,今年第二季度,我们的智能手机在印度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出货量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2020年第二季度,我们在印度尼西亚也实现了显着增长,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二。
今年5月,我们的西欧市场拓展至法国和意大利。
今年第二季度,西欧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3%。
根据Canalys的数据,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我们在25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排名前五。
不过,尽管小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小米的互联网金融丑闻。
在今年年中的P2P网贷爆炸事件中,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也受到了影响。
相当一部分小米用户深受其害。
后续事件将如何演变,还需观察。
这也说明,虽然互联网服务可以无限拓展,但小米仍需加强金融领域的风险控制。
2、小米手机价格持续上涨,被小米解读为是好事,是消费者行为的改变。
有业内媒体解读为该客户群体仍是屌丝群体。
我个人并不看好这次涨价,因为小米可能会背离初衷。
“感动人心、价格亲民”是小米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低价为王法则的成功。
小米是否会进一步提高旗下品牌的价格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因为这无异于拆掉其成功的一大支柱。
3、互联网服务占比的小幅下降和IoT的大幅增长,证明小米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硬件电商平台:即仅落后京东和淘宝一点点。
我个人认为这是小米可以而且应该做好的事情,它将成为小米的护城河。
互联网服务中游戏收入的增长也值得关注。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游戏和电商是两大盈利支撑。
如果进展过快,除了百度之外,腾讯、阿里巴巴、京东都将面临危险。
另外,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很难找到小米的天花板在哪里——就市场而言,诚实守信、高性价比的产品总有市场,而这个市场是一条很难的护城河。
跨越。
当时华为想做一款低价手机,但最终成本算下来,是亏损的,华为就停止了前进。
这也是小米最大的优势。
换句话说,世界需要价格实惠且诚实的产品。
问题是雷军的互联网思维是否会进一步升华,他的子生态中会产生多少小米产品?或者说雷军的生态系统能够成功激活,成为用户的一站式管家式服务商。
我个人认为这将是小米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旦成功,苹果就不会是小米的对手。
当然,这是否意味着小米又回到了高速车道呢?这还有待观察。
不过,短短八年的时间,一家硬件公司发展到千亿规模,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
我们经历了一个仍在成长的互联网巨头的成长过程。
同样焦躁的还有董老板。
五年的协议见证了小米的快速发展。
自2016年成立以来,小米一直高速运转。
尤其是与中国家电明星格力电器CEO董明珠的“五年协议”,不仅引人注目,也见证了小米的快速发展。
奇迹般的增长——如此快速的增长一般只有烧钱、轻资产运营的互联网公司才有可能实现。
2019年12月12日,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雷军表示:“如果小米的营业额在五年内击败格力,董明珠就要给自己赔1块钱。
”一向骄傲的董明珠自然也不甘示弱:“如果我被小米打败,我愿意付出10亿。
”看似简单的对话震惊了现场和所有人,被称为“世纪赌博”。
这也难怪,作为一手将格力电器带上中国家电巅峰的董明珠,骨子里自然就有王者的气场。
自然很难承受这样的挑战。
如果赌注不乘以十个小球,他的气势岂不是没法比?已经?说实话,五年协议刚成立的时候,实力较弱的小米就想超越王者般的格力。
在普通人眼里,根本没有希望,就像初生牛犊挑战猛虎,黄金级对手对抗王者。
你不是来找虐的吗? !虽然当时两人已经名声大噪,但行业地位还是有很大差距。
雷军的小米刚刚成立三年,年营收才过亿元;而董明珠的格力电器则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营收过亿元,是小米规模的近四倍。
谁给了雷军挑战班格雷利的心和勇气?这可能是这里很多人的想法。
当然,这也应该是一场戏。
当时的两位嘉宾,马云和王健林与马云和王健林的约会还历历在目:到了今年,如果电子商务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超过50%,王健林将给马云100分万元,否则,马云就输给王健林一个亿。
现在雷军正在和董明珠打赌。
这难道不是一个博取关注的好机会吗?这也是很多传统媒体制造热点的常用手段。
但台上两个人的心情却明显不同。
对于擅长营销的小米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营销方案,但也透露出雷军不甘落后的野心;但在董明珠看来,这应该类似于一种侮辱和嘲笑。
毕竟,马云和王健林在行业中的地位基本相当。
一个是电商领域的老大,一个是房地产大亨。
