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总结!谈智能行业的辉煌和背后的无奈

时间:2024-05-22 16:12:29 科技赋能

这一年里,你或者你身边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应该拥有至少一款智能硬件产品吧?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马桶盖、智能眼镜……琳琅满目的智能产品开始涌入我们的生活。

他们得到了掌声和嘲笑。

有的销量火爆,有的则被忽视。

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过得怎么样?智能潮流中的“大众炸鸡”。

如果在天猫搜索关键词“智能”,会出现34万件相关产品,京东有71.6万件相关产品。

智能手环几乎是进入市场最早、最受欢迎的智能产品。

在国内较早进入市场的小米手环售价为79元,迅速扫清了产品普及的障碍。

据小米官方数据显示,小米手环年销量已突破1万台。

智能手表虽然不像手环那么受欢迎,但也受到了很多关注,尤其是苹果等公司在2016年加入市场后。

在IDC发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排行榜中,苹果一直紧随Fitbit并占据位置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图:几大智能产品的市场现状。

智能家居也是一直被叫嚣“高高在上”的产品类型。

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盖等成为网购热门商品。

如果你在京东搜索“扫地机器人”,就能找到相关产品。

其中销量最高的,累计评分超过84000。

因“马桶抢购事件”而普及的智能马桶盖数据也不错。

2017年,不少卫浴品牌的智能马桶盖销量增长一倍甚至三倍。

但事实上,我国智能马桶盖的渗透率仅为1%左右,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017年,智能娱乐设备以“酷炫惊艳”的姿态入侵市场。

索尼、三星等品牌的VR眼镜开始逐渐上市。

就连手机销售困难的HTC也通过VR产品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HTC Vive VR眼镜销量已远超14万台。

想要涉足各个领域的小米,自2018年8月发布VR眼镜后,20天内销量近30万副。

当然,国内VR眼镜领域最火的还是暴风魔镜。

年底,暴风魔镜官方表示,其硬件销量已突破1万台,在京东市场占有率超过80%,用户每天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月活跃用户突破1万。

预计宝峰魔镜年销量将突破10000台。

荣耀之外的尴尬与无奈。

抛开上面提到的众多“爆款产品”的亮眼成绩不谈,智能产品市场的泡沫、尴尬和无奈也逐渐开始显现。

亿邦电力网注意到当前智能产品市场的几个特点:一是“伪智能”。

一位智能产品开发商表示,目前,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在内的比较流行的智能产品,大部分还停留在电子显示、记录分析、简单识别的层面。

“严格来说,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前市场上的很多智能产品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智能,但它们可以培养人们的智能意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筛选出产品。

真正的消费者需求。

”上述开发商评论道。

二是“伪需求”。

这是现阶段很多智能产品都面临的问题。

以智能文胸为例。

功能多样的智能文胸在宣传中被赋予了强烈的科技感。

例如,运动胸罩可以通过数据积累监测佩戴者的生活情况,定制私人锻炼计划;社交智能内衣挺有趣的,可以通过远程app远程控制震动;还有专门针对女性可塑性设计的智能内衣,采用柔性传输传感装置,可以随时监测女性是否有驼背、弯腰等姿势,穿着者可以随时调整姿势。

然而,新颖的智能产品,包括智能内衣、智能鞋垫、智能戒指等,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它们真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吗?这些所谓的智能真的有必要吗?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型智能产品大多靠新颖性来打开市场,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待观察。

三是线下市场堪忧。

与大多数行业以线下渠道为主不同,智能设备在线上渠道蓬勃发展,线下相对惨淡。

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整体线上销售额约占整体市场的90%。

与此同时,线上市场价格和线下市场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整体均价在万元左右;而线下市场则继续缓慢下滑,从人民币到人民币。

为何脱离体验的电商渠道成为智能产品的主渠道?一位虚拟现实体验中心经营者告诉亿邦动力,国外智能设备体验中心收取体验费,目前仍难以生存;国内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差异很大。

为了吸引流量,他们无法收取体验费,同时生存也非常困难。

很难产生销售。

因此,智能设备的线下推广多会选择商场的品牌专柜,以及不定期的商场和展会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聚合众多品牌的电商平台已经开始为智能设备品牌设立体验店。

2020年11月,京东线下概念智慧生活馆在上海开业。

用户可以在线下体验店直接体验智能盒子、智能手表、智能人体秤等。

一方面让用户亲身体验产品,同时也可以作为智能产品的仓储配送中转站,辅以售后服务。

事实上,品牌和平台都明白,体验店的作用不是增加销量,而是提升消费者认知、树立品牌形象。

京东智慧生活中心负责人冯伟曾坦言,希望用户通过线下体验熟悉智慧生活概念,促进企业与用户之间信息双向流动,让智能设备产业成熟。

未来的智能产业:打破硬件之间的壁垒 智能产业如何走向成熟? ZEALER创始人王自如曾尖锐指出,“如果不能解决云端数据服务统一的问题,智能设备永远不会成功。

”他认为,智能硬件突破的最大问题是不同品牌硬件数据的不兼容、不连贯。

记录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阻碍了数据创造更深层次的价值。

一位语音识别技术公司的高管深表赞同这一观点,“这就是百度能做出打败人类的机器人的原因,它掌握着各方面的海量数据。

以健康设备为例,只有运动时间和生命体征数据。

”可以记录其他时刻。

”只有开放,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智能健康分析和管理。

单一的设备记录根本无法创造医疗价值。

未来可能需要一家云公司来进行数据的最终连接。

”物联网港创始人蔡红艳认为,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成立云公司来解决。

通过智能硬件服务层的统一描述标注解决了这个问题。

“构建开放的基础平台,让任何设备都可以无障碍安装,让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选择不再被品牌劫持。

”他进一步解释说,服务层的统一不仅可以实现设备的互联,而且可以共享功能和服务。

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4.4万亿美元,相互联动的智能设备数量将超过1亿台。

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物联网有机会取代互联网。

“所有智能设备都会逐渐积累用户偏好,相互配合,实现完全智能化。

”想象一下,深夜十二点,你手里还拿着手机。

像棍子一样玩弄阴阳师,这个时候,监测你身体状况的智能手环发出警告:该睡觉了,妈的。

你揉了揉眼睛,对手机里的秘书说:请明天早上七点叫醒我,然后躺下。

但你仍然沉浸在游戏的兴奋之中,无法入睡。

这时,智能枕头会自动播放舒缓的音乐,让你逐渐平静下来。

当你累了的时候,你终于睡着了,房间里的灯自动熄灭。

那是属于未来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