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慧养老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万亿级市场并正在开放

时间:2024-05-22 15:12:39 科技赋能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体系,建立多个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

超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将有序展开。

“我们终究会老去,我希望能有尊严地离开。

”很多年前,刚刚踏入职场的于珊珊就这样指明了未来。

如今,在这个日益老龄化的国家,无数人的挣扎、挣扎和焦虑,都源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个古老的话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亿,占总人口的16.1%。

另据预测,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

届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将是老年人。

当前我国健康养老资源供给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智慧养老”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2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年)》(简称《行动计划》),将智慧养老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有序开发万亿元以上市场空间。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将基本形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使健康养老有效连接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为个人、家庭、社区、机构提供养老资源,促进引领养老模式的升级。

据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介绍,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体系,建立1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

一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

在产业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还将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计划》要求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为相关产业指明方向。

具体包括开发适用于智能医疗终端的低功耗、小型化智能传感技术、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大容量、小型化供能技术、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器和轻量化技术等。

操作系统。

加强健康护理终端设备的老龄化友好设计与开发。

适用于健康管理终端的健康生理检测监测技术取得突破。

支持大容量、多接口、多种交互的健康管理平台一体化设计。

推动健康状况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趋势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发展。

推进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事实上,不少技术或产品已经投入到老年人市场,不少孩子给老人配备了手环等“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智慧养老”设备。

这些设备一般具有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心率测量、健康管理等功能。

孩子们可以通过管理软件进行轨迹查询、围栏报警等,随时了解老人的状况。

智慧养老很好地解决了我国的养老问题,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需要突破。

“缺乏顶层设计,政策多重、标准不一,严重制约了养老企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

”华领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董事长朱勇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有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对某医院使用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

但由于标准不一致,该系统无法在不同项目之间有效应用。

此外,数据汇总有待加强。

有业内专家指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

该平台业务内容丰富,涉及多个职能部门。

经常面临数据导入平台不畅的问题,不同部门导入的数据量大、异构、冗余、互斥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行动计划》指出应建立智慧医疗标准体系。

制定智慧健康和养老设备产品标准,对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检测测量等建立统一标准,实现不同设备之间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

此外,加快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健康信息、养老信息等现有信息平台,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构建统一、规范、互联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信息纵深。

各类健康养老机构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共享。

开发合理利用、深入挖掘健康养老大数据应用。

创新智慧养老商业模式所谓“智慧养老”,根据《行动计划》的解释,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居家老人开发物联网系统和信息平台。

和社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物联网、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在发展智慧养老的过程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很多机构利用智能设备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却忽视了他们的日常需求。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万雷表示。

万蕾认为,目前的智慧养老都是以客户端为中心,往往忽视了需求对接。

养老服务需要细致分析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

他们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

还需要对传统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养老服务产品。

据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上门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目前的健康管理平台仍以在线问诊为主,老年人对互联网医疗产品的认知度仍处于较低阶段。

无法形成良好的交互模式。

因此,以“平台+医生+患者+检测硬件”为出发点的交互模式将更有价值。

长期研究老年病的主治医师赵丽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除了需求匹配外,国内智慧养老行业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大多数项目还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

智慧养老“概念太多”。

养老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收益,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资源配置等,需要更复杂的商业模式才能真正打通这个市场。

《行动计划》为此,提出推动智慧医疗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政府民间援助、企业自建自营、公共建筑民间建设等多种运营模式。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基础服务和保障服务由政府低保购买,高端个性化需求由市场配置的运行机制,促进用户、终端企业、系统集成共赢平台、医疗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