他们的赌注大约是一个亿,这仍然是一个小目标。
区区一个雷军就带着成立仅三年的小米来挑战已经是行业王者的董明珠。
这简直是??一记耳光。
当然是董明珠的脸了。
受到挑战的是董明珠的能力和格力的行业地位。
于是董明珠不仅加大了赌注,还涉足手机行业——虽然很受欢迎,但并不成功。
然而,对于董明珠来说,这种近乎侮辱的挑衅,显然不能放过。
今年年初,两人打赌还不到十个月,董明珠再次谈起这笔巨额赌注:“当时我觉得最好是找公证处去公证一下,问问公证处去公证一下。
”审计部门做完整的审计,这样得到的信息才能更加准确。
”看来,他对于赢下赌注是有信心的。
而且,2018年,小米营收不足1亿,而格力营收达到1亿。
无论怎么看,格力都是必胜的。
但今天,小米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相信很多人都震惊了:第二季度营收。
36亿元,同比增长68.3%,环比增长31.5%;调整后利润21.17亿元,同比增长25.1%。
纵观上半年,营收情况。
48亿元,同比增长75.4%,调整后利润38.16亿元,同比增长62.6%。
不过,势头不减的格力一季度表现却非常出色。
一季度营收1亿元,同比增长30%。
目前尚不清楚两人最终谁会获胜。
然而,通过两者长达五年的协议,我们见证了小米近乎奇迹般的成长。
短短八年时间,打造了一家千亿规模的公司,引领了中国手机中国制造的潮流。
Boom:可以说是小米刺激了华为这个中国科技手机的诞生。
不管输赢,小米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财大气粗的雷老板自然不会在意这十个小目标。
小米这个给??互联网插上翅膀的手机厂商的成功,不仅是中国手机厂商的成功,更是互联网精神的成功。
当年,两人打赌之后,董明珠或许觉得这是一种挑衅,但在互联网人看来,这是两种思维之间的战争: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
传统思路是先打造产品,通过线下渠道慢慢开拓市场,实现稳定增长。
但在互联网人看来,这种方法过于笨拙:为什么不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发达的物流系统在网上进行营销呢?这种巧妙的方法见证了许多互联网巨头的快速成长:通过互联网直接触达用户,实现规模指数级增长。
不过,必须承认,小米的做法还是很奇怪,直接将互联网与硬件制造连接起来。
这创造了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结合的奇迹,也成为诸多争议的焦点。
这也导致了一批互联网+硬件制造企业试图复制小米的道路。
不幸的是,直到今天,他们仍然不为人所知。
小米的起源:铁人三项的互联网因素 小米创始人之一林斌曾回忆,创业之前,雷军在一家咖啡馆的桌子上摊开一张餐巾纸,在上面画出了小米的商业模式:让Android优先优化有了用户就生产手机,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最后通过软件和互联网服务赚钱。
这成为了著名的小米铁人三项模式:硬件+电商、新零售+互联网服务。
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看,Android系统为手机吸引流量,手机为互联网服务和软件吸引流量。
这是雷军担任金山老大多年,目睹BATJ等后辈迅速崛起后的思想结晶;也有不甘落后的自尊心驱使:“我要带领一家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第一。
” “风一吹,猪就能飞”,这是对那个时期的总结,也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
但小米的模式距离主流还很远,大多数人投资都是因为雷军的金字招牌曾有投资人表示,只要估值不超过1亿,我都会投资(此言具体出处早已沉没在爆流的信息中了)。
雷军自身广泛的人脉确实为小米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但这并不是小米快速增长的最重要原因,还有蛰伏多年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
无数创业失败的经典案例,都证明,与趋势理论相比,充足的资金并不是成功的保证,小米对互联网思维的准备和把握,是小米成长为现在这样的局面的关键:一家类似广告和服务公司。
谷歌,而不是像苹果这样的硬件公司:整合现有资源,做出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来吸引用户。
也就是说,小米只需要做好设计、推广和资源配置的工作,省去了很多研发和生产环节。
当然,不同的是,小米可以通过其产品产生收入,并且每一个产品都可以独立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尤其是在硬件制造领域,从来没有哪家互联网公司是通过硬件制造来实现的。
为吸引流量而制造:一般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负担,与纯粹的互联网烧钱模式不太一样。
然而,雷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操作方法,让铁人三项成为了现实。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互联网人,雷老板的操作也让我大开眼界。
小米不为人知的第一款产品:也是小米互联网基因的根基。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小米的第一款产品就是基于Android系统的MIUI手机系统。
当时,小米根据国人的使用习惯对Android原生系统进行了深度优化、定制和开发,全面提升了原生体验。
