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2016年小米能否摆脱七年之痒?

时间:2024-05-22 12:44:14 科技赋能

随着李万强的回归以及小米手机5和小米笔记本的即将发布,小米近期再次成为用户和行业关注的焦点。

回顾小米一年来的表现,虽然万元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但整体销量却输给了销量过亿元的华为。

就其他周边产品而言,比如手环,虽然获得了口碑和知名度,但对业绩数字的贡献并不大;小米电视和小蚁相机遭到乐视和小米的双重碾压。

可以说,小米的处境并不乐观。

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小米已进入第七个年头。

那么,小米是否也会面临无法逃脱的“七年之痒”呢? 1、手机竞争力不再,产品线太长。

在智能手机在国内尚未广泛普及的当下,小米手机凭借“性价比”优势和手机换机趋势,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

小米手机从第一代开始,现在已经到了第五代。

然而,当年的“学徒”总是比前辈更优秀。

无论是硬件还是系统软件方面,小米的优势基本不存在。

与此同时,小米围绕手机推出了一系列耳机、蓝牙音箱、相机、运动相机、路由器等周边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生态链企业的产品。

小米拟打造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系统,并带动围绕手机的其他生态链产品的销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小米产品线过长带来的负面问题不仅是产品质量难以把控,还有用户认知逻辑的混乱。

不知道这样的产品策略是否违背了雷军倡导的“专注、机制、口碑、速度”七字诀? 2、营销影响力减弱,“参与感”光环退去。

尽管小米高层多次强调,小米的成功靠的是产品而不是营销,产品才是成功的基础。

然而,谁都不能否认营销对于小米来说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这本书《参与感》让小米神秘的营销方式变得清晰起来。

一时间,参与感、用户至上、口碑营销、机制等关键词成为大家口中的流行语。

可以说,如果没有小米,国产手机厂商的营销能力可能还停留在1.0时代。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

昔日的徒弟们将这一营销秘诀升华,与小米竞争。

竞争对手的实力悄然增强,而小米却没有做出更多的营销创新。

随着“参与感”光环的退去,小米能否克服营销压力?黎万强的回归能否给小米的营销带来新的活力? 3、外部竞争加剧,海外市场迷雾重重。

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卷入价格战,小米已经无力阻挡围攻。

手机原有的优势消失了,同时缺乏新的突破点。

自然,外界批评小米的声音也层出不穷。

因此,在国内市场竞争饱和后,小米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

虽然海外市场想象空间巨大,吸引了无数厂商希望分一杯羹,但小米先天缺乏专利的尴尬或许会成为小米进军海外市场的一大桎梏。

当然,小米在海外市场还存在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障碍。

小米能否再次成为中国手机厂商开拓海外市场的先锋?最后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不看好小米的声音越来越大。

并不是小米本身不够好,而是它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强。

当曾经无所畏惧的竞争对手一次次给外界带来更多惊喜时,小米却表现平平。

因此,对于小米来说,与其追逐那条海市蜃楼般的生态链,不如专注于打磨自己的高品质产品。

更重要的是,小米还需要摆脱手机厂商的身份,转型为真正的科技公司,才能满足资本市场的想象和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