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创新工场王永刚!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存在两个方面的缺口

时间:2024-05-22 13:43:39 科技赋能

自从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大师以来,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就非常激烈。

以教育行业为例,AI逐渐成为生产力工具,为教育行业开启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带来了危机——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适应学习、智能推荐等技术,学习效率将得到提升。

大大改善;对于教师来说,重复性的教学工作将逐渐被取代;对于教育机构来说,人工智能将极大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但也意味着大量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人才、数据和架构是人工智能成功的三大要素。

多家教育企业创始人曾向亿欧表示,“未来教育行业的竞争将是人才与数据的竞争”。

那么,未来数据和人才之战将如何打?中国的“AI+教育”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在“2019年DeeCamp全球大学生人工智能训练营”闭幕式上,教育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永刚创新工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人才短板明显,人工智能将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人才缺口成为热门话题。

据LinkedIn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人,位居第一;而中国相关人才总数也超过5万人,位居世界第七。

不过,在王永刚看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多以数据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驱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技术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不同。

因此,我国的人才积累和需求也与美国不同。

区别。

“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存在非常大的缺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缺乏像美国这样的顶尖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另一方面,缺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的能力。

“非常优秀的人工智能商业化人才。

”王永刚分析说,成功的人工智能人才至少必须具备三个素质:第一,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技能,包括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追踪前沿技术的能力,优秀的人才不一定是真正能产出顶尖文章的人,但一定要有追踪顶尖技术的能力;第三,仅仅有懂算法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对算法应用场景的理解能力,才能实现应用场景架构中模块之间的交互,对于人工智能这样的高科技领域来说,“得人才者得天下”。

王永刚表示,人才缺口巨大,成为学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

“我们可以注意到,近期中小学也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教育,因为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必须从小培养孩子以多元化思维、开放式思维学习知识。

因此,发展人工智能,就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校企合作已成趋势,高校将成为人工智能培养体系的实验田。

人工智能创业大潮下,为了逐步解决人工智能人才匮乏、竞争激烈的问题,行业和政府都在采取措施。

行动。

高校是人工智能创业者的摇篮,也是这场博弈的主战场。

“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企业远远领先于学校。

人工智能不仅是自然科学、工程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文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

”杨晓春表示,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始终存在着滞后期。

人工智能注重应用场景,因此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通过校企强强合作,促进AI人才升级。

而且,在课程设置上,人工智能应该是跨学科的课程建设。

据亿欧介绍,人工智能领域的许多中外企业,包括谷歌、Facebook、IBM、百度、京东、华为、科大讯飞、搜狗等,都有与大学的合作案例。

早在2016年,阿里巴巴就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机构iDST,招募全球顶尖科研人才。

2019年,阿里巴巴宣布启动“NASA”计划,未来20年建立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和体系,储备核心技术。

今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将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成立人工智能领域联合研究院,重点开发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智能家居和城市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百度早在2018年就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大数据创新人才平台并开设人工智能班。

2019年还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了《百度-中科院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科学院。

目前,百度已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高校形成资源共享,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工智能人才。

流动。

2016年,京东宣布与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启动京东-斯坦福联合人工智能研究计划,重点研究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等前沿技术。

想象。

京东将为斯坦福科学家和AI研究学者提供数据基础和应用场景,双方将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研究项目的合作。

……除了互联网巨头,教育领域巨头也开始通过校企合作抢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今年1月,好未来宣布成立国内教育培训行业首个“脑科学实验室”,并与斯坦福大学达成人工智能战略合作。

未来将通过人工智能和脑科学双引擎推动“科技+教育”的学术发展。

研究和产品实施。

任何伟大时代,胜利不是在起点,而是在变革的转折点。

新的一年,人工智能给教育行业带来的是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充满想象力的未来蓝图。

正如互联网逐渐淘汰了一些慢了几拍的对手一样,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把大家放在了同一个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