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鹏)我最后一次见到BroadLink CEO刘宗儒是在今年3月份的极客公园《电器智能化革命》活动上。
开幕前的嘉宾交流期间,他是第一个到场的。
是的,我记得我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刘总,小米路由器捆绑你真是太好了!雷军已经投资你了吗?” “未来也不是不可能。
”刘宗儒当时的心情还是很好的。
嗯,因为小米之前从未与其他品牌的智能产品捆绑过,所以这次捆绑小米路由器确实是一次非常有效的促销。
虽然他告诉我BroadLink本身的核心是toB模式,但当时toC的产品化其实对toB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
从逻辑上看,BroadLink在技术层面不易形成专利垄断的领域做出了非常好的产品应用。
这就确定了技术方向和产品路径。
下一步一定是在资本层面与核心产业力量合作。
为了巩固业务层面的合作,小米、京东等战略投资者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只是没想到几个月后,这件幸福的事就彻底变了。
近两周来,小米经历了一波集中批评的浪潮。
BroadLink率先爆料小米“先合作后单干”的狠话,成为这场风波的起点;而不久之后,腕带领域的创业者感叹、委屈,小米79元的腕带售价“毁了行业”,进一步引发“中国创新环境太差”的抱怨;一些受到小米严重冲击的深圳传统硬件企业后来甚至发表声明,呼吁“用山寨小米产品攻击小米品牌”。
一时间,小米成为“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又一典范,甚至和腾讯一样,成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激起众人愤怒的“新锅盖”。
这波“合理”“合理”的舆论炮轰对小米有害吗?会带来什么影响和改变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小米的思维逻辑。
以BroadLink事件为例,风波中泄露出的一条关键信息——小米投资失败,因为京东可能反对小米成为BroadLink的另一战略投资者——展开的逻辑必然是:由于政府的反对原股东,小米未能如期成为战略投资者;在小米看来,BroadLink的技术和产品水平始终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由于不存在专利壁垒,小米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将相应的技术集成到自己的产品中;当toB事情无法深入时,小米作为产品导向型公司和强势品牌的运营模式将决定其与BroadLink的产品捆绑和销售合作将不可避免地结束。
在小米看来,这是不违反商业规则、遵守逻辑的必然结果。
如果非要猜测的话,这次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小米急于将这些功能整合到小米路由器中,导致“战术行动压倒战略决策”。
小米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是很多投诉的根源。
因为对于BroadLink来说,这种“合理与不合理”难免给人一种混乱和抛弃的感觉。
事实上,79元小米手环造成的“产业破坏”大体也是如此。
行业内集中的投诉也来自于这种“合理与无理”的投诉。
从逻辑上看,小米从来没有将手环视为健康产业的一部分,甚至认为依靠手环来调节健康是一种虚假需求。
虽然它表面上讲的是健康概念,但我相信它的核心策略并不是低价抢夺“智能手环”业务,因为这个业务对它来说太小了。
它看到了未来手机的延伸,而手环将作为一种新的身份识别形式而存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用户花几百块钱买一个ID标签是不现实的,而且价格一定要低。
至于是否触碰了别人的蛋糕,小米大概没有考虑过,也没有太在意。
那么看着客观上受到严重冲击的市场,其他从业者怎能不感到愤怒呢? BroadLink和小米手环其实有着相同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像小米这样典型的理性主义公司所遵循的商业逻辑——做生意,讲道理。
在外界看来,小米对这两件事的处理根本体现不出小米营销的高情商,甚至有些笨拙和被动。
这当然是小米需要反思的问题,但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像小米这样的公司不可能改变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也不可能指望它成为一家更关心“是否伤害了合作伙伴和朋友的感情。
”当时大家都认为小米的供应链一定是出了问题,因为从零开始,缺乏信任和关系积累。
但结果是,小米虽然“做了大事”,但仍然依靠基于互联网的估值体系带来的强大资本能力,发展供应链体系。
雷军曾经专门跟我谈过这个话题。
他说:“小米和供应商的关系简单明了,都是真金白银!我是一个足够好的客户,这种关系是最铁的。
”在所有的理性主义中,我发现极客公司的共同特点就是很难找到“和谐”二字的光环。
通常他们只懂得“合理”,很少考虑“合理”。
虽然中国商业文化提倡“和为贵”、“和为财”,但对于这些极客来说,他们认为只有“讲道理”,才能顺应潮流。
每天想着如何“讲道理”,是一种放荡,所以在与人相处中缺乏润滑,却靠着极端的“讲道理”,擦出火花前进。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是一个经常被“创新”和“抄袭”这些词包围的人。
公司内、行业内批评他的人很多。
比如,扎克伯格就从未停止过对互联网产品的追踪和觊觎。
Facebook寻求为移动用户打开照片共享市场,因此专注于开发Facebook Camera,但最终决定在前者推出前以10亿美元直接收购Instagram。
两年后,Facebook 相机就被下架了; Facebook曾经只用了12天就创建了Poke,它是读后产品Snapchat的模仿者;失败后,Facebook直接提出以30亿美元高价收购Snapchat。
