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昨天,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在国内正式发布了华为P20/P20 Pro系列手机。
这两款手机均搭载麒麟AI芯片,采用“窄刘海”异形全面屏设计,P20 Pro还采用全球首款徕卡后置三镜头配置,并支持指纹解锁和人脸解锁。
(华为P20系列在国内同步推出首款无线耳机和eSIM智能手表)(极光色华为P20 Pro)至此,第三款搭载麒麟AI芯片的华为手机也正式与国内观众见面了(前两款)型号为华为Mate10系列、荣耀V10系列)。
随着AI在移动终端的进一步落地,从芯片到应用,从软件到生态,整个手机行业正在全方位接受这一新兴技术带来的冲击和升级。
更好看的照片、更准确的翻译、更方便的语音助手……以上固然是人工智能能为手机行业带来的升级,但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接近饱和甚至接近负增长之际,手机行业进入了洗牌期。
马太效应日益增强,全行业竞争将进一步演变为少数巨头之间的竞争。
以苹果、三星和华为为首的全球三大手机制造商已经占据了整体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而且这个数字还将继续扩大。
(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未来5-10年,人工智能将成为影响手机行业竞争格局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对智东记者表示,“它所做的不仅仅是支持智能终端人机交互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能够智能挖掘用户偏好,甚至改变商业模式”未来手机行业的发展方向。
” P20/P20 Pro发布期间,志东在上海接受采访。
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就华为手机AI生态圈建设、AI是否有杀手级应用、华为在全球竞争中的颠覆性优势、全球最值得关注的技术突破等话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那一年。
1、AI生态系统将成为华为制胜法宝。
目前,全球三大手机巨头均具备打造AI芯片的能力。
其中,苹果和华为去年均发布了搭载自研AI芯片的旗舰手机。
业界有关于三星AI芯片的传闻。
也听说过。
不过,衡量手机AI能力的标准不仅仅只是AI芯片能力,还包括移动终端打造、移动AI应用生态建设等能力。
随着全球手机市场的竞争日益集中,苹果、三星、华为等手机巨头之间的争夺自然也越来越激烈。
余承东认为,在巨头的竞争中,华为在AI方面的优势和突破点最终可能是AI生态的打造。
毕竟,无论芯片的AI能力有多强,最终都会落地到软件和应用场景中,真正提升用户体验。
余承东表示,华为手机AI生态和应用将实行“由内而外”的三层构建流程:一是华为将从原生态应用(如摄影、输入法、相册整理等)入手;调动AI芯片NPU的强大能力,保证应用快速、高效、安全;其次,华为将重点与合作伙伴结合高频场景(如购物、社交、旅行等),调用AI图像和语音功能,为高频应用赋能AI能力。
据智西西了解,目前很多第三方应用已经接入了华为HiAI平台的AI能力,比如大家熟知的快手、抖音、京东、美团、Prisma等,部分应用使用了华为HiAI平台的AI能力。
视频处理优化技术,有的采用图像识别联动电商技术,有的采用滤镜美化技术。
图像处理速度最高可达原Android机性能的10倍。
最后是整个AI生态系统的建设。
今年,华为消费者云服务部将与应用合作伙伴通过第三方合作,打造完整的AI生态系统。
这是华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等到下半年麒麟芯片发布以及下一代Mate系列旗舰机发布的时候,华为就会向大家交出一份成绩单。
然而,期待AI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的用户可能会失望。
余承东认为,目前大家期待的AI杀手级应用很难实现,就像3G、4G时代大家期待出现颠覆性应用(比如高清视频、沉浸式游戏等)一样。
,但我们从未等待过这样的应用程序出现——事实证明,杀手级应用程序更多的是一个迭代过程。
就像最初的AI应用体验是50、60分,然后慢慢迭代到70、80分……最后有一天,用户对它非常满意,并把它当作一种习惯。
2、人工智能将驱动新一代人机交互,彻底改变人机交互方式。
人机交互模式影响着手机的最终用户体验。
此前,手机上的人机交互方式经历了从键盘到触摸屏的转变。
现在我们正在向另一种人机交互界面——语音交互发展。
对于语音交互来说,有三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硬件、软件和服务。
硬件主要是拾音和音质,所以提升起来并不是太困难。
但软件NLP和个性化理解判断仍然是业界的技术难点。
而服务则是其中的亮点——目前,以虚拟语音助手为主的人机语音交互界面受到广泛关注,全球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大力投入部署,从华为的小E、三星的Bixby、更多的。
从最早的苹果Siri开始,各大手机巨头都在争先恐后地抢占这个市场。
除了手机巨头之外,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公司也试图以智能音箱为载体占领家庭语音入口。
但语音技术的门槛较高,目前进展还不是很快。
语音助手调用APP实际上是手机厂商和APP厂商竞争的过程。
如果APP允许这样的调用,就相当于向手机厂商开放了自己的资产接口。
因此,即使是像Siri这样的“早起的鸟儿”,在推广使用语音助手来移动APP方面也并没有取得快速进展。
