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有规矩。
企业家将进入第一代到第二代接班人的瓶颈。
汉有吕后之变,唐有玄武门,宋有斧声烛影,明有荆南之战。
如果能够顺利通过,那么再旺盛的东西,处理不好就会支离破碎。
这条规则对于企业来说也不例外。
现代经济组织减少了对个别独裁领导人的依赖,但并没有避免固有的兴衰周期。
美国学者伊查克·阿迪兹认为,大多数企业都会在12年的周期内耗尽生命。
杉杉集团郑永刚也表示,然而,中国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5-8年。
但纵观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公司,真正的巨头往往都拥有跨越20年的长寿基因。
2018年的亚马逊、2018年的谷歌、2016年的腾讯、2016年的阿里巴巴、2018年的百度。
在新陈代谢更快的互联网时代,他从未表现出任何疲倦的迹象,在跌宕起伏的动荡中,他不断前行。
发挥出他深入骨髓的统治力。
过去20年,BAT最擅长的是对关键资源的控制。
一方面是C端对用户的全方位接入,另一方面是B端的流量、数据和技术的输出。
但并非所有人都相信。
王健林并不认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杨元庆认为,互联网并不是颠覆性创新,而只是一个渠道。
马云总结了未来的“五新”战略。
宗庆后直言其为“无稽之谈”。
娃哈哈掌门人唯一愿意做的就是新技术。
技术是调性还是能力?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互联网曾经是新技术的代名词。
但单纯从研发投入来看,去年大众汽车排名全球第一,其次是谷歌、微软、三星、英特尔、华为和苹果。
传统科技公司碾压互联网公司。
三星电子去年在研发上投入了1亿美元,华为则达到了1亿美元。
然而,前者给人一种强大而普遍的营销文化的印象,而后者则体现了任正非的中国式管理思维。
两家公司都有关键词。
技术,但绝对不是大多数人的首选。
从BAT的研发投入来看,阿里去年为36.28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3%,腾讯为25.85亿美元,占总营收的7%,百度为19.87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6%。
总营收、BA两家公司均占华为研发份额10%以上。
这也符合百度靠技术、阿里巴巴运营、腾讯打造产品的普遍认知。
互联网和科技公司对于技术的理解是不同的。
后者因其庞大的硬件和B端产品,需要维持较高的基础研发费用。
前者强调知识的应用,技术必须融入现实生活并服务于现实生活。
共同点是强烈的危机感。
每个人都习惯以最熟悉的方式面对变化。
腾讯内部在QQ的基础上孵化了微信,也算是抢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一张门票。
阿里巴巴从电商转向金融,提前完成商业模式闭环。
之后,百度从搜索广告发展出算法和大数据,从深度学习进阶到人工智能。
物联网的快速崛起,让原本不在同一条赛道的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也进入了同一条赛道,因为流量正在从个人终端向家庭终端转移。
从可穿戴设备到家电,从汽车到房屋,终端设备已经在线化、互联化。
手环、智能音箱等越来越多的热门款式出现。
去年,小米米家平台上的智能设备达到了1万台,百度DuerOS平台上的设备激活数量甚至达到了1.4亿。
技术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没有人能够清楚地预测控制权到底在于手机等超级终端,还是AI演化出来的其他黑科技。
因此,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都在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任正非透露,华为的研发成功率不到50%。
在谈到消费BG时,他特别强调抵制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研发一定要精准、清晰,直击痛点。
相反,互联网企业不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
去年,准备退休的马云斥资1亿创办了达摩院。
腾讯在过去的一年里进行了三次内部架构调整,真正保留和发展的是工程技术事业群(TEG)。
百度更愿意看到技术的回归。
这不仅源于其科技公司的身份,还源于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
李彦宏早就宣称百度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百度研究院今年1月进行全面升级,在泛AI领域新增“商业智能实验室”和“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实验室”,充分展现了行业策动产业链生态的决心。
高瓴资本此前曾有一份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从资本角度梳理了最有前景、竞争最激烈的三个领域,即网络娱乐,即短视频、游戏;以新零售为代表的业务升级;有移动支付、广告和共享(共享)经济。
