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深圳创客来势汹汹,背后隐忧不可小觑

时间:2024-05-22 13:45:17 科技赋能

就在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盛赞“创客”后不久,深圳硬件创业者的疯狂再次升级。

依靠长期积累的高效五金工厂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五金企业家开始涌入深圳,其势头不亚于这座城市经历的改革开放。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已经从之前的国企辞职,去深圳合办一家智能血压计公司。

”一位企业家告诉界面新闻。

这一时期,很多人开始在深圳自主制造自己的智能手环、手表、水瓶等设备,希望发明出手机之后的下一个时代领先产品。

在政府和资本的引导下,一大批硬件孵化器开始诞生。

据统计,今年深圳孵化机构数量将达到2万家左右,其中知名投资机构旗下孵化器将新增50家以上。

这其中也包括觊觎智能硬件的巨头公司。

例如联想星星云智能硬件加速器、京东JD+孵化器、海尔智能硬件孵化器、松鹤创投孵化器等;甚至国际企业英特尔、微软也开始在深圳举办硬件创业大赛;为了吸引创业者,富士康旗下富智康也在寻找下一个像小米这样的公司,其硬件孵化器Innoconn则通过生产优势吸引新兴企业。

但现实并不像这些企业想象的那么顺利。

除了香港科技大学孵化的大疆无人机销量增长80倍之外,深圳几年前还生产自拍杆、飞机杯、运动记录仪、苹果皮等最简单、便宜的产品。

科技产品很少以深圳品牌出现。

它们通常在深圳制造,然后通过渠道销往全球。

在智能硬件领域,人们普遍认为能够快速增长或者出货量达到万台左右的产品才能称为爆款产品。

不过,国产品牌中销量最高的inWatch智能手表系列总共仅售出80万台左右,销量最高的Cuptime智能水杯去年也仅售出16万台。

这两款产品在深圳智能硬件圈已经是比较知名的产品。

如果走进华强北,随处可见大量被称为智能硬件的粗制产品……因为发达的硬件供应链,这个曾经被称为“山寨”的小渔村,注定会成为下一个硅谷。

人们寄予厚望,但种种事实表明,至少在现阶段,深圳的草根企业家还未能续写这座城市的神奇故事。

“现阶段,没有任何智能硬件能够通过资本的力量拓展市场。

” inWatch创始人王晓斌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也就是说,智能硬件行业的增速远慢于移动互联网行业。

经过前几年的热情投资,现在投资机构对智能硬件的投资变得越来越谨慎。

王晓斌也坦言,招商引资有难度。

“公司成立时,这1万元主要是自筹。

”将硬件作为投资重点之一的“云栖创投”投资经理范航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投资智能硬件公司比投资纯互联网公司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其中,完整的团队、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是最关键的因素。

智能水杯公司麦凯网CEO李晓亮也提到,智能硬件的关键环节太长,包括产品外观、硬件技术开发、软件技术开发、交互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营销、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很多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短板。

这些都是比互联网项目更大的,所以智能硬件的成功率并不算太高。

深圳完整的供应链基础为创业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它拥有最好的硬件实现能力,还有超乎想象的合作伙伴和工厂。

“如果我们只是为大厂商ODM大量产品,他们的开发成本几乎为零。

”创客工厂众创空间创始人胡志强说。

但在智能硬件领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软件服务能力往往更为重要,这可能是深圳硬件厂商最缺乏的。

王晓斌表示,一个完整的软件基础体系往往需要强大的团队长期积累,但初创团队往往无法获得这样的资金和环境。

硅谷一家初创公司推出的Pebble智能手表在硬件团队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在软件方面已经非常成熟。

