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 CES 时间。
2017年,CES设立了“手腕革命”专区,展示了来自10家初创公司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作为亮点。
一年后的 CES 上,可穿戴设备成为主角之一。
看看哪家巨头不生产可穿戴设备?就连CES组委会也明确表示,可穿戴设备是下一代伟大的科技消费尖端技术。
一年来,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
腕带的全球年出货量约为 10,000 条。
仅小米手环销量就破万块,最高单日销量突破10万块。
从销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很多数码设备品类和品牌,算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这也让第三季度仅超过50万只的智能手表数量相形见绌。
随着万众期待的Apple Watch终于上市,毫无疑问今年将是手表之年。
万众期待的Apple Watch终于要发货了。
凭借苹果强大的供应链控制能力和生态链整合能力,必将掀起一股买买买的热潮。
复制iPad的销量奇迹,达到千万级,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今年CES上开始的手腕革命(Wrist Revolution)即将取得阶段性胜利。
但不要太兴奋。
目前,智能手表只是戴在手腕上的通知中心,功能有限,对人类能力的增强也有限。
这并不奇怪。
毕竟从产品定位来看,它是手机的第二块屏幕,是手机的配件。
手机第二屏无法替代手机目前的智能手表。
它主要围绕消息通知和健康监测两大功能,似乎还实现了智能手机信息之外的其他技能。
但消息通知是当今智能手机功能的直接延伸。
随着传感器变得更小、更便宜,与健康监测相关的传感器将很快成为手机的标准功能。
从功能上来说,如今的智能手表只是手机的第二块屏幕。
从 Pebble 开始,到现在备受推崇的 Moto 和备受期待的 Apple Watch,它只是手腕上的一个通知中心。
智能手表作为手机的配件,“无脑”,主要依靠手机进行计算。
除了消息通知之外,很难实现更多的功能。
以Moto为例,在手表上提出导航需求,手表将需求提交给手机进行处理。
手机调用地图服务,计算结果,然后将结果反馈给手表。
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服务被延迟,也预示着未来智能手表的突破将受到限制。
赋予手表计算能力意味着电池寿命大大缩短。
大多数智能手表使用 Miliamp 电池,灯泡可持续使用 30 分钟到一个小时。
如果你想在上面运行A9处理器或者游戏,你知道……要依赖手机,你必须有手机。
作为一种通信机制,低功耗蓝牙是目前最主流的连接方式。
这导致手机电量快速下降,手表续航时间有限。
另一个问题是距离。
当手表与手机有一定距离时,智能手表实际上只是一块手表。
本地计算和电池寿命等问题未来可能会得到解决。
然而,人机交互的反人类体验是智能手表无法解决的硬伤。
从数码产品的发展历史来看,大多数电子产品的屏幕都变得越来越大。
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使用了6英寸的彩色大屏,到达了“食物链的顶端”。
如果我回到诺基亚功能手机时代,用阅读短信的体验来处理信息,你真的还能接受吗? ?就连苹果也放弃了近三年的傲气,推出了5.5英寸大屏手机。
小屏幕也限制了手表上的输入。
现阶段,手表是信息的出口,而不是信息的入口。
我可以看到电子邮件通知,但无法回复。
这并没有像宣传的那样减少我的信息焦虑,反而增加了我的负担。
微软开发了智能手表的输入法,但是这个小屏幕还是太折磨人了。
有些人在做语音输入,且不说现阶段输入的准确度不高,分析时间长,噪音大,但在公共场合对着手表自言自语的想法看起来很傻,并且还涉及到隐私等问题。
另外,长时间举起手臂也会很累。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做。
如果我每天花3-4个小时在智能手表上处理信息,我肯定会先得到“手表臂”,然后再得到“鼠标手”。
这一切都决定了手表注定只是智能手机的第二个设备。
即使加入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和功能,也无法提升其想象的上限。
许多公司都尝试过生产腕式电脑,当您今天阅读本文中的这些名称时,它们都将停产。
你知道微软的“MSN智能手表”吗?您听说过 FOSSIL 的 Abacus 腕式 PDA 吗?他们从未进入公众意识,更不用说流行起来了。
腕戴式设备最终很难成为主要的计算设备。
人类 80% 的时间都花在“第一台设备”上。
手表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提出下一代便携式设备的问题似乎还为时过早。
智能手机似乎正处于鼎盛时期。
不过,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手机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产业周期,都必须经历一个从增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一切都取决于时间和供需。
据IDC预测,明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3亿部,但很有可能是14亿部。
