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意义何在?

时间:2024-05-22 14:26:27 科技赋能

“未来智能手机会像BB手机一样被淘汰吗?”在 Google Glass 和 iWatch 的推动下,网络上出现了关于智能设备未来的各种可靠和不可靠的假设,《过时说》是其中较为激进的一种。

已发布和即将发布的可穿戴设备细分出来的基本包括四大类:1.用于运动健康辅助的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国产咕咚手环、大麦计步器等,2.iWatch,不附属于智能手机的独立智能设备,以及即将推出的国科智能手表,3.作为互联网辅助产品的Google Glass和百度眼产品,4.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体感设备MYO等。

这是苹果、谷歌和微软最好的时代。

各自打造了不同的智能生态系统,有数以千万计的开发者为实现智能设备的各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而努力,有成熟的云服务和大数据的技术支撑,有相对完善的网络环境,还有生物识别的快速进步。

检测技术作为保障,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拓宽了网民的想象力,可穿戴设备的梦想似乎已经准备好了。

但回过头来看,可穿戴智能设备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看似虚假的问题决定了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定位: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穿戴配件?从国内已经发布的产品来看,大部分仍然采用物理传感器来实现简单的计步、运动量计算,甚至推送信息。

包括谷歌眼镜,它只是重复了互联网上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可以做的事情。

所有数据最终都附着在智能手机和PC上,可穿戴设备只是配件,或者说影子。

易到用车CEO周航对此表示悲观:“我们需要的是可穿戴智能设备,而不是‘可穿戴手机’。

发送邮件、推送信息、拍照不应该是可穿戴设备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

” ,对于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说,如果只是复制手机上的服务,那么它无法取代智能手机,但可以被智能手机取代,这就会形成一个尴尬——没有痛点,一个可以为产品可有可无,市场空间不可预测。

国科电子CEO顾晓斌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不应该只是配件。

即将推出的Bambook智能手表将内置Android 4.1操作系统,可以独立于智能手机而存在。

顾晓斌表示,未来智能手机屏幕将不断扩大,同时手表等小屏幕将承载原有智能手机的功能。

届时,大屏手机与手表的结合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咕咚网CEO沉波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作为手机配件的定位很好,不需要独立于手机。

沉波透露,咕咚网推出的智能手环已售出数万只。

不过,无论是独立设备还是配件,各方都认同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应该与生物传感技术相结合,利用人体作为输入甚至输出的方式,最终连接到通过自身或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上网。

,从而避免传统电子产品成为信息孤岛的命运,实现独立于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

  红海:腕上大数据之战 谈起Google Glass,神念科技中国区总裁张同笑称,之前有媒体想对Google Glass做一番PK,但可以邀请客人时找不到。

愿意站出来支持谷歌眼镜的人。

网上已经有很多关于谷歌眼镜的评论,用户体验和用户习惯成为了最受诟病的两个弱点。

张同表示,未来可穿戴设备还有很多可能性。

除了手表、眼镜、腕带之外,还可能是腰带、衣服等,但使用习惯的挑战将是可穿戴设备的用户门槛。

一方面,它无法取代手机,只是一个配件。

另一方面,用户养成长期使用的习惯也是一个难题。

周航认为,最合理的位置是手腕。

这也是目前可穿戴设备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最受欢迎的产品也是腕部配件,包括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咕咚手环、MYO、Bambook智能手表、W/ME等手环。

除了谷歌眼镜之外讨论最多的产品。

腕部设备是配件和手表之间的自然过渡。

用户不需要太刻意培养用户习惯。

与此同时,随着苹果iWatch的临近以及各种腕式设备的推出,一场手腕之战正在悄然酝酿,而这场战斗的背后其实是大数据之战。

李鸿辉用“人体物联网”来比喻可穿戴设备。

通过传感技术可以检测用户的体温、血压、心率等数据。

可穿戴设备通过传感器读取数据。

如果用户佩戴了几年,数据就会被记录并上传。

在云端,可以形成个人身体数据库。

如果几万人佩戴,就会形成大数据,然后反馈回来,那就非常有价值了。

瓶颈:技术太快,电池太慢 电池问题一直困扰着智能手机制造商,现在这个噩梦又来困扰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商。

与智能设备硬件的快速进步相比,电池技术却始终停滞不前。

谷歌眼镜也经常受到质疑,因为它只能支持五六个小时的电量。

同时,电池的尺寸和容量对较小的可穿戴设备不利。

看起来更加捉襟见肘了。

与电池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进步要显着得多。

加拿大初创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MYO腕带可以通过人体肌肉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变化来判断佩戴者的意图,然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蓝牙发送到受控设备,从而实现手势控制。

电脑、电视、甚至汽车等终端。

W/Me智能手环可以通过医疗传感器分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和情绪的健康状况。

它还具有手机搜索、信息提醒、远程控制等功能。

硅谷生物传感技术公司深念科技已经可以识别脑电波信号并利用它们来控制硬件。

它现在可以控制轨道玩具车和 LED 灯等设备。

李红辉介绍,通过云技术和大数据计算,未来智能设备还可以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反馈。

例如,当人疲劳时,可以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来使人兴奋。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不再流行。

在实际使用中,它并不像听起来那么酷。

用户需要使用和设置专门的设备,其普及程度无法满足可穿戴设备大规模使用的需求。

  机遇:屌丝创业者玩不起。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包括传感器技术提供商、硬件供应商、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公司等,而可穿戴智能设备最终都是融合了云技术和大数据的互联网产品,可能更符合互联网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行业规则。

李红辉认为,互联网企业影响力和传播力广泛,更容易使用,能够引领新的消费浪潮。

但硬件厂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领域。

产品没有经验,应用也不多,硬件厂商这样做没有优势。

互联网企业家已经嗅到了机遇。

天使投资人、飞行经理投资人王江投资了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大麦健康网络”。

其主要产品是智能计步器。

王江表示,在这个领域创业,团队需要懂硬件的人、能调动各方面资源、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人、以及互联网相关的产品运营和设计师。

周航直言,创业可穿戴设备需要较高水平的团队综合能力和资金,目前不是屌丝创业者能够承受的。

同时,周航并不看好可穿戴智能设备在运动领域的应用,因为国内真正热爱运动的人并不多,而以运动为核心卖点的可穿戴设备在用户过了使用习惯后就会被抛弃。

新奇。

回望今年年初,互联网企业齐聚做手机,把手机市场变成了红海。

可以预见,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大量创业者、互联网公司、软硬件厂商将加入这场战争。

另一方面,产品定位、用户习惯、产业链整合能力等都在质疑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电池和充电技术的瓶颈也困扰着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

毫无疑问,这类产品未来将融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但现阶段梦想太宽广,现实太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