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已久的戴森终于修成正果了。
当地时间10月23日,家电巨头戴森宣布将在新加坡生产首款汽车。
电动车工厂。
新工厂将于今年年底开工建设,今年年底竣工,今年年底投产。
此前,戴森还宣布投资1.16亿英镑,在英格兰南部建设电动汽车专用测试设施,包括机动性测试区、越野赛道、高速赛道、模拟真实环境等测试区域,可有效评估车辆的各个方面。
项性能。
据悉,戴森汽车部门目前人数已达1000人,未来还会有额外的汽车业务岗位。
詹姆斯·戴森在向全球员工宣布汽车生产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戴森已承诺投资 20 亿英镑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
将于2019年推出。
”据外媒报道,戴森近日在英国注册了新商标“Digital Motor”。
该商标可能是为其新车型的推出做准备。
戴森造车的“情怀” 至于这家以吸尘器起家、吹风机销量最高的家电巨头为何加入造车大军,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趋势;近年来,在环保、能源发展和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突飞猛进。
英国、法国、德国、瑞士、荷兰、挪威、瑞典、比利时、印度等9个国家公开表示,未来将全面禁止销售燃油车,并制定了明确的淘汰燃油车时间表。
全球各大车企也积极响应政策。
丰田、大众、沃尔沃、宝马、保时捷、奥迪、奔驰等车企纷纷挤入新能源汽车赛道。
二是戴森自己的“造车情怀”。
比较关注戴森公司的用户可能知道,戴森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和他的研发团队在2008年开发了柴油废物处理系统。
不幸的是,当时环保问题尚未普及。
并且高度重视,没有车企愿意为这项技术买单。
虽然搁浅多年,但戴森在汽车领域的动作并没有停止。
它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电池技术,并在数字电机、电池系统、流体动力学和暖通空调系统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2016年,戴森收购了专门从事固态电池研究的公司Sakti3。
在收购之前,这家被知名科技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之一的公司曾获得戴森1万美元的投资。
巧合的是,通用汽车是该公司的另一个主要投资者。
此外,戴森还于今年7月开始建设全球供应链控制中心,并获得了英国政府的电池研发专项资金。
2019年9月,戴森公开承认,已经研发电动汽车三年了。
“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整合所有技术来创造一个产品。
”詹姆斯在宣布这款车时说道。
仅仅10亿美元的投资就能填满汽车制造的“钱坑”吗?众所周知,制造汽车是一项极其昂贵的投资。
截至目前,戴森已投资20亿英镑(相当于1亿人民币)造车,其中10亿英镑用于开发电动汽车,另外10亿英镑用于开发两种电池技术。
但20亿英镑还远远不够制造一辆汽车。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表示,1亿元只是造车的“入门资金”。
具体来说,戴森的资金将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工厂:虽然大家都知道新加坡物价高,但戴森的第一家汽车制造工厂却登陆新加坡。
不奇怪。
因为11年前,戴森就已经在新加坡组建了工厂级团队,研发高速数码电机。
随后,戴森新加坡先进制造中心和戴森新加坡技术中心也成立。
据悉,戴森在新加坡的员工人数已达1000人,累计制造了超过10000台戴森高速数码马达。
二是人才投资:去年9月和今年8月,戴森聘请了阿斯顿·马丁前产品开发总监伊恩·米纳德斯(Ian Minards)和采购总监大卫·怀尔(David Wyer);今年年初,戴森邀请特斯拉首席发言人里卡多·雷耶斯出任通讯部长。
到目前为止,戴森已经聘请了来自宝马、特斯拉、阿斯顿·马丁等多家知名汽车公司的汽车工程师团队。
此外,戴森还在声明中提到,将在年前招募多名工程师,并与全球40多所大学展开合作。
最后是对自身业务线的运营投资;作为一家正经的科技公司,主营业务是吸尘器、吹风机等家电产品,戴森自然要维持主营业务的正常运转。
2018年,戴森全球营业额增长40%至35亿英镑,利润增长27%至8.01亿英镑。
这20亿英镑大约是其两年半的利润,占其去年收入的57%。
以此计算,戴森目前的营收规模很难支撑成本高昂的造车业务。
未来将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20亿英镑似乎只是杯水车薪。
号称两年内交付的戴森恐怕比马斯克还要靠谱。
据悉,戴森新车将采用五门设计,车身尺寸为长4.1米、宽1.75米、高1.75米。
与戴森所有产品一样,新车车身整体设计遵循“形式服务于功能”的理念。
例如,前后挡风玻璃将配备戴森Airblade挡风玻璃清洁系统。
动力方面,两台戴森自主研发的大功率电机负责驱动前轮,两台小功率电机驱动后轮,实现适时四轮驱动。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可能是骨感的。
戴森首席执行官吉姆·罗文(Jim Rowan)曾表示,“戴森是一家科技公司,不仅注重整体产品,而且在流体力学、电机设计、电池技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技术细节,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
”这些其实都是打造电动汽车所必需的技术基础,所以你会发现电动汽车的技术重点与戴森现有的技术高度一致。
”且不说造车的技术门槛要高得多,单看目前市面上的电动汽车,电池自燃、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等技术问题就让车企头疼。
更重要的是,电动汽车的门槛虽然较低,但量产并不容易,比如特斯拉,马斯克在去年8月就誓言要在年底前每周生产一辆Model 3。
去年特斯拉公布的第四季度电动汽车产量和交付数据显示,该季度特斯拉共生产了5辆电动汽车,其中生产了1辆Model 3,仅生产了1辆Model 3。
实际交付却两次延迟,直到今年第二季度末才兑现承诺。
俗话说:行业有专攻,戴森深耕家电市场多年。
汽车结构复杂,产品周期长。
不过,到目前为止,戴森还没有与整车厂商合作的计划,坚持自主研发。
詹姆斯·戴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戴森原型机还没有打造出来,底盘也没有现成。
一切从草稿开始。
这与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宣布创造汽车时的状态非常相似。
遗憾的是,之前的科技公司都未能成功跨境制造汽车。
戴森并不具备汽车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等经验。
因此,该公司要自己从零开始,推出电动汽车并在2020年实现量产,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