系统发布后,小米团队也在小米论坛上随时回复了尖端用户的反馈,更新了Android系统的最新版本。
正式版中融入了一些有前途的功能,并且每周都会发布新版本的MIUI。
由此,小米积累了第一批用户,并诞生了最早一批忠实粉丝——“米粉”,总数约50万,活跃用户超过30万。
24个国家的粉丝自发将MIUI升级到当地版本。
语言版本,独立闪机数量已达1万台,这也为小米手机的成功发布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
2019年,小米正式宣布初创时,于2015年注册成立,声称专注于iPhone、Android等新一代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以及热门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
软件业务已经包括基于Android平台修改的手机聊天工具MiLiao。
手机操作系统MIUI、手机浏览器Charming,以及小米阅读、小米分享、小米笔记、小米驱动等众多产品。
这些现在已经成为小米手机的一部分,虽然很多人并没有太关注它们——这应该是小米互联网思维的缺陷。
从这一点来看,小米最初的创业状态与所有互联网公司是一样的。
此后,小米手机借助互联网营销脱颖而出,并迅速走红。
借助“投资+孵化”的模式,小米的生态圈已经成功搭建起来——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小米精神:互联网基因 显然,小米的互联网成长之路早已被雷军规划好了,并且正在按照规划稳步推进。
不得不说,这体现了小米强大的执行能力,也说明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行业的关系。
只要有合适的领导者,合并是很有可能的。
仔细阅读小米的招股书,我们还可以发现,小米强调自己的互联网基因,尤其是用户数量。
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普遍共识。
用户数量最终决定一个互联网公司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
依据:小米活跃用户数已达1.7亿,ARPU(每用户互联网收入)在30元左右。
当然,小米的快速增长也让小米对其互联网基因模式充满信心:传统行业可能需要20到30年才能达到1000亿,而互联网行业只需要几年时间。
2016年出售卓越网后,雷军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互联网,为什么同期金山软件只增长了不到30%,而卓越网却能实现%的增长。
他的思维成功催生了小米这样的庞然大物,而这次成功显然加深了雷军对自己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认知。
雷军的说法是“小米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超出部分将全部返还给用户”。
恐怕也是雷军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的结果:硬件成为了对用户有吸引力、有粘性的部分。
居于用户流量入口,借助互联网服务获取收益。
虽然很多人质疑这是炒作,智能手机行业只有三星、苹果这样的巨头综合净利润率达到5%以上,但为什么其他公司没有这样的口号呢?或许只有互联网思维才能产生这样的口号,因为这本质上是互联网“烧钱换流量”模式的演变——只不过小米的烧钱不是直升机撒钱。
争议中的小米: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虽然小米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显然属于卖瓜的范畴。
雷军的话就是这个疑惑的最好注脚:8年前,我有一个疯狂的想法——利用互联网做手机。
当时几乎没有人同意,甚至我们开业时来喝酒的十三个人也是如此。
喜欢小米粥的人,不知道是否真的认同我的想法。
事实上,小米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舆论的焦点。
这不仅得益于小米独特的营销手法,也与小米自身的快速成长和理念有关。
小米首款手机产品小米1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高性价比的硬件配置和时尚的外观设计,不仅打破了国产山寨机的名声,再加上其手机订阅的饥饿营销模式,放大了营销周期和品牌效应,随之而来的是小米的快速增长:短短八年时间,其营收迅速增长至千亿,成为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巨头。
所有这些都让小米保持了领先地位。
舆论关注的焦点。
当然,这些热议舆论背后主要是对小米互联网身份的质疑:一家以手机为主业的厂商如何定位互联网公司? 2016年的1亿美元融资不仅让小米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也将小米推向了前列。
雷军后来感叹:“那个估值最终变成了诅咒。
”确实,那次融资让小米成为众矢之的:小米为何能估值如此之高?如果按照硬件估值,小米IPO前的估值约为1亿美元。
OPPO、Vivo、华为等本土品牌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显而易见。
最终,华为凭借技术口碑和小米的销售模式,成功复制并超越了小米手机的销量。
OPPO和Vivo也凭借线下渠道在国内市场击败了小米。
2017年,人们对小米的质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那一年,小米受到供应链问题的限制,营收与2018年持平,远远不及2018年。