支撑这些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能力将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也是BAT、TMD等小巨头激烈竞争的战场,但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竞争。
首先,马云“五新”战略中宗庆后唯一认可的新技术,有很多具体的方向,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网络安全等等。
有些是手段。
有些是载体,有些是工具,有些本身就是生产力。
真正在应用层面拥有广泛的用户接触点并能作为底层支撑的只有AI。
其次,BAT创立门派时,注重的是斩断壁垒,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与传统行业的思维有一定的差异。
然而,人工智能的落地需要多维应用场景的催化,所以我们必须争取更多的线下支点,把原来与世界为敌的态度转变为与他人为善的态度。
目前,百度和腾讯正在努力开发AI开放平台。
两者的情况、发射背景、内部定位、输出能力等都有些不同。
腾讯为何惧怕今日头条?因为网络娱乐本质上是流量业务,又与社交密切相关,所以腾讯似乎什么都最擅长。
看来,那些后起之秀,要想有所作为,都得爬上这个高枝,除了拥有自己流量的今日头条。
而且自我进化的速度极快,这也是腾讯紧张的原因。
腾讯AI的各个方向都是加强对流量的有效控制和利用的能力。
马化腾的三百计划(亿流量、亿资本、亿产业资源)以内容开放平台命名,聚焦境内外所有流量产品。
很明显,他想用AI驱动的一体化生态PK头条,“保十亿,争取十亿”的广告KPI显然是有预谋,要切断今日头条变现的业务流。
百度比腾讯更早迈出这一步,而且从一开始就同时朝两个方向发力。
李彦宏在第一年就开始了人工智能研究。
去年4月BAT三大巨头在深圳会面时,马化腾也承认,“事实上Robin AI更领先,但腾讯还远远落后。
”从技术研究到AI输出再到场景共建这条路的节奏明显慢了几拍。
在这一点上,腾讯与阿里巴巴有所不同。
阿里巴巴先是失去了滴滴的控制权,然后是不听话的ofo,然后是美团反目成仇。
线下扩张受到重创,但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和金融基本面保持稳定。
对实体经济的渗透比腾讯更深,所以我们不怕京东,也不一定害怕拼多多。
腾讯的战略只能分为左右两个方向。
它利用自己的内容平台来阻止今日头条对短视频等流量产品的蚕食。
它用AI来对付坚持走技术路线的百度。
首次覆盖智能硬件、无人驾驶汽车等大行业。
还有一个隐藏的秘密。
第二个战场是精准内容分发,影响特定人群。
对手依然是百度和今日头条。
李彦宏瞄准的另一个方向是内容分发。
百度在PC时代积累的业务变现模式需要在移动时代得到妥善继承。
Feed流媒体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更何况百度还有AR和VR广告作为付费竞价广告的补充。
这是合乎逻辑的。
在很多线下场景中,如果百度能够整合服务资源,就有可能缩短从入口到信息获取,再到支付、评价反馈的路径。
其意义不言而喻。
百度本来就是一个基于用户主动行为的平台。
通过用户在寻找什么、购买什么、去过哪里等信息,更容易判断真实意图。
技术的价值就在于进一步提高这种能力。
如果详细列出AI技术,百度和腾讯在算法、数据、算力的技术积累和储备上各有优势,百度提前胜出。
首先,由于搜索广告方面的经验积累,AR、VR的实际应用较早,在化妆品行业也有实际案例。
已经实现产业化的DuerOS也比腾讯去年年底推出的AI助手叮当更加成熟。
其次,人工智能硬件现在丰富且无差别。
现有的两个消费热点机器人和智能音箱属于过渡性产品。
尝鲜的意义远远大于实际价值。
智能音箱今年的出货量将在 10,000 台左右,但这还不够。
用来替换原来的蓝牙音箱。
百度、腾讯都只是在探索,大家都在等待成熟的解决方案。
第三,依托AI进军汽车行业,百度比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更早进入汽车行业。
2016年7月推出Carlife,同年车联网升级为智能汽车事业部,与自动驾驶事业部并行发展。
腾讯的无人驾驶汽车还停留在PPT中,百度与江淮、北汽、奇瑞合作的量产车将于明年上路。
实施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去年,百度实现了60家车企、车型、30万辆新车的搭载。
之前计划好的与神州优车的合作终于实现了。
百度已基本完成深度学习、智能驾驶、高精度地图、智能语音等所有相关技术的产业融合。
直到去年底成都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才给出了AI产业化的路线图。
具体来说,它从高精度地图出发,结合场景数据,利用仿真平台驱动自动驾驶的感知、预测和决策。
算法,腾讯的动作从来不慢,但一切还是需要时间。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公司的标准。
就连谷歌回国时也选择了一个AI中心来提问。
其实大家的策略都是相似的。
除了技术本身,最关键的是重塑产业生态的能力。
BAT未来10年需要的不是空想,不是把大家都变成朋友,也不是单纯的去猎取用户,更不是榨干实体经济最后一点油水。
这次互联网不仅要与传统行业共患难,更要分享快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AI主导的后互联网智能时代,无论是已经存在20年的BAT还是新来者TMD,任何必杀技都注定会被滥用,这是大家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