遭到拒绝后,Facebook推出了Slingshot,誓要进军即时社交市场。
这种做不到就做、买不到就高价买、买不到就继续做的“简单逻辑”,比“尊重创新”是国内一些企业的说辞,停留在口头上,却没有付诸实践。
事实上,中国这样典型的极客公司和极客人物还有很多。
比如,美团网的王兴一年做几百亿的生意,有上万的合作伙伴,但他从来不给线下合作伙伴开年会,因为他认为有完善的制度和体系保证大家都赚钱。
,也没有必要建立关系、谈关系。
凡事都能按规矩办事;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会做出改变。
比如,从今年开始,从来不打广告的美团开始猛烈斥资数亿做广告,据说是因为王兴看到了大势的变化,需要在大城市市场提升品牌认知度。
与大众点评的竞争,让他毫不犹豫地花钱。
同样的还有今日头条的张一鸣。
前段时间被传统媒体势力集体声讨后,他没有按照常理与那些不了解今日头条模式和价值的传统势力“建立感情”。
他甚至没有对待那些批评者。
核心诉求的“攻击”让人感觉难以理解。
所以他的反应是立即投入更多资金支持新兴媒体,开始建立商业循环,然后建立更多理解和支持他的合作伙伴。
在世俗的“讲道理”观念里,这些人都不是很好的人,因为他们不讲道理,只讲道理。
而要证明他们做错了事情,让他们做出改变,也需要“合理”才能实现。
所以,如今无论是业界情绪上的打压小米,还是业界的集体鄙视,其实都没有击中小米的核心。
合格的对手需要站出来。
看来腾讯当年也遇到了这样的舆论,最终做出了改变。
但很多人不知道,腾讯之所以改变,并不是因为听到业界批评的耻辱,而是因为腾讯在3Q大战中亲眼看到,部分用户真的选择卸载QQ,确实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桌面的影响。
腾讯在互联网上的用户优势构成了真正的威胁。
这种产品和用户的力量对腾讯的震撼和刺激远胜于言语。
腾讯随后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一系列产业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趋势以“合理”的方式推动的早该进行的自我改革。
这实际上是我们想象中的舆论攻势造成的“强行改变”。
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腾讯这几年变了,但情感上变得更友善了吗?不!腾讯在逻辑上变得更加顺畅,在与中国互联网的关系中找到了合理的定位。
比如,原来是宇宙世界,难道是王图?你做出有潜力的东西,我就做出来狙击你,免得你颠覆我。
现在已经成为搜狗、大众点评、58同城、滴滴打车等“封建典范”,如果你们同意“王权”联姻,联手,我就“分割”你们的土地和资源。
腾讯负责不断推动版图扩张,诸侯则负责精耕细作,强化各个领域的壁垒,最终大家都受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腾讯的变化与当年和现在的阿里巴巴密不可分。
这些合格的对手让其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继续更加理性地顺应趋势。
所以,今天大家抱怨小米的时候,其实比抱怨小米不合格的竞争对手更符合逻辑。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甚至联想、华为等自称负责项目、孵化、生态建设、创新的企业,都见证了小米在互联网领域的成长和成就。
过去几年。
但没有人做出足够好的产品或平台合作案例,让产业链看到“另一种选择”,也让小米看到了做出改变的“合理性”,或者至少让小米在按照自身发展的逻辑,应该“兼顾”其他力量,而不是完全走自己的“最短路径”。
我还清楚地记得4年前小米手机还没有发布时的场景。
雷军在极客公园挤满人的小场地里艰难地展示“小米逻辑”。
当时,即使在极客聚集的会场,他也嘲笑小米的想法。
很多人说“天方夜谭,蚂蚁撼树”;但仅仅4年后,整个行业就已经愤怒地斥责小米“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这是对小米的抱怨还是变相的鼓掌?所以那些把小米视为对手的人今天应该加倍努力,因为坐等小米被投诉死是不现实的。
如果说小米每年千万级的手机销量增长就可以通过批评小米模仿、讽刺小米粉丝、嘲讽小米文化来击败,那么商业世界就太简单了。
这个行业真正需要的是除了小米之外有能力站起来并打造出更成功的产品和更好的生态链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鼓励创新”,才是对中国创新创业者真正的支持。
和推广。
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鼓励创新”和“扶弱济弱”尤其是政治正确的态度。
结合小米这样的热门企业,媒体自然会乐见各种舆论风暴的形成。
但创新对于做事的人和公司到底意味着什么?事实上,还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
因为在中国做商业创新,既不是硅谷的加州阳光,也不是绝望的黑暗森林。
我们不应该浪费任何时间来宣扬理想主义和自我放纵。
相反,我们应该把每一秒都花在实现理想和修身的脚步上。
我一直很欣赏技术哲学家凯文·凯利提出的一个想法。
他曾指出,我们需要“将科技视为一种生活”。
这种生活的核心诉求是可复制性——即被更多人使用。
谁能帮助它实现这一目标,谁就将获得最大的回报。
所以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发明者和创造者并不是胜利者,而是借用和模仿的人赢得了世界。
因为对创新的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基于先来先服务的社会道德,而是产品、商业、竞争等的综合竞争。
如果你不能捍卫你所创造的东西并快速繁殖它,技术就会带来它会祝福那些能够帮助它的人。
所以,技术本身就和那些极客一样不讲道理。
所以,脱离产品谈情怀,脱离业务谈梦想,脱离竞争环境谈修养,基本上都是无稽之谈。
历史一次次证明,创新者最好的做法就是放下情感,放下尊严,放下纯真,相信理性是基础,感性其实是一种资格和能力。
归根结底,有一句话——抱怨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