虽然语音识别率逐渐提升,但语义理解、知识图谱、第三方应用集成等环节还需要开发,形成新的格局还需要2、3年的时间。
而且,由于语音和数据密切相关,因此各个公司在NLP技术上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阿里巴巴擅长电子商务,腾讯擅长社交,华为擅长运营控制。
但总体而言,终端厂商由于数据积累,会更具优势。
优势。
此外,语音交互的下一步将是视觉交互。
目前的人脸识别解锁、手机AR游戏已经是视觉人机交互界面的初步尝试。
下一步将发展为流畅的视频通话和沉浸式视觉灯光。
但由于电池寿命、网络带宽、光场技术等限制,目前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3.人工智能驱动商业模式变革。
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来分蛋糕。
此外,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层面、功能层面的变革,甚至会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
这块蛋糕该怎么分呢?谁动了谁的奶酪?随着AI的赋能,手机将变得更加智能,越来越“懂你”。
未来手机会根据你的使用习惯主动为你提供服务,而不是依赖现在安装APP的方式。
。
在这种商业模式的变革下,占据市场“大蛋糕”的移动应用软件分发将被重新洗牌和定义,占据用户服务入口的厂商将在这个时代占据很大的主动权。
正确的。
(华为手机可以根据应用场景智能推荐应用程序)目前,很多公司都在尝试分发应用程序。
比如腾讯推出了小程序、即买即用等,在这方面,终端厂商也在加紧步伐。
例如,华为推出了“快应用”。
手机会根据您的使用习惯自动向您推送应用程序,用户无需下载APP。
例如,如果您与朋友谈论一部新上映的电影,系统会自动将您推送到订票服务的入口。
这时,无论推广猫眼电影还是淘票票,决策权都掌握在终端厂商手中。
不久前,华为还联合小米、OPPO、vivo、中兴、一加等另外9家国内手机厂商,共同推出“快应用”标准和平台。
2019年最值得关注的两项手机技术突破。
最后,余承东告诉Smart Things,在Mate10、V10、P20等重点机型推出后,在今年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有以下两项新的技术突破值得持续关注:第一点更令人惊讶——它不是AI——是全屏技术。
目前的“真全面屏”还在研发中,需要大量的细节创新和技术创新。
要实现真正的无刘海全面屏显示,原来屏幕中的摄像头、指纹、按键都将消失。
这些挑战其实非常大,物理进化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第二点是AI,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
在软件方面,AI目前主要集中在摄影、录像、降噪、翻译等技术上。
然而这些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摄像头、麦克风、芯片等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软件功能必须与硬件一起发展。
此外,余承东还透露,华为手机今年将有重大技术突破,通过软件大幅提升现有手机的性能。
5、华为“逆流而行”的余承东认为,在AI时代,华为将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在之前的智能手机时代,华为只是一个行业捕手。
“你不会相信,我们第一部手机还没有卖出5万台,以前是2万台,现在目标是1万台,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
”余承东笑着说道。
不过,华为多年来持续在尖端技术研发上进行大规模投入。
未来几年,这些研发投入将逐渐达到突破点,并逐步推出更强的技术来领先同行。
在行业饱和、市场接近负增长的洗牌期,三星和苹果的市场份额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不过,根据IDC今年2月发布的年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报告显示,2017年华为的市场份额从9.5%上升至10.4%,手机总出货量和总收入均大幅增长。
而AI将是下一个破局的关键节点。
结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巨头的游戏。
如上所述,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日益接近饱和甚至接近负增长,手机行业的竞争已成为巨头之间的竞争,并且日趋激烈。
人工智能作为近年来流行的前沿技术,已成为继电池、摄像头、全面屏之后手机行业又一个新的竞争战场。
不同的是,这个战场的规模将是前所未有的。
创新研发、应用生态打造、终端设备体量的投入将是巨大的。
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巨头之间的博弈。
不过,除了产品本身之外,巨头之间竞争的维度还包括围绕产品的品牌营销、渠道零售、用户服务等方面。
余承东坦言,华为在这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
除了终端设备厂商之外,一大批软件公司也开始积极尝试将人工智能融入到手机中。
比如,近期频频曝出融资消息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人工智能独角兽初创企业都在摩拳擦掌。
,“手机APP圈地战”打响,战况如此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