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2015 Apple Watch 智能手表背后的生态逻辑

时间:2024-05-22 11:37:46 科技赋能

2015年你最期待的IT产品是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对我来说,我最期待的是Apple Watch的正式亮相。

作为苹果新开发的第五大品类(电脑、iPod、iPhone、iPad、Apple Watch),Apple Watch 引起的争议比前辈要多得多。

似乎大家第一次看到Apple Watch的第一印象就是:丑。

这在一直以设计着称的苹果产品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那么,Apple Watch真的意味着拥有工匠之心的苹果在设计标准上出现了退步吗?作为苹果设计风格转型时期推出的重要新品类产品,Apple Watch有着怎样的产品逻辑?   寻找产品的本源 对于产品开发者来说,在探索新的品类时,首要任务就是寻找产品的本源。

只有解决了产品从哪里来的问题,才能奠定产品的基础,产品才能立起来。

形式。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背景的设计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总的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两种:   同理心设计(Empathic Design) 人们在生活体验中,通过日常生活产品的使用、文化传承、信息交流等,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知识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产品的“怀旧”。

在设计新事物时,充分利用这种“怀旧情结”,通过产品形态、操作方式、产品语义等的再现和呼应,降低用户对新产品的学习成本,或者增加用户的亲和力和使用乐趣。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用户体验的方法。

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许多优秀的公司在他们的新产品中采用了同理心设计。

这里有两个代表性的例子:无印良品CD机和索尼的自拍相机(亮卡KW1)。

自从“形式追随功能”在现代主义浪潮中被提出并发扬光大之后,这一理念就被视为无数产品设计中的金科玉律,无数功能主义产品诞生。

在设计新事物时,很多设计师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它。

这两种方法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设计优秀的产品。

如果用人类来比喻,共情设计就像诗人用熟悉的语言触动你的心;功能主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明智地告诉你,这样就可以了。

不同的设计师和公司往往对使用某种方法来指导产品开发有固定的偏好,这就产生了我们称之为“设计风格”的产品特征。

当然,也有例外。

在新产品开发中,苹果喜欢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来指导产品设计。

以iPhone为例。

如果我们回到第一代iPhone发布的时候,当你第一次拿到iPhone时,你会直观地看到这是典型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包豪斯设计:在确定“ “屏幕为王”,巨大的屏幕,全黑的玻璃面板,金属边框的包裹,所有的造型和努力都是为了达到屏幕显示和操作的最终目的,然而,在点亮屏幕的那一刻,拟物化的UI正在挑逗你的“怀旧”:相机、时钟、笔记、计算器,各种看起来很熟悉的工具,看来苹果真的把我们的世界搬进了手机里,你可以像以前一样使用它们。

物理对象,完全下意识地,几乎不需要学习,这不是典型的共情设计吗?以功能主义为表面,建立产品的外观,以共情设计为基础来减少。

学习手机系统的成本,扩大适用人群。

苹果利用这种美妙的组合确立了iPhone的领先优势。

(当然,不同时期的产品有不同的设计准则,当用户的使用习惯成熟后,后续iPhone的外观和系统设计都会有一些变化,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故事了,我们到时候再详细讨论)有机会的话)。

现在来看看Apple Watch。

苹果在 Apple Watch 上采取了与 iPhone 完全相反的做法。

刚买的时候,“怀旧”就扑面而来:高光镜面外观,各种表带,突出的表冠,造型饱满。

这个产品似乎一直在诱惑你:“我是一块手表,把我戴在你的手腕上吧。

”点亮屏幕,纯黑色的背景,简洁醒目的操作界面,摒弃任何不必要的装饰和眼花缭乱的技巧,提供最实用的操作方法,彻底实现功能主义。

从iPhone到Apple Watch,之间的互换软件和硬件上的两种设计方式不仅带来了这两类产品直观形式上的变化,也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了苹果设计思维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苹果公司成立的标志。

