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华米黄汪揭秘小米智能手表团队如何实现千万销量

时间:2024-05-22 14:10:59 科技赋能

本月初,记者与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在创下手环销量破万纪录后,首次透露了小米手表与华米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全新战略布局。

昨晚,国内智能穿戴领域最早、最成功的创业者作为嘉宾参加了一场线上分享活动。

在两个小时的主题分享和社区对话中,黄旺针对可穿戴市场的发展瓶颈、市场机会、智慧医疗等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还重点讨论了可穿戴市场的产品迭代、设计实现和落地。

硬件企业家面临的问题。

他针对供应链管理、用户获取等常见痛点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

对于从业者和市场观察者来说,颇具潮流性和启发性。

如何突破千万销量,成为消费级产品? ”2019年7月22日,小米手环正式亮相,三个半月后销量突破百万;今年3月,月出货量突破100万,9月,出货量破万;3月份,小米手环出货量突破100万。

今年,华米出品的小米手环销量破万。

”黄汪列出的这组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华米团队的表现。

数字背后,作为国内手环出货量最大团队华米的掌舵人,黄汪也向我们透露了他四次创业生涯中更多不为人知的经历和感悟。

在创立华米科技之前,黄汪曾管理过智能平板电脑(包括阅读应用和在线杂志商城)和ZWATCH智能手表等项目,而后者团队的核心人员也曾跟随黄汪参与华米的开发项目。

再次创业。

此后,黄旺聘请了谷歌Android Auto、Android蓝牙等技术的研发团队,进行手表研发。

现任首席设计师曾参与GoPro Hero 4、Nest等重要产品的开发。

据黄汪介绍,华米科技的研发团队目前分布在硅谷、北京和合肥。

目前位于合肥的团队已经合作超过10年。

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嵌入式Linux开发者。

;华米的工业设计团队集中在硅谷。

  从工业设计到最终产品上市,黄旺表示,进展的困难在于“中国老板的三大问题”:1、他喜欢对工业设计“做最后的润色”,认为自己比设计师更好,但结果是狗尾巴还在继续; 2、无视ID,只管山寨,赚钱快。

工业设计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大量资源投入的领域; 3.我一直想请一个高大的“大师”来做设计,认为这样我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黄旺自己的做法是“给予工业设计团队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

除了优秀团队的支持,黄汪认为,小米手环成功的关键在于:1、在待机时间方面突破行业“7天”瓶颈,为用户建立使用提供基础习惯; 2、良好的批量生产控制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对于小米手环的新品上市计划,黄汪给出了总体节奏:1、精简功能,提供最基本的需求,如计步、睡眠监测、来电闹钟提醒等,并保证超长的待机时间; 2、市场培育期间,不会使用屏幕显示功能,保证较长的待机时间,培养用户习惯; 3、推出运动人士迫切需要的光感版心率监测功能,强化和延伸产品功能; 4、待市场成熟后,计划推出屏显手环。

对于硬件研发和产品迭代,黄旺分享了重要的见解:“一般新产品不能包含超过上一代新技术的30%,否则会给研发周期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如何提高产品良率,黄旺给出了以下办法: 除了硬件技术之外,华米还非常重视产品内部测试。

在决定是否推出之前,我们至少要做三轮内部测试。

让每个员工都有参与感,包括物流大姐,可以参与内部测试并投诉,甚至财务人员也会投诉产品的问题。

对于如何占领更多市场,黄旺给出了三个有效路径:一是从一开始就细分肥沃的市场,比如女性,不求数量,只求利润;二是准备大量资金,在市场格局尚未确定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基础市场,但这条路在运动手环领域已经行不通了;第三,让硬件变得更轻,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回顾几次创业的风风雨雨、成败,黄旺提到,他最深的感触是,“最痛苦的就是山寨硬件的竞争,只有好看、高品质、低成本这三股力量”必须团结起来,打败模仿者。

” 。

可穿戴市场还有哪些其他机会?纵观国内可穿戴市场,运动手环已占据较大份额,并呈现巨头碎片化的趋势。

对于新进入者来说还有哪些其他机会?黄汪对此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而这些不仅仅是华米的机会:用户市场成熟后,不同领域的消费者会对不同场景提出细分需求: 1、使用场景需求,从运动和健康大部分定位延伸创造的消费者是运动爱好者。

他们会针对不同环境下的运动类型和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需求,在简单的“计步”功能的基础上,强化针对不同运动、不同场景的功能。

,如骑自行车、滑雪、高尔夫、游泳及各种球类运动; 2、外观设计需求,时尚人士对产品外观有时尚、耐磨、美观等个性化需求; 3、根据手环的“手机不离身”的特点,可用于人体识别、小额无密码支付等; 4、利用可穿戴设备动作捕捉的精确性,可以作为VR/AR设备的最佳外设。