虽然绝对值仍然很大,但年复合增长率却大幅下降至12.2%。
增速放缓,智能手机高速发展时期很可能结束。
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超载的状态。
仅靠人体器官已经无法完全接受、过滤和处理信息。
所以就有了计算设备。
互联网时代的PC、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都有这样的辅助信息筛选和处理机制。
历史经验表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通常,您一次只能拥有一台主要计算设备。
这符合所谓的80/20原则。
十年前,移动互联网搜索还只是信息检索的辅助手段,但据称,今年第二季度,百度在移动搜索请求中的份额达到了75.2%。
从很多方面来说,iPad 都是比 iPhone 更好的设备,具有更大的屏幕和电池寿命。
但其使用量却受到iPhone的严重挤压,销量和活跃度也不断下滑。
从技术发展规律来看,替代智能手机的设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第一,这个设备必须具备手机的通讯功能,并且功能上可替代;其次,这个设备必须有更简单的人机交互,比如从PC到手机,不需要启动过程。
从手机到此设备,很可能缺少解锁过程;第三,这个设备还应该能够获取手机上无法获取的信息。
,例如有关设备周围的人员和环境的信息;第四,这个设备应该比智能手机更便携。
智能耳机无疑符合以上所有标准。
头戴式计算设备 头部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一个高速的大脑,可以处理信息并制定策略;它有心灵的窗户。
据说人们获得的外部信息90%都来自这里,一半以上。
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它获得的;它有耳朵,可以听到各个方向的声音,并帮助眼睛获取额外的信息。
头部运动往往代表注意力的转移,监测头部运动往往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新信息。
以智能眼镜为代表的头戴式显示设备首先可以突破手机解锁的限制。
人与智能手表之间的信息交互是被动的,需要眼睛重新“聚焦”,从其他地方转移到手表屏幕上。
本质上和人们从手机获取信息是一样的,只不过不需要解锁。
智能眼镜主动呈现信息,可以随时随地主动将信息推送到你的眼前,省去一步获取,让交互变得最自然。
此外,通过头戴式显示设备的形式,可以获得具有沉浸式效果的信息。
以Oculus Rift为代表的虚拟现实设备和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增强现实设备都是头戴式的。
如此出色的可穿戴设备应该是一个轻巧但功能强大的计算设备,可以实时计算我所看到的人和物体背后的信息。
比如,当我看到中关村大街时,它会自动呈现出这条街的故事和历史变迁;当我看到一个包时,它会默默地搜索并比较价格,然后告诉我应该去这家网上商店下订单;我遇到帅哥的时候,它会自动识别他的脸,进行搜索,询问他的姓氏,有没有女票……不然怎么能称为智能硬件领域第一部iPhone呢?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主要包括计步、心律监测、体温检测、睡眠监测等,也可以通过触摸耳朵来实现。
计步主要基于 3 轴加速度传感器,无论其放置在何处。
目前,智能设备主要采用光电方式测量心率。
他们利用光电传感器检测人体血液和组织吸收后反射光的强度,描述心动周期中血管体积的变化,然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去除。
利用外部光等干扰因素来计算心率数据。
耳朵噪音较小,心脏附近血液新鲜,且有颈内动脉系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测量数据更准确。
动脉系统和丰富的毛细血管提供更准确的测量数据。
人体的温度有一个主要的控制中枢,它位于下丘脑、中脑、延髓和脊髓的中央温度控制中枢。
耳膜和下丘脑距离较近,由同一血管供应血液,因此耳温能最快反映体温控制情况。
中心温度变化准确显示身体核心温度,比腋温、口腔温度或直肠温度更准确。
据说,通过耳温测量体温自中世纪以来就已应用于临床。
监测睡眠最准确的方法是脑电波检测、心率检测和身体运动检测。
头戴式设备最有可能实现脑电图监测。
不仅是脑电波技术,脑机接口等尖端技术也必须在头部实现。
头戴式设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坚持阅读以上所有信息,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想到谷歌眼镜。
它尝试过,但很挣扎。
但今天的谷歌眼镜并不代表头戴式计算设备的未来。
站在Google Glass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到电池寿命、云计算能力、低功耗连接技术、应用生态系统等问题正在制约着这款设备的发展。
电池 电池电量无疑是下一代计算设备的决定因素之一。
电池的密度和形状将决定产品最终的外观结构,而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充电时间将直接影响产品的下线逻辑。
当电池的密度足够大且具有柔性时,头戴式设备可以是任何形式,无论是眼镜还是头带。
当产品实时使用时的续航时间可以达到一天,或者需要将设备短时间从机身上取下来充电时,产品基本上可以不考虑离线问题。