全新的设计语言 设计上的改变 在苹果近几年发布的多款产品中,始终使用一个词贯穿整个设计:一体式机身。

这一工艺语汇被苹果顽固地发展为自家产品的造型特征,并努力向世界传达其所坚持的价值观。

因此,纵观苹果的产品线,每一款产品都给人天衣无缝的印象,很难找到难以自圆其说的东西。

在苹果的产品序列中,不同品类的设计风格分分合合,设计的聚与散依次呈现。

前面提到,第一代 iPhone 在设计上采用了功能主义作为方法论,因此在 3.5 英寸屏幕周围有一个圆角矩形,并有一个圆润的全曲面来完成从屏幕到背面的过渡。

而就产品本身而言,很好地解决了大屏与手感之间的矛盾,让“屏幕为王”的设计目标得以完美实现。

然而,革命性产品的后果是它们与其他产品不兼容。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iPhone与同时期的其他苹果产品在造型语言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用三代产品完成新品类的开发和稳定后,苹果战略性地放弃了原来的圆润曲面形式,开始打造产品家族的设计特色。

通过极其成功的iPhone 4和iPhone 4S的进化,并结合其他产品类别的升级,在4S时代,苹果成功统一了整个产品线的设计特征:对称、精确、直线勾勒具有银色金属色。

轮廓和边缘贴边通过小角的金属亮点连接不同的型材,而不是过渡曲面(具体产品形式见上图第二行)。

通过这些近乎精湛的技术的运用,苹果公司在所有产品类别中都达到了其产品形象的顶峰。

当然,有得也有失。

在收获设计成果的同时,苹果也逐渐偏离了最初工业设计中纯功能主义的指导,失去了一些原本包含在前三代产品中的优点,比如手感。

(有趣的是,在遥远的中国,有一位苹果追随者,依然坚持着功能主义。

两家公司在产品理念上分道扬镳了几代之后,在2016年在各自的最新产品上实现了设计,通过不同的理念达到了同一个目标。

是的,我说的是魅族。

)如果没有大屏的后续发展,苹果可能会在之前精致精致的设计语言上继续进化。

然而,当苹果开始做大屏手机时,原来的三明治形状设计带来的手感上的劣势就变得越来越明显,这对于一家擅长设计的公司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于是,苹果又回归了功能主义。

作为苹果目前最耀眼的旗舰产品,手机设计风格的改变让其他产品的设计变得尴尬,又回到了老问题:不同产品线设计风格的分离。

这次苹果的策略也很简单:山不来,我就去找山,我就到山上去。

在手机发布之前,苹果已经悄悄调整了其他品类的设计风格。

今年 6 月,苹果在 WWDC 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新款 Mac Pro。

是的,这就是被许多人戏称为“垃圾桶”的那个。

其造型圆润饱满,黑色高光金属外壳。

一切对于以往的Mac Pro产品来说都是颠覆性的。

或许很多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产品对于苹果来说意味着什么。

随着随后苹果其他产品的发布,人们逐渐意识到,其实这也算是苹果产品“时尚设计”时代的开始。

以上是苹果产品线迄今为止的最新情况。

目前,采用“圆润”造型语言的产品有iPhone6/6 Plus、Mac Pro、iPad Air2/mini3、Apple Watch(整个iPod系列近年没有更新,不纳入讨论)暂且)。

从产品家族树上看,只剩下iMac和Mac Book这两个堡垒了。

如果他们在接下来的产品中也使用相同的设计语言,则意味着苹果新设计语言的最后一块拼图已经拼好了。

苹果已经全面进入新的设计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

  Apple Watch,曲面已经准备好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准备,今天终于要开始讲我们的主角了。

我在《智能家居,我们真的想好怎么做了吗?》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在家电和3C领域,一个产品与用户的距离和产品的设计质量要求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也就是说,产品离用户越近,产品的质量就越低。

设计要求越高。

事实上,距离只是一个相对直观的维度。

决定产品设计质量要求的条件其实有很多,应该包括距离、功能接触面、用户接触部位等。

与人的接触面越多,用户身体与产品接触的部位就越多。

设计要求越高。

以下是几款典型产品的统计: 从工业设计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将是个人科技产品中设计要求最高的,这一点从上表可以得到印证。

因为它们距离人体最近,所以最容易被人体感知。

此类产品必须经过用户对外观各方面的检验,因此需要精心设计,不仅要考虑视觉,还要考虑触觉。

在 Apple Watch 上,一体式机身和曲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体验中,曲面都比咄咄逼人的尖角或直线更加友好和包容。