随后,黄旺通过介绍华米与李宁的合作实例,展示了可穿戴技术与体育产业之间更具体的商机:1、与马拉松赛事公司合作,设立马拉松报到点自动排名,广受好评; 2、去年与李宁联合推出植入跑鞋的智能蓝牙模块,出货量1万台; 3、今年将与更多运动鞋品牌和创业模块公司合作,预计出货量在万台左右。

此外,黄旺表示,技术门槛不断提高是智能硬件领域竞争的总体趋势。

在传统硬件上添加蓝牙/WiFi的常见“智能”想法已不再可能。

  制作智能手表最大的陷阱?本月初,黄汪在独家对话中透露,“大屏”小米智能手表将于第二季度发布。

在昨晚的线上分享会上,他深入剖析了华米做智能手表的核心思路。

原来,在做出爆款小米手环之前,黄旺早期就已经尝试过智能手表。

他提到了那段经历:“在我创立华米之前,也就是2008年,我的创业团队就已经在做智能手表了,叫ZWATCH,当时还是很流行的智能手表品牌,是一款通用型智能手表。

” ,这意味着它什么都能做,但各方面都很一般,没有什么功能特别让消费者印象深刻。

” “泛功能通用产品”已经被黄旺的实践经验所否定。

具体到手环/手表领域,“将手表视为通用平台是一个很大的陷阱,”黄旺补充道。

他强调,通用平台和屏幕CPU会消耗产品过多的电量,这与可穿戴产品注重用户使用场景省电的思维背道而驰。

那么,从ZWATCH智能手表创业项目出发,经历小米手环的爆款,再回归手表品类,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黄旺表示,“我们借鉴了(ZWATCH项目),又回到做智能手表,先做极简的智能手环,从手环入手,分析消费者对可穿戴产品的需求。

通过积累千万级用户的反馈和后台大数据分析,找到智能手表的需求点,进而重新定义手表的功能,端到端连接手环需求的用户体验。

”  智能穿戴行业的金矿在哪里? ?在上述众多可能的机会中,黄旺团队最终选择了医疗领域。

他说,“每个点都有机会,但最大的行业机会之一是医疗保健。

”黄旺介绍,近年来,随着传统技术和算法的加强,可穿戴设备精准采集人体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包括基础数据(身高、体重、心率等)和重要数据(血液)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此外,一方面,在医疗领域,血糖仪、血压计等设备的智能化思维与家用产品类似:虽然传统,但属于刚需,还有提升空间。

随后,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手环产品在医疗领域的使用场景:获得FDA认证的医疗级可穿戴产品,意味着采集到的人体数据可以作为日常观察数据,成为医生的诊断工具。

根据;随着相应云服务的激活,一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用户可以远程获取专业人士的运动健身建议,甚至进行远程诊断。

“这些应用将大大节省时间和成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对个人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旺总结道。

他透露,华米将在今年内结合完整的数据、资源和服务体系推出医疗级产品。

在可穿戴医疗探索话题的讨论结束时,黄旺还不忘提醒后来一批“淘金者”进入:“医疗可穿戴设备的陷阱很多,门槛也比较高,大家应该进去的时候小心点!”关于行业和公司,更多关于产品的精彩问答 1.您如何看待“手链被手表取代”的理论?黄旺:有多少人佩戴普通手表?只要知道智能手表不太可能超过这个数字。

2.您如何看待可穿戴设备的放弃?黄旺:根本问题是粘性,即设备是否解决用户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用户的问题,想尽办法去运营也是没有用的。

3、电子产品可穿戴技术的瓶颈是什么?黄旺:主要体现在可穿戴设备电池续航的局限性。

电池技术是材料物理中暂时没有解决方案的基础问题。

可以基于现有技术通过快充来解决,也可以根据场景进行省电设计。

4、低成本定价策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成本价?黄旺:低成本定价需要保证产品能够爆款,否则就会死得很惨。

5、可穿戴设备如何解决用户隐私漏洞?黄旺:隐私保护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

华米已经拥有一整套的加密传输和身份认证技术,例如时间戳加密。

手环具备加密传输功能已成为趋势。

6、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有哪些利弊?黄旺:要与巨人共舞,你也必须快速成长!否则,就会产生弊端。

小米是华米的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是我和整个管理层)。

小米一开始给予的品牌背书和资源支持是有目共睹的。

当然,我们也会拼命挖掘第二股东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成长。

但作为一家独立的创业公司,华米也必须两条腿走路,能够独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