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3月份北京惊暑相似,中国电视面板价格从高到低,这对行业来说实在是不可思议。
国际面板数据统计机构IHS近日发布了3月份大屏电视面板价格数据,数据显示,3月份全尺寸面板价格环比大幅下跌:32英寸面板下跌3%; 40英寸面板跌4%; 43英寸面板降幅为5%; 49英寸面板降幅为4%; 55英寸面板的降幅为1%。
与今年3月面板价格相比,今年3月,32英寸面板价格同比下降18%,40英寸面板价格同比下降38%, 43英寸面板价格同比下降35%,49英寸面板价格同比下降27%,55英寸面板价格同比下降27% 。
面板价格同比下降19%。
无论哪个尺寸段,价格降幅均超过两位数,如此大的波动实属罕见。
更重要的是,电视面板价格将持续下跌。
IHS认为,由于部分电视制造商和零售商在2月份增加了库存,因此电视制造商在3月份不会急于采购面板,面板制造商仍将维持充足的价格。
议价能力,因此面板厂商会不断做出价格让步。
众所周知,自2009年以来,液晶面板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涨价,峰值涨幅高达40%,直接导致中国电视市场陷入严冬。
直到下半年,面板价格开始下滑,电视厂商才开始有了喘息的空间。
如今,全尺寸电视面板价格大幅下跌,让电视制造商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产品策略。
从电视品牌春季新品发布会来看,市场竞争主要有两个焦点:一是大屏,二是AI。
大屏AI是大势所趋。
电视屏幕尺寸越来越大已是公认的事实。
中怡康预测,65英寸及以上大屏产品将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主力,成为彩电市场新的主流尺寸。
以大胜赢,是2019年主流电视厂商的产品策略之一。
在布局大屏的队伍中,海信电视颇为典型。
其以U9为代表的65英寸、75英寸ULED电视已成为行业标杆产品。
此外,海信激光电视产品还覆盖了80、88、、、等尺寸。
在大屏产品方面,海信通过ULED和激光实现主流尺寸全覆盖,产品体系相当完整。
今年AWE期间,海信还发布了U7系列,主打65英寸和75英寸两个型号。
它配备了精美的灯光和专门设计的运动模式。
结合其自主研发的ULED技术,将足球场的氛围完美呈现在客厅。
。
除了国产品牌海信之外,三星也是大屏推广的代表。
本月初,三星电子发布了年度旗舰QLED电视及视听系列,共6个系列8款超大产品,包括旗舰85英寸Q9F、8K micro LED、 4 个 QLED 型号和 3 个 UHD 大型号。
屏幕产品,无论是QLED、MicroLED还是UHD,“大”是三星新品的共同点。
三星、海信在大屏领域的新迭代正在释放出超大屏电视市场正在成为客厅经济新战场的信号。
苏宁大数据显示,彩电尺寸同比增长明显,75英寸及以上产品同比增长。
5%。
预计2019年75英寸及以上产品将延续爆发式增长趋势,客厅电视尺寸采购标准将进入“7”时代。
除了大屏趋势外,人工智能(AI)也是今年厂商的重中之重。
人工智能电视“鼻祖”长虹AWE发布了自家AI 3.0产品——CHiQ电视Q5T、Q5E和Q5R系列,并推出“AI不止一面”的口号,打造最人性化的人工智能电视。
此外,长虹还与腾讯进行跨行业合作,在AI 3.0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TTS情感语音交互、语义算法、人工智能电视AI-UI等提升用户体验。
在AI布局方面,长虹电视希望人工智能电视多元化。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方面。
我们的人工智能电视是多方面的。
这种多方位、丰富性可以帮助用户从生活中受益,同时实现软硬件生态的融合,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向前发展。
”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是长虹,最近创维也推出了“软硬件生态融合”。
苏宁还发布了一款AI电视新品——偶像级AI电视Q5A,这款电视搭载了创维自主研发的最新AI芯片,该芯片是业界首款具有人工智能画面的AI芯片。
画质调节功能,能够真正改善生活场景的观感。
在软件方面,创维选择了与顶级的百度合作。
国内AI科技公司,通过稳定、开放的AI资源平台,让Q5A更具核心竞争力,创维的硬件实力与百度的软件能力相结合,让AI电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创维的AI电视布局采用软硬件融合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当前AI电视交互性差、缺乏智能等痛点。
QO的显示器市场份额几乎没有突破。
回顾2016年和2017年,电视市场更多的是看谁的画质更好、谁的显示技术更强。
尤其是QLED和OLED之间的战斗非常激烈,甚至大部分行业品牌都已经选边站队,选择了不同的显示技术方向。
然而,到目前为止,QO显示器市场份额几乎没有取得突破,消费者对行业技术概念的认知度较低。
看来,显示技术带来的市场效益短期内将难以实现。
让我们从OLED开始,它被公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
其产线建设成本较高,大尺寸OLED电视显示器的成本需要是LCD的2-3倍。
而且,LCD技术的显示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背光技术也在积极改进。
目前,被国际大厂加持广色域技术的液晶电视,表现并不比OLED差。
因此,从消费者态度来看,OLED电视的替代并不是市场迫切需要的,LCD在短时间内仍将占据市场主流地位。
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OLED大尺寸电视显示器的市场份额可能不会超过5%。
不仅是OLED,QLED量子点也经历着类似的发展尴尬。
虽然去年QLED在国内市场的销量首次突破100万台,但从整个彩电市场结构来看,其占比刚刚超过2.5%,与LED的市场份额相去甚远。
与OLED技术一样,QLED技术也很难实现。
目前,QLED面板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业界认为距离商业化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未来三到五年,液晶电视仍将是市场主流。
此外,在液晶电视画质升级方面,8K也被不少厂商力推。
面板行业的分辨率要求也从4K转向8K。
市场上所有的家电和电视都是8K分辨率的4K产品。
自然,这也成为电视厂商积极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8K分辨率更高的画质要求,会给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带来困难。
由于目前内容还没有跟上,8K电视的普及恐怕要等到明年才能有进一步的突破。
因此,无论是OLED/QLED等新型显示技术,还是8K等升级显示技术,短期内都难以实现全面普及,消费者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受到限制。
由于人工智能政策驱动、电视屏幕尺寸价格下降等因素,今年电视厂商的竞争焦点将继续转移,从显示技术的竞争转向大屏AI的PK。
率先抓住大屏AI趋势的厂商,无疑已经占据了市场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