它似乎无时无刻都在告诉观察者:“过来触摸我,我会很安全。

“对于任何产品来说,当它的尺寸、比例、形状、层次等因素综合投射到用户脑海中时,就会形成自己的‘气质’。

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具有流畅的韵味。

事实上,产品的气势就在于它的气势。

”方向是产品的设计元素引导视线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设计得当,可以给人一种愉悦感。

通常,产品的气势是由边缘、图案等元素引导的。

,和轮廓。

它经常用于汽车等产品: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以圆形和弧形为主的Apple Watch,因此,我们在Apple的产品中看到了其他方法:对称和高光泽的形状。

之前的产品中都采用了这种设计,但这次Apple Watch和iPhone 6和6 Plus在主要设计特征上采用了圆润对称的设计,配合2.5D面板,流畅的造型为他的基本气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的轮廓》,深泽直人向我们展示了从轮廓的角度观察世界和产品的方法,启发了很多人。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不同空间的话,那么在不同空间观察生命体。

世界只能在较低的维度中观察。

例如,作为三维世界中的生物,当人类观察一个产品时,他们永远无法同时看到它的所有部分。

他们只能观察面向我们的部分。

当观察不同的面孔时,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拼凑出其完整的形状,而观察面孔的方式主要依靠轮廓。

在Apple Watch上,除了轮廓之外,苹果还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元素:丰满。

曲面和高光表面自然适合产生美丽的亮点。

事实上,这并不是苹果第一次使用亮点。

前面提到的新Mac Pro也有同样的处理,甚至两者的高光形状也非常相似。

当然,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它还更具体地说明了产品的曲面形态。

当投射到我们这些只能看到二维图像的生物的眼睛里时,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的真实外观。

亮点是最重要的。

作用是充当引导视线的媒介。

想象一下抬起手腕时的高光流动:从边框高亮的金属开始,随着手腕的旋转,慢慢流向屏幕,然后覆盖整个屏幕。

当屏幕亮起时,眼球引导的过程流畅自然。

  作为智能手表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带的设计对于用户体验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 Apple Watch 上看到了苹果。

表链的处理是绝对自信的:表带和表体的结构直接展示给用户,裸露的结构清楚地解释了部件的逻辑和形式的因果关系。

要知道,就人类心理而言,隐藏往往意味着保留,而暴露则意味着自信。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的结构会作何感想。

看到它,我首先想到的是源自中国古典家具的同样自信的榫卯结构。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更有趣的细节:考虑到与人体手腕曲率的协调,表??带与表体的接口与表体的水平方向形成约35°的角度,这与表体背面的弧线。

,使表体很好的固定在手腕上。

这种原本广泛应用于手表上的设计可以在智能手表上重现。

表带和表身本身的设计很容易被设计师重视,但两者的结合却很少被提及。

在很多同品类的产品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不经意的设计或者粗糙的加工。

例如,MOTO被认为是Apple Watch的最大威胁:MOTO确实拥有出色的正面设计,但它也存在很多地方的缺点,例如尺寸比例和单调的侧面。

在我看来,这是最值得吐槽的。

其实就是表带与表身的结合方式:底部宽大的开口与造型毫无呼应、衔接,破坏了表身的整体感;表带与表身的固定隐藏在内部,用户无法看到。

连接状态,会带来未知和不安全;最大的问题是,从侧面可以看出,表身本身是笔直的,并没有在形式上做出任何与手腕相匹配的努力,只是通过皮表带变形,这会产生问题。

当佩戴者手腕较细时,表身会悬浮在整条表带上,有随时被甩出去的感觉。

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糟糕的体验。

  有关设计的投诉。

当然,任何产品都有其值得吐槽的地方。

由于实机尚未发布,我们只能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Digital Crown 苹果官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每一款新产品都会配备一个标志性的输入设备。

”这也是事实,iPod上的滚轮、iPhone上的多点触控屏幕和home按钮,它们提供的体验都是直观且充满语义思维的。

以iPhone为例。

在设计之初,他们将iPhone赋予的灵魂形象比作“无边泳池”。

是的,一个没有可见边缘的游泳池。

它是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媒介。

我们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它。

触摸手指与水面进行交流。

平静的水面上,有着一股漩涡,控制着水面上的一切物体。

这是主页按钮。

产品语义与功能如此天衣无缝的结合,实属罕见。

更重要的是,信息获取和操作是在同一平面上的。

操作简单直接。

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如何操作了。

现在再看Apple Watch,不可否认的是Digital Crown的设计非常精致,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充满新意。