好消息是,最近在电池方面出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发展。
今年上半年,美国莱斯大学化学教授詹姆斯·图尔和同事研发出一种比纸还薄、可以弯曲折叠的大容量电池。
它很可能在未来帮助电子设备瘦身、塑形。
许多公司已经在研究快速充电的问题。
例如,以色列公司StoreDot开发了一种新型生物半导体充电技术,可以在30秒内为手机充电;一款名为Legion的产品可以将充电时间缩短92%,并且正在Kickstarter上众筹。
众筹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最终可能会让设备实时上线。
人体自己发电或许并非不可能。
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研究了一种可以将汗水转化为电能的新技术。
云计算进入下一代计算设备时代,计算负载将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速度增长。
海量数据的本地处理很可能无法完成。
这些计算很可能在云端完成。
可穿戴设备并不智能,这说明该产品仍然缺乏计算和决策能力,本质上缺乏云服务。
做产品的企业缺乏云计算的基因和能力,做云计算的企业没有产品。
如今,越来越多的数据分析公司正在开发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分析平台,利用云计算平台的高吞吐能力来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降低数据分析的成本。
在美国这几年,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级应用已经占据了互联网发展的半壁江山。
许多企业获得了融资,在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低功耗连接技术现有移动计算设备通信技术主要有Wi-Fi、BLE等。
Wi-Fi支持一对多连接,但功耗较大; BLE功耗低,但只能支持一对一连接。
当所有计算设备都在云端时,设备与云端、设备与设备之间都需要通信连接。
目前,支持一对多连接点的蓝牙5.0协议仍在进行中。
LiFi等新型通信技术的学术研究相对成熟,可能有商业应用的机会。
计算机视觉围绕信息展开,必须有杀手级应用。
最简单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实时提供你看到的物体背后的信息。
此类应用必须基于3D建模、机器人视觉等技术。
谷歌的Project Tango已经发货,这对于3D建模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您所看到的可以实时数字化。
在机器人视觉方面,很多公司已经在研究图片和物体的识别。
谷歌大脑现已能识别猫,国内BAT也在紧随其后。
Face++等人脸识别已经应用于金融领域,Green Eyes正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信息交互方式 Google Glass的信息交互并不友好。
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方面,信息最终显示的画面不够清晰,而且是单屏,很不自然;另外就是软件,真正能够呈现的信息太少太浅,还不如手机界面。
最终它没能提升人的能力,沦为偷拍的工具。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百度的BaiduEye的想法。
从宣传视频来看,我们想要实现的也是一个独立的计算中心。
当你在博物馆里看到一幅画时,设备可以感知到你的目光何时停止,然后立即告诉你这幅画的作者是谁、这幅画作于何年何地、以及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
故事,现在值多少钱。
当你在餐厅用餐,拿起一瓶红酒时,百度眼会告诉你这瓶酒是什么牌子,年份是多少,来自哪个酒庄,目前的市场参考价是多少,甚至可以告诉你关于葡萄酒的很多信息。
红酒的历史、故事、人物、品牌也会让你想起很多喝红酒的礼仪和特殊性,比如每次倒多少、拿酒时用什么手势、如何喝红酒等。
一次喝多少,以及如何碰杯。
然而,没有屏幕或其他实时非语音输出,它看起来像是一场公共关系练习。
最终的消费者版本也可能是屏幕版本。
Facebook收购的增强现实显示技术Oculus选择了虚拟现实。
但现阶段,头晕问题、便携性差、杀手级应用缺乏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星的Gear VR解决了移动便携性的问题,但仍然需要使用手机作为计算中介。
初创公司也做出了很多尝试。
例如,英特尔投资的Avegant就发布了一款头戴式显示设备Glyph,该设备采用了一种名为VRD(虚拟视网膜显示)的技术,无需物理“显示设备”即可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图像直接投影到用户的视网膜上。
并在 Kickstarter 上成功筹集了数万。
例如,法国公司Laster Technologies拥有全球最好的光学透视成像专利技术,可以在智能眼镜上呈现任何形式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像、视频、3D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