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手环!是真的健康还是只是概念

时间:2024-05-22 15:14:19 科技赋能

刚刚过去的9月份,李锦记旗下双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乐科技”)接连推出了两款智能手环,并还推出了第二代智能穿戴产品HeHaQi健康管家,上市时举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布会。

不过,对于目前市场上众多价格差距巨大的智能手环,专家表示,不排除在保健品市场存在夸大功效的嫌疑。

消费者需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质量。

健康成为智能手环的最大卖点,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

去年以来,各种以“健康”、“运动”为名的功能性手环铺天盖地出现。

今年上半年,智能手环进入快速发展期。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智能手环市场竞争的厂商数量持续增长,从1月的37家增加到6月的44家,半年内新增7家厂商。

在售的智能手环产品数量也从1月份的54款增加到69款,增加了15款,用户关注度也有所提升。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智能手环的快速增长与健康的销售噱头密不可分。

可以说,健康已经成为智能手环的最大卖点。

登录京东网站,搜索关键词“智能手环”,你会看到京东上有近30个品牌的上百种产品在售,其中包括索尼、三星、华为、小米等品牌生产的手环,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

今年9月,李锦记子公司双乐科技推出了第二代智能穿戴产品HeHaQi健康管家,售价100万元。

北京商报记者浏览了各类智能手环的功能发现,手环的功能大多与健康相关。

例如,李锦记在推出HeHaQi健康管家时表示,与传统手环仅监测心率不同,HeHaQi可以通过干电极技术完成心率变异性监测并生成心率变异性图表。

同时,可以通过HeHa App完成呼吸训练,达到降低血压、缓解精神压力的效果。

索尼8月份推出的智能手环2可以测量日常佩戴的心率,并将其与睡眠数据结合起来,反馈给用户,告诉他们自己是否健康。

小米、华为推出的产品也都具有睡眠质量监测功能。

通过对睡眠质量的检测,将睡眠质量反馈给消费者,以调整和改善消费者的睡眠质量。

消费者眼中的智能手环 为了解智能手环的销量和消费者使用情况,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市场。

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商场的小米专柜,销售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小米手环只在网上销售。

后来走访华为、三星等品牌的电子产品专柜时,并没有看到智能手环。

数字。

与这些专柜的冷清相比,苹果智能手环专柜显得格外繁华。

北京商报记者看到,北京各苹果智能手机专柜前,观看、试用、佩戴的人络绎不绝,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人们。

据苹果专柜销售人员介绍,苹果智能手环分为Watch Sport、Watch和Watch Edition三个系列,价格从多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对于智能手环的功能,销售人员进一步解释道,“有些老年人吃药时心率不能太快。

苹果智能手环的功能可以在30秒内测量消费者的心率,可以帮助老年人测量心率。

“服药前报告一下心率。

”此外,在谈到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智能手环时,销售人员回答道:“虽然其他品牌的产品功能和我们的差不多,但我们的功能效果会更强大。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消费者对智能手环的期望,对于手环的看法,北京商报记者尝试联系了几位消费者。

天津的刘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她购买了一款型号为XMSH03HM的小米智能手环,售价79元。

刘女士表示,虽然这款手环的功能是计步、监测睡眠质量,但“我买这款手环主要是为了当计步器和闹钟用。

至于睡眠质量监测功能,我觉得没什么用”对我来说没有太大影响,一开始只是觉得新鲜。

”廊坊的曹女士购买了一款售价1万元的华为荣耀zero智能手环,据她介绍,购买智能手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北京的孙先生购买的并没有使用睡眠质量监测功能。

一款售价99元的小米智能手环,在谈到购买智能手环的原因和功能时,孙先生表示:“我只是想新鲜一点,跟风。

”他们表示,选择购买苹果运动手环,一是看中一分钱一分货的品质保证,二是手环可以具备接听电话等多种功能。

品牌产品无法与之相比。

”健康习惯是保健的基础。

通过对上述消费者购买心理的访谈可以发现,一些厂家以健康为卖点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重视,或者说不重视。

深受消费者的重视。

采访中,有消费者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环质量没有保障。

有些手环的抗干扰能力较差,让佩戴者相当不安。

一位刘姓消费者反映,他和同事佩戴了不同品牌的智能手环。

他们曾经同时合作过,结果两个手环之间存在计步间隙。

“这让我们非常困惑,不知道该相信哪个产品。

”那么健康专业人士如何看待智能手环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董升表示,现在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愿意为健康投资,这也为推出“健康养生”提供了市场。

一些保健品。

然而,这些保健品的推出,也让人们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忽视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问题。

他们只是把健康寄托在高科技物品上,而忽视了自身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健康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市场上很多“健康”的电子产品都在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夸大产品的功效,从而吸引购买。

由于这些产品不是医疗产品,往往不符合行业监管和质量标准,其效果也无法被买家验证。

结果,许多消费者在健康方面受到误导,延误了治疗。

医疗行业人士表示,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还是需要培养日常健康的生活习惯。

市场上的健康科技产品只能起到支撑作用。

东升还表示,健康的身体来源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他建议大家下班后到室内活动一下,舒展一下腿,适当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