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上的“智能穿戴设备”与消费者对智能手表/手环的理解类似。
智能手表的功能非常丰富。
它们旨在取代传统手表,可以在手机上执行一些基本操作。
因此,它们更像是当前智能手??机的延伸。
相比之下,功能简单、价格实惠的腕带产品只能算是入门级智能穿戴配件。
它们的大部分功能还是更接近于获取健康数据,所以,这里只能定义为“配件”。
以我个人的实际体验来看,我对智能手环的最初认识来自于MisFit Shine。
但由于产品定位和功能并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所以只能算是一次无痛的上手体验。
与国内厂商相比,小米早先推出的第一代手环功能相对单一,未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直到最近小米手环2的发布,我对它的评价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次我有幸成为第一批体验小米手环2的用户之一,而且我已经使用小米手环2两周了。
对于这款依然主打性价比的智能手环产品,相信已经有不少消费者在持续关注。
这次我们会用不同的分享形式,让大家一步步了解这款产品。
(除非特别说明,小米手环2连接的设备均为iOS设备) 1、小米手环2与小米手环1相比,主要功能差异有哪些?众所周知,第一代小米手环主体为金属塑料胶囊结构,没有显示屏。
不过,小米手环2在这方面做出了调整,加入了OLED显示屏,让用户查看相关内容信息会更加直观。
2、小米手环2的显示体验如何?虽然小米手环2正面覆盖了一体化黑色面板,但实际显示面积接近小指指甲盖大小。
一侧的触摸按键可以唤醒屏幕并切换显示内容。
当不方便触摸操作时,抬起手腕,手环就会自动显示时间信息。
不过抬起手腕到打开屏幕有1秒左右的时间差,灵敏度有待提高。
小米手环2的显示屏可以显示时间、步数、里程、卡路里、心率、剩余电量六项信息。
除永久时间显示外,其他五项均可在“小米运动”中自定义修改。
当然,第一代小米手环上的通知提醒功能也得到了保留。
小米手环2以图标和振动的形式提供提醒。
常用的社交应用,如微信、QQ、微博等,在小米手环2上也能得到相应的支持。
当然,来电、短信的通知更是必不可少。
遗憾的是,小米手环2的黑色面板的耐磨度并不乐观。
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出现了两三处细微但清晰可见的划痕。
看来以后的使用还是要更加谨慎一些。
3、小米手环2的主体会像第一代那样容易脱落吗?可以肯定的是,小米手环2拥有全新的腕带设计,坚固的内衬结构包裹着手环主体,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环主体丢失的问题。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二代手环主体的拆装并不像一代手环那么容易。
正是因为腕带内衬比较紧,消费者才可以放心。
4、小米手环2的计步精度有提升吗?针对这个问题,我对小米手环2和计步应用“计步器”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对比。
“计步器”是一款计步监测应用,可以永久安装在iOS通知插件栏中。
我相信长期使用时它的准确性。
由于小米手环2长期佩戴在手上,并且手机有时会放在桌子上,因此小米手环2测量的数据不可避免地会比手机多。
5. 小米手环2的电池续航时间是多少?小米手环2的电池容量为70mAh,相比第一代(45mAh)有明显提升。
当然,这种改进也是必要的。
毕竟小米手环2多了一块显示屏。
理论上功耗会比第一代更高。
实际体验中这种感觉确实很明显。
官方给出的小米手环2充满电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长达20天,但根据我的情况,只能坚持到第12天。
从0充到满需要差不多2个小时,此时电流在45mA到65mA之间。
总的来说,实际体验中小米手环2的续航表现虽然不如官方数据,但还是让我满意的。
再次充电需要近两周的时间,这并没有给用户带来太大的焦虑。
6。
小米手环2连接安卓设备后体验有何不同?与iOS设备相比,安卓设备连接小米手环2后,可以通过小米手环2实现免密码解锁。
我这里连接小米手环2的是魅族PRO 6,因为它不是MIUI系统,需要更多时间来设置。
连接成功后,通过小米手环2解锁手机的性能还是不错的,无需担心准确性。
如果搭配小米手机,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是一致的。
7.您喜欢小米手环2的哪些功能?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时间显示、通知提醒、IP67防水防尘。
“时间显示”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更主动地选择佩戴小米手环2。
它功能齐全,在替代传统手表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让我不用在手环和手表之间做出选择。
来来回回的思考和挣扎。
“通知提醒”让我不用每次有通知就拿出手机查看。
我只要举手就可以知道消息的优先级。
“IP67级防水防尘”使得在某些时候,比如洗澡、洗手等生活场景无需摘下手环,省去了一些麻烦,也带来了很多便利。
最后分享一下我体验小米手环2后的个人购买感受。
对于近期想尝试手环产品的朋友来说,小米手环2可能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手环产品了。
它功能齐全,设计简洁,最重要的是官方价格也很实惠,所以当然推荐购买。
已经拥有第一代小米手环的用户,小米手环2也能获得更大的体验提升,也值得升级。
对于热衷传统手表或者已经拥有智能手表的用户来说,小米手环2即使性价比很高,一般也不会吸引这群人。
毕竟需求决定了产品在不同用户眼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