但一方面,它与人们获取信息的屏幕是分离的。

另一方面,传统表冠的痕迹过于明显,而表冠最初的功能是调整时间和日期,因此产品语义与其实际功能相冲突。

一般来说,这不是苹果风格的设计。

那么,Apple Watch 上最合适的控制方式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应该是Force Touch,目前还没有受到更多关注。

试想一下,如果一款手表能够识别敲击、敲击、按压等不同的操作,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呢?同时,这样的操作和反馈会让你感觉自己并不是在使用电子产品。

在它浑圆而紧张的身体里,似乎隐藏着生命(比如Misfit Shine,敲击唤醒让人感觉像是在轻轻敲击唤醒一个孩子),这不是更符合大众的印象吗?智力?   充电方式苹果为Apple Watch提供的充电方案是采用磁性MagSafe插头进行无线充电,这就是:考虑到Apple Watch较弱的续航能力,充电设备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配件。

Apple Watch 是走在聚光灯下的光鲜亮丽的模特,所以这个充电插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街头歌手在化妆前匆匆登台表演的感觉。

从产品形态上来说,棱角分明的外观和手表本身的风格有很大的区别。

另外,既然有无线充电,我们就不能多研究一下无意识的设计吗?能够无意识的操作给手表充电,远比这样故意连接充电器要好得多。

这种方式让人想起了传统的手机充电方式,根本没有体现出无线充电的优势。

在这方面,MOTO做得更好。

  Apple Watch发布后,到底圆形UI智能手表好还是方形UI智能手表好,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

事实上,苹果决定Apple Watch采用方形外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与iPhone、iPad等产品相同的操作体验。

统一,也保证了阅读内容的有效显示面积最大化。

但现实是,UI 已经成为 Apple Watch 最具争议的部分。

我从来没有从事过UI设计,对UI设计的产品思维和交互逻辑不太了解。

我只能根据设计效果本身谈谈我的看法。

由于Apple Watch的边框较宽,苹果将UI的背景色设计为黑色,将显示区域与屏幕融为一体。

熄屏时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点亮屏幕时有一定的留白。

这些都不算什么。

问题出在主界面的设计上。

从官方的演示视频来看,在整个Apple Watch中,每个屏幕上的图标排列都是以中间的9个图标作为主要显示部分(如下图蓝色方框所示)。

其他图标实际上在物理空间上是一样的。

这9个图标不在同一个z轴坐标上,这一点从图标本身的大小就可以看出。

当移动屏幕或者使用数码表冠进行缩放时,图标水平位移时图标的z轴坐标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图标的移动是三维的。

这个想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想法,只是苹果没能表达清楚。

设计强调“稀疏但密不透风”。

Apple Watch的UI中,各个图标之间的距离较小,不同级别的图标不清晰。

区分亮度、明度、纯度等,直接引发差评。

至于苹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拭目以待。

产品背后的生态系统 我们已经谈了这么多苹果在 Apple Watch 上花费的精力和心血,那么苹果想从中获得什么呢?古人说繁华盛世,任何一家公司的重量级产品背后都会有系统的战略考量,对于苹果来说更是如此。

在苹果的历史上,重要的产品很少被允许单打独斗,其背后都构建了相应的生态系统,从iPod时代的iTunes到iPhone、iPad时代的App Store。

要达到苹果生态系统的水平,业务本身需要能够达到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

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苹果产品的规模。

那么,苹果可能会为 Apple Watch 打造什么样的产品呢?那么生态系统呢?   系统类别:互联网金融实现形式:Apple Pay 可能性:★★★★★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没有人能够统计到底产生了多少种业态,但无论是哪一种业态,都必须考虑盈利模式的问题。

因此,盈利模式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石。

有趣的是,当我们探索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时,我们发现支撑整个互联网发展的盈利模式只有2.5种:广告、电商、游戏(按出现顺序排列),其中游戏是0.5,主要是因为游戏自身变现规模还较小,大部分利润来自游戏嵌入的广告或虚拟产品交易。