这不得不说是这是雷老板叹息的最真实原因,也让业界认为小米正在遭遇手机企业普遍存在的三年之痒。
不过雷总强大的整合能力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2019年,他成功让小米实现了逆势增长,并为小米IPO铺平了道路。
随后,对小米的质疑达到了顶峰。
这在证监会的《小米集团共发行存托凭证申请文件反馈意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公司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物联网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报告期内,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8%和9%。
.6%和8.6%,主要来自广告推广和手机游戏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手机销售收入为。
15亿元, 64亿元。
64亿元,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0.40%、71.26%和70.28%。
请发行人结合公司的主要产品、业务本质、营收占比、利润来源等情况,说明公司目前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
很多人甚至将小米的估值视为其互联网定位的原因。
认为这是小米为了获得高估值而不顾投资者利益的自私举动。
迫于舆论压力,正在进行IPO路演的雷军在香港四季酒店举行的全球峰会上不得不改变主意。
发布会上表示:“我不再担心我们是一家硬件公司还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我更关心的是小米是一家独特的公司。
”小米成功上市后,一系列质疑文章也随之而来。
即使第一份财报令人印象深刻,也挡不住质疑的目光。
这是黑公关吗?也许吧,但显然小米的硬件封面确实令人困惑。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米正在“互联网还是硬件”的漩涡中挣扎。
归根结底,这是不同认知之间的矛盾。
小米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这并不能阻止大众将其视为一家手机厂商。
有观察人士认为,在小米的竹林生态系统中,手机是其最重要的支柱,其他硬件或互联网服务并非如此。
依靠手机,小米没有手机就没啥用。
并列举了小米手机销量停滞所带来的巨大危机。
确实,在小米的成长过程中,手机业务太过耀眼,他们的第一款产品——MIUI手机操作系统就被挤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也让小米寄予厚望的互联网服务黯然失色。
通过小米近三年的经营业绩可以发现,互联网服务占比虽然增长较大,但相对较小。
来自智能手机和其他硬件的收入仍然太小。
即使今年第二季度,手机业务仍占比67%。
对于许多观察家来说,将小米视为一家非互联网公司就足够了。
传统思维:受到质疑。
小米互联网业务的用户数量也饱受诟病。
观察人士认为,小米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无法与BAT等互联网公司相比,其商业价值也因用户使用小米手机而不同。
4.5小时,主要使用BAT等超级APP。
这些APP产生的商业收入与小米无关;同时,这些用户都与他们的小米手机有关。
如果这些用户更换手机,他们将不会继续成为小米用户。
有观察人士指出,小米与其他互联网公司有着根本的不同。
它们都有特定的核心互联网服务,具有非常高的用户粘性,服务用户的边际成本可以无限降低。
此外,关于小米的用户价值也存在一些争议。
小米的成功与千元以下手机市场密不可分。
这群用户属于所谓的“屌丝”群体,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大。
这些关于小米互联网公司属性的评论都有一定道理。
从互联网角度看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接近新浪微博。
但如果我们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呢?仔细研究小米的ARPU发现,该数据与新浪微博接近:新浪微博年收入为11.54亿美元,当年日活跃用户数为1.72亿,因此新浪的ARPU值为6。
71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4元,而同期小米的市值为32,而新浪微博目前的市值约为1亿美元。
根据小米第二季度财报,我们发现小米的广告收入已经达到25亿元,超过同期微博的23.9亿元。
这不得不说是对传统互联网企业的讽刺。
虽然小米没有虚拟化互联网服务,但用小米手机等硬件作为流量入口,或许还有另外的视角——流量入口是互联网公司最想达到的标准。
马云当年为何封杀百度?这背后的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小米手机等硬件作为流量入口的趋势尚不明显,但如果爆发呢?如果小米再开发一个搜索引擎怎么办?如果米聊取代了腾讯呢?如果小米电商取代淘宝+京东会怎样?到时候,小米的市值有可能成为“腾讯*苹果”吗?而且,虽然手机可能会更换为其他品牌,但用户的使用习惯很难改变,这相当于强化了用户的品牌依赖。
用互联网术语来说,就是用户粘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用户的粘性是可怕的。
