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利用物联网“种”水稻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生意?

时间:2024-05-22 13:57:22 科技赋能

“智慧养猪”事业刚刚起步,科技公司已经瞄准了另一个新市场——“智慧水稻”。

众所周知,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喜温、湿。

虽然盐碱环境下种植的水稻口感非常好,而且不会滋生害虫,也不需要农药。

它是天然有机食品,但土壤含盐量超过盐碱地标准,不利于水稻生长。

也就是说,除非先改良盐碱地,否则水稻就必须“种”在盐碱地上。

目前,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方法无非是洗盐、平整土地、适时施肥、添加有机肥等,这些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时间。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华为自然希望用科技手段来改善盐碱地。

1月7日,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昆透露,华为正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培育海水稻,通过土壤数字化让水稻在盐碱地上生长。

胡厚昆介绍,华为盐碱地改良的核心技术是“四维改造法”,包括培育水稻新品种、调控植物和土壤。

“元素物联网系统”是整个方法的基础。

通过这种方式,袁隆平将与华为合作,将15亿亩盐碱地改造为1亿亩良田,并在盐碱地上种植农作物。

“在盐碱地种庄稼”,这种听起来美妙的种植方法一旦获得成功,必然成为水稻研究乃至农业史上的又一伟大成就,中国也将再次继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之后。

在水稻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今天我不讨论中国在水稻研究方面如何领先世界,而是分析海米乃至“智能水稻”的技术研究。

华为提出的“元素互联网”听起来很有技术含量,但如果换个说法——“土壤数字化”,是不是更熟悉、更容易理解呢?所谓“土壤数字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土壤的成分,从而通过信息技术对土壤进行分析和调控,培育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

在此过程中,华为与袁隆平院士打造的“农业沃土平台”将发挥巨大作用。

该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等为支撑,实现从15亿亩盐碱地转变为1亿亩耕地的美好愿望。

除了盐碱地改造外,“农业沃土平台”还可以进一步升级优化现有18亿亩耕地,增加产能、提高生产质量。

这些美好愿景的出现和实现,都源于本轮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新科技力量。

如果你要问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答案应该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创新。

从看天气到机械化、自动化大规模生产,再到如今的智能化运营,即智慧农业4.0时代,科技新力量正在让农业这个最古老、最传统的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的智慧农业不仅仅局限于“种”水稻,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农业中,利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计算机平台控制农业生产,使传统农业更加“智慧”,涵盖农作物从种植到生长到收获的整个生产线过程。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而这个词在农业中也非常重要。

此时,融合了新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可以依靠部署在土地上的各种传感器节点,对土壤成分、环境气候等进行智能分析,并使农业智能化。

决定让土地找到最合适的“灵魂伴侣”,种植最适合土地的作物。

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过程中,日益发展的机器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极其重要。

当配备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机器人进入农田时,不仅可以代替农民从事农药喷洒、收割、卸货等繁重的劳动任务,而且机器人还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和远程控制。

、灾害预警等智能化管理。

机器人将拍摄到的农田场景图片和采集到的测量大数据传输反馈到类似“农业沃土平台”的物联网平台,然后结合AI(图像分析技术)分析天气数据、环境数据、和农作物。

分析生长数据(农作物的形状和颜色)等数据来预测和判断与耕作和收获时间相关的风险,并提出有效培育和管理农作物生长的方法。

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又将农业生产自动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进程。

可以预见,未来农业即使不需要人工劳动,也能实现丰收。

哦,还有无人机。

与机器人在智慧农业中扮演的“角色”类似,无人机也将成为智慧农业的得力助手。

除了收割、卸货之外,无人机还可以在智慧农业的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不过,需要提到的是,虽然机器人在智慧农业方面潜力巨大,但目前价格仍然相对较高。

使用无人机进行农业种植已成为业界普遍接受且持续进行的生产流程。

当然,广义的智慧农业除了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害预警等智能化管理外,还应包括出入口、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方面。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已经可以解决。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获得“未来科学奖-生命科学奖”时曾表示,自己还有两个梦想,一是在草地下乘凉,二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世界。

“草下乘凉的梦想”也许还没有太多线索,但在科技的帮助下,“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粮食是第一要务”为了人民”。

现阶段,中国水稻研究创造了跟随、并跑、最终引领世界的美丽奇迹。

它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7%的人口,并正在利用自己的力量养活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口。

从智能养猪到智能水稻,科技的发展总是给你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