2017年,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开始出现,那就是互联网金融,一个至少千亿规模的行业。

以中国市场为例,余额宝的推出让大众对互联网金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这个领域瞬间爆发点。

我对国外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风云变幻,互联网金融爆发前景可期。

但要发展互联网金融,首要问题是吸引资金流,而吸引公众资金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支付。

苹果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2016年发布了Apple Pay。

目前Touch ID在手机上的应用让很多人认为Apple Pay的主战场似乎在手机上,而这正是苹果现阶段推广的重点所在。

但在我看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Apple Watch 是 Apple Pay 的天然武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支付场景。

如果您使用手机,则需要完成取出手机-打开应用-完成支付-放回手机的动作。

如果购物次数较多,这样的行为会带来很多不便。

如果您使用Apple Watch,只需将手腕靠近终端阅读器并确认即可,完全省去了取出和安装的动作。

不过,从目前的信息来看,Apple Pay相比Apple Watch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首先,Apple Watch没有Touch ID,如何实现密码确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由于Apple Watch本身的特点(屏幕较小),只适合轻量级操作。

如何简化操作也需要深思熟虑。

近期苹果与银联或支付宝达成协议的消息,可以看出苹果逐渐开始在这方面发力,同时也将中国市场视为更优先的方向。

系统类别:智能生活实现形式:身份ID、控制器可能性:★★★★☆刚刚结束的CES展会被视为智能家居吹响进攻号角的信号,但智能家居行业似乎也已经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产业。

奇怪的是:每个人都在谈论他,但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样的。

智能化时代,个性化场景已经成为非常现实的需求。

能否主动为每个人提供适合自己的功能设置,也成为衡量智力水平的一个标准。

基于这个前提,个人身份ID就成为系统识别的重要凭证。

只有这样,系统才能区分不同的用户,才能实现所谓的以用户为中心。

然而,大多数制造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Apple Watch来说,可以说承担这样的角色是再合适不过了。

也许有人会说,手链不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吗?但请记住,对于腕式可穿戴产品来说,人类的手腕是最宝贵的资源。

不同的设备是专有的。

没有人会同时佩戴手链和手表。

智能手表有更大的优势。

这就是控制。

虽然智能家居的本质是“智能”,但从系统安全的角度来看,智能处理的重大决策仍然需要用户确认。

这时,智能手表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对于苹果来说,它构建的不仅仅是智能家居,我将智能家居定义为“智能生活”,其中包括 HomeKit、Carplay 和 iCloud。

这三者的结合可以覆盖一个人全天的大部分生活场景:工作、生活、旅行、娱乐,一切。

这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梦想的前景,而这些都可以通过 Apple Watch 串联起来。

当然,和其他厂商面临的问题一样,这也是所有选项中最困难的,因为涉及的方面太多,所需的资源和遇到的阻力也难以想象。

  系统类别:智慧健康医疗实现形式:健康监测与沟通可能性:★★☆对于中国和美国的许多普通人来说,医疗费用负担极其严重,个人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在智能穿戴时代,个人健康监测产品也层出不穷。

Apple Watch 也包含了一些人体生理监测传感器,但我个人觉得苹果不太可能将它们定位为 Apple Watch 的主要杀手级功能,所以只是将其列为一种可能性,不会展开细节。

以上只是个人对Apple Watch可能采用的主要支撑商业模式的一些假设。

在最终答案揭晓之前,没有人知道它是否准确。

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即使我们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仍然可以确定一件事:目前很多智能手环和手表所使用的运动监测、睡眠监测等功能不会作为主要支撑模式,而是可以只能作为锦上添花的作用。

是的,这些功能背后的市场容量还没有达到能够支撑战略品类的地步。

几根筷子支撑不了一座大楼。

虽然整篇文章都是对Apple Watch的分析,但有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厂商。

相比于设计理念的探索和演变以及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建设,我们一直纠结于“谁的运动监测更精准、谁的硬件更好、谁的表带用的皮革更好、谁的天赋最好”这是一个真正的圆形屏幕。

”这些蜗牛式的争论是愚蠢而可笑的。

大家应该从更大的角度来思考可穿戴智能产品。

要知道,大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