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小米为何能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击败华为?

时间:2024-05-22 11:24:07 科技赋能

“来者为敌”的座右铭,注定了华为和小米之间的竞争。

从手机到智能穿戴,双方虽然都保持着竞争对手的优雅姿态,但终究还是要竞争。

高或低。

作为国产品牌的佼佼者,华为和小米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比如,他们都致力于成为行业标杆,想要与苹果竞争。

其实也不难理解。

随着品牌做大做强,后来者不可避免地挑战前人的权威。

商业世界发生变化的例子有很多。

我们都知道,在手机领域,小米虽然曾经有过辉煌,但这毕竟已经过去了。

现在华为的势头已经超越小米。

在它们互相厮杀的手机圈里,小米仍然不可避免地被抛在了后面。

但在可穿戴领域,不得不说华为确实比不上小米。

为什么是这样?如今,正值巅峰的华为无法与“不务正业”的小米竞争。

这听起来确实发人深省。

他们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作为一名商人,你必须积极进取,大幅拓展你的领地。

不过,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小米的市场表现非常活跃,华为却给人一种轻微的蔑视感。

经过一番探索,笔者了解到,小米智能穿戴食品并不完全是巧合。

它有几个值得思考的主要功能。

产品定位对于华为和小米智能穿戴设备来说,想要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不用说,小米手环的主要特点就是高性价比,即用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方式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小米手环的“发展史”。

2018年7月22日,第一代小米手环正式上市。

与当时市场上动辄千元左右的主流运动手环相比,小米手环仅售79元,1元的价格着实震惊了整个行业。

而靠着强行降价,小米手环当年就卖出了数万。

随后发布的小米手环2不仅增加了显示屏,还可以通过触摸正面按钮来显示时间、心率、步数、卡路里等信息。

其万元的售价依然被认为是行业良心。

继成功颠覆手机市场后,小米凭借低廉的价格和实用的功能再次颠覆智能穿戴领域。

截至今年4月11日,@小米手环官方微博宣布总出货量突破1万枚。

此外,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此前发布的最新报告,小米在今年第一季度取代Fitbit,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与小米手环主打性价比不同,华为智能穿戴则针对高端商务人士。

说实话,华为之所以有信心定位高端商用市场,与华为强大的技术支持息息相关。

然而,华为还是走错了路。

我们都知道,去年下半年以来,可穿戴设备遭遇“寒潮”,坏消息不断。

甚至有业内人士感叹:可穿戴设备已死。

产品定位同质化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延伸是可穿戴设备市场下滑的原因。

华为手表可以进行运动监测功能,小米手环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为何不选择小米呢?小米正在努力。

其实,小米和华为在做可穿戴设备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也就是说,小米正在努力登顶,而华为则不太在意。

为什么这么说?自2018年第一代小米手环发布以来短短3年时间,小米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努力有目共睹。

从宣传造势到产品营销,看得出来小米是非常认真的,最终成为了全球市场第一。

也算是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复。

甚至有网友调侃,小米在手机上的梦想,现在第一次在手环上实现了。

反观华为,虽然已经进军智能穿戴领域,但似乎也在跟风。

今年4月,在华为第十四次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徐直军解读华为未来发展战略,并直言不看好智能手表行业。

对此,徐直军表示:“当智能手表部门的负责人兴奋地告诉我一款新的智能手表已经研发出来时,我会问,以后还有需求吗?我一直不明白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所必需的,你在做什么?”显然,在这位高管看来,智能手表目前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尽管华为已经推出了两代智能手表产品。

不得不说,徐直军的言论或许也是华为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布局面临的困惑。

说白了,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我并不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甚至认为这个行业已经变得无用武之地。

怎样才能让消费者付款呢?营销与渠道建设 在营销方面,小米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具有很强的营销基因。

相信手机行业的人都看到了这一点。

不过,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小米并没有完全复制手机行业的营销模式。

尤其是小米,不仅通过推出新功能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也为小米手环积累了不少人气。

这并不夸张。

号称在智能穿戴领域崭露头角的小米,确实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与小米相比,华为的营销要令人满意得多。

当然,这也不排除华为多年来形成的品牌形象和技术积累带来的厚重。

事实上,华为的营销有号召力但没有爆发点,不利于可穿戴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总结 当然,以上三点分析并不能定义华为智能穿戴的失败。

毕竟,在技术方面,无论是华为运动手环、荣耀手环,还是华为手表,小米都是领先的。

不过,小米引以为豪的性价比策略实在是太给力了,而华为的智能穿戴领域则缺乏一些活力,这给了小米机会。

从长远来看,如果想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打响名堂,小米和华为都缺乏动力。

如果谁能更快地探索出更有价值的关键点,就能引爆智能穿戴的下一步。

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