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正在彻底改变新兴经济体,创新与市场融合需加速

时间:2024-05-22 13:01:35 科技赋能

高昂的运营成本始终让很多初创企业无法落实发展计划,导致投资者看不到公司的发展方向。

人民日报提到了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家通常关注“政策利好”和“资金支持”两个方面,而“转型升级”更容易被顺便提及。

另一方面,早在2000年,“转型升级”的机遇还没有被任何一家真正的企业与人工智能联系起来。

但这不仅仅是一个主动性的问题,而是现实的产业,包括制造业和传统零售业,可能不知道如何升级,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也是如此。

不仅仅是说“AI技术可以赋能企业”,AI技术可以彻底驱动、赋能企业。

一方面技术要求严格,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企业的评价更加严格。

谨慎。

人工智能时代初创企业如何转型新经济?政府和私营部门为基础学科的发展提供长期资助。

从长远来看,基础学科的突破是科技公司的立身之本。

正如物理学中热、电、电磁波的突破带来了蒸汽时代的制造公司和工业时代的通讯巨头(AT&T的出现)一样。

再比如,通信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突破,带来了软件时代的微软,互联网时代的谷歌、Facebook。

国内互联网巨头也明白这一点。

从国家层面来看,基础学科的崛起往往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先兆。

17世纪欧洲的学术爆炸带来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

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接纳欧洲难民科学家和20世纪下半叶全球科学家也带来了其国家的创新力量。

但基础科学的推进是一项长期成果,社会对基础学科的支持还不够。

关键是国家要加大投入和教育试点。

企业资助的基础应用学科“硅谷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斯坦福大学的多方位支持。

IT领域的许多大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包括惠普、思科、雅虎、谷歌和Snapchat。

、英特尔、Sun Microsystems、制造处理器和工作站的MIPS和SGI公司,全球最大的显卡公司NVIDIA,全球最大的视频电话会议公司WebEx等,以及非技术领域著名的耐克公司。

” 上一段。

这是吴军在《浪潮之巅》专门写的一章,描述了斯坦福大学对于硅谷创新公司集群形成的意义。

也可以说是了解了清华大学对于硅谷创新公司集群形成的意义。

中关村创新集群的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脱离规模化应用的创新无法支撑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创新。

中国过去30年的一代代创新企业和市场需求可见一斑。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联想、新东方、万科等创业公司,都是为了满足城市通讯、教育、居住等需求而设计的。

2000年左右出现的互联网公司,如BAT、门户网站等,都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的网上信息获取和购物而设计的。

10年后出现的科技公司,比如美团、吉联科技视频++等,都是为了满足互联网新人群的吃、住、买、娱乐等。

17年后出现的科技公司,比如拼多多,就是为了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购买欲望。

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承载能力逐渐饱和后,科技公司近年来将目光转向国际化,秉承同样的原则。

没有大规模的新需求,就很难实现迭代创新。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除了市场需求、人才、科研等因素外,还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的完善。

否则,创新只是形式创新,对企业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