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是音箱升级的产物。
它们是家庭消费者使用语音访问互联网的工具,例如点播歌曲、在线购物或了解天气预报。
它还可以控制智能家居设备,比如打开窗帘、设置冰箱温度、提前加热热水器等。
去年是智能音箱在国内市场爆发的一年。
“百盒大战”之后,入局者仍在紧锣密鼓地推出新品。
智能音箱预计今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但随着BAT等巨头以及大量智能硬件厂商的涌入,智能音箱早已进入降价通道,且趋势愈演愈烈。
现阶段,智能音箱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成为中国家庭的“标配”,但市场发展相当迅速。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智能音箱年零售量已达1万台,月均销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预计中国智能音箱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20年将达到1万台。
当然,智能音箱市场的火热仍然是通过性价比和优惠补贴策略来实现的。
然而,这样的价格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在中国,要抢占市场,价格战似乎总是有效的。
目前市场上大量的促销和降价,也就是巨头们打的价格战,或许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方面,利用成本补贴可以较快地增加销量。
毕竟,低价产品才是抢占市场份额的利器。
另一方面,有很多智能音箱产品刚刚起步,需要收集用户数据来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体验。
这基本上可以算是“补课”。
对于这些巨头来说,一旦形成足够的用户规模,不仅可以提高对供应链和开发者的话语权,还可以实现产品层面的快速更新和迭代,从而进一步构筑自己的竞争壁垒。
归根结底,目前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
厂商的当务之急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提高用户认知度,共同推动智能音箱概念的普及,不断把这块“蛋糕”做大。
价格战带来的降价可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智能音箱的欲望,这对于智能音箱市场的早期发展和后续普及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智能音箱”包括三个层面:底层是硬件参数技术,如唤醒速率、唤醒距离等;中间层是应用服务,主要包括内容和智能家居系统;上层是智能,涵盖自然语言识别、交互、智能管理、个性化推荐等内容。
目前看来,谈论智能音箱的整体生态还为时过早,其所搭载的底层技术尚未完善。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智能音箱产品都存在远场识别差、误唤醒率高、连续对话功能不稳定、语义理解能力差、音质差等问题。
看似火热的智能音箱行业,却面临着创新能力薄弱、产品体验不佳、内容和功能不足、用户认知度低等诸多挑战。
行业采取的补贴、降价等策略固然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但也意味着成本有限、控制严格。
毕竟,给用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任何产品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而对于看似前景光明的智能音箱市场来说,更需要好的产品和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