“国内的智能硬件往往只收到1万-1万元左右的天使投资,这个数额只够做出好的硬件,没有时间考虑软件开发。

”王晓斌说。

2017年中国发生的智能硬件融资事件中,大部分都停留在1万美元以下。

过去几年,大多数智能硬件可能并没有达到投资机构普遍认为的高增长率。

在国外,智能硬件领域已经出现了VR(虚拟现实)设备品牌Oculus、智能温控品牌Nest等大规模资本收购,价值20亿美元、32亿美元。

“深圳硬件创业者蜂拥而至,投资者有点不知所措。

”李晓亮表示,在美国,如果一家公司生产智能手表,很少有团队会反复进入这个领域,而且这家公司也很容易被机构发现。

但在中国,很多团队会急于瞄准热门项目,投资者面对如此多的项目就会陷入观望状态。

不可否认,深圳确实有着难得的创业氛围。

深圳的硬件企业家中,有大量曾经的潮商、客家创业者,也有留学归来的80后、90后学者,以及没有硬件基础的纯粹草根企业家。

但与90年代的深圳不同,除了追求利润,梦想和自我实现也成为这群人创业的目标。

王晓斌表示,公司很多员工经常提出辞职创业的想法,他无法理解。

他打了个比方:在国外10个人可以一起创建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在深圳,10个人的力量最终可能会创建10家公司。

大量硬件企业低估了智能硬件的难度,其产品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创业者蜂拥而入,但随之而来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国内外明星产品的粗制滥造。

最终,由于市场反应不佳,为了维持公司利润,他们开始回归原来的ODM和山寨模式。

这或许是深圳创业者遇到的最大问题。

面对如此不明朗的市场和不成熟的资本条件,初创企业很难把握市场定位。

在性价比上很难与巨头竞争。

创新需要时间和资源。

很多硬件创业者都在患得患失。

“技术能力和创意思维也需要时间来改变。

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内消费者仍然更注重性价比。

片面的互联网思维也诱使企业以低价甚至成本价出售硬件。

这些最终导致从而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去打磨一个有吸引力的产品。

”范航表示,他们还是鼓励创业团队先专注于产品本身,让产品本身实现合理的毛利。

在创业热潮的带动下,不少投机创业者也利用智能的概念,为了智能而聪明、为了上网而上网、为了App而开发App。

如果你参加深圳举办的各种硬件创业大赛,你会发现很多智能硬件纯粹是在概念上迎合智能化。

比如一款售价1000元左右的血压计,加上App监测这个简单的概念后,价格就会达到1000元左右。

在北京,创业浮躁的现象更为严重。

创业者可以通过一张图和网络宣传,迅速获得大量用户的关注,但最终项目却因为生产等问题而被推迟。

相比之下,硅谷的创业者更愿意解决用户真正需要的问题。

最近的现象级产品智能灯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硅谷初创公司Ketra在新产品中提出了“动态光”的概念: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每天光的强度和色温,并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从而改善睡眠,提高工作效率。

这个功能与所谓的App或者上网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和欢迎。

虽然产品尚未正式上市,但 Ketra 目前已获得 1 万美元融资。

“智能硬件前期应该解决功能需求,数据量足够大之后再考虑智能化。

”王晓斌表示,智能硬件首先应该是一个项目。

如果一开始就推销一个概念,那就是本末倒置,用户的期望值会大大降低。

多位智能硬件企业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硬件创业者需要做减法。

这或许是真正让智能硬件普及市场最有效的方式。

王晓斌表示,InWatch现在推出的新品只有一两个卖点,更注重稳定性和品牌,把不适合公司的东西逐渐外包出去。

比如,在系统和软件最难的方面,腾讯开始为智能硬件企业提出解决方案。

今年4月,腾讯发布了智能硬件创业者TOS系统,试图为创业者解决软件开发问题,甚至开放了账号体系,让智能硬件进入腾讯生态。

TOS+主要聚焦智能手表、游戏手柄、虚拟现实VR+手机系统四个领域。

腾讯表示,现在大多数厂商只有做硬件的能力,单个厂商很难撬动生态系统。

通过硬件销售赚钱的商业模式很容易陷入价格战。

这时候后端服务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不过,范航相信,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或许,再经过几年的积累,深圳的硬件厂商才能真正让大家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