如果再次成功激活用户,其前景足以让任何互联网巨头感到害怕。
对于被池果果鄙视的小米用户,传统企业无法理解的草根信念又如何呢?确实,小米最畅销的手机是千元以下的手机。
这个群体,从传统企业的角度来看,没有太大的价值;但互联网行业就不一样了。
他们更注重28-20规则中的“八”。
”,依靠的是大数法则的胜利。
为什么火爆的王者荣耀需要庞大的用户基础?他们不就是要为有钱人服务吗?当然不是。
如果没有草根群体被富裕群体滥用,游戏就无法形成正反馈机制,最终会成为死地。
淘宝之所以能成为电商时代的王者,在于中小商家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这些对市场敏感、行动力强的中小商家的支持,很难想象淘宝能够击败高大上、实力雄厚的亚马逊。
另外,如果你只服务20%的小群体,为什么还要使用互联网呢?传统的形式还不够吗?争议背后:估值之争 小米这么大的争议背后,其实就是估值之争,小米是否值得投资:如果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那么估值显然偏低——八年的互联网公司还有一个任重道远;如果是一家硬件公司,小米很有可能已经到了天花板,目前的估值有点高了。
不过,资本市场对小米估值的质疑并不算太明显。
自7月9日上市以来,小米最低价为15.52元,与小米上市前黑市最低价15.2元持平。
几乎一样,但后来却相反。
8月22日,小米收盘价为17.68元。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估值着眼于公司的未来。
对于很多大型独角兽公司来说,上市初期股价表现普遍平平。
比如Facebook上市破灭,阿里巴巴上市表现也不是很好。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用户需要看长期趋势。
中国经济正走向以新经济为代表的全面崛起,投资基于中国红利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很好的命题。
小米成立仅八年。
目前国际业务已达36%。
如果提高到50%,小米的估值肯定会进一步提升。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小米目前的市值虽然不是腾讯*苹果,但相当于7个“新上市腾讯*新上市苹果”。
计算方法为:小米上市市值约为1亿美元,腾讯上市市值为6亿美元,苹果上市市值约为13亿美元,=6.9*(6*13),即也很有趣。
写在最后:自小米诞生以来,创始人雷军就向互联网灌输了深厚的信仰:以【硬件+互联网电商和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的模式进行运营,然后抓住机遇,提升小米的产品力。
中国手机产业链中,中低端优质产品缺乏的特殊机遇实现了快速爆发;在创业过程中,雷军和管理团队将互联网运营方法运用到极致:整合思维、脱媒、用户至上、快速迭代等;同时,他们还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企业文化,并在短短八年时间里实现了千亿销售额:以GMV计算,大致相当于京东2016年的水平。
可以说,小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利用互联网在一个深受传统思维束缚的行业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然而,虽然小米拥有互联网的基因和核心,但它的未来仍不明朗:它会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家硬件公司?互联网公司是小米的精神核心,但以手机为代表的硬件占比非常高;正在打造的生态链尚未真正成型,其规划的【硬件+电商和新零售+互联网服务】模式第三阶段才刚刚开始。
这个阶段其实是最难实现的,这个阶段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硬件堆叠。
尽管小米目前生态链上有100多家公司,其中90家专注于开发智能硬件和消费产品,每月活跃用户1.9亿,连接设备超过1亿。
但与苹果的硬件能力相比,小米的硬件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我个人认为,小米的整个计划和阿里巴巴、腾讯一样,已经到了瓶颈:需要的不是打通最后一公里,而是改变用户的观念:用户是可以通过互联网产生的。
一个制造商全方位的服务理念。
互联网企业跨界很容易。
阿里巴巴和腾讯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们一个成为电商+金融领域的巨头,另一个则是社交+游戏领域的霸主。
美团已经跨界打车,滴滴也尝试外卖。
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这些跨界也受到了至今无人能解决的莫名障碍:阿里巴巴无法进入社交网络,腾讯无法进入电子商务。
无论是【互联网+硬件】还是【互联网x硬件】,两者的估值都能相差几个数量级。
前者是简单的叠加,后者是融合和互补。
庆幸的是,雷军对小米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小米正在走向伟大的道路上。
他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进步。
或许,雷军会找到解决所有互联网公司困难的办法。
到时候,小米成为【腾讯x苹果】将不再是一个笑话。
当然,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小米走出中国,因为只有竞争才是消费者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