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无人配送会成为自动驾驶的曙光吗?

时间:2024-05-22 10:13:27 科技赋能

今年以来,不少电商巨头、快递公司纷纷加入无人机物流市场。

4月18日,菜鸟专为终端配送打造的自动驾驶汽车在杭州进行首次公开??道路测试。

6月16日,苏宁无人车“卧龙一号”首次落地北京,完成首次上岗测试。

6月18日正式开始正常运营。

6月18日,北京,首批三台京东配送机器人陆续发出订单,自动前往订单配送目的地。

继去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推出全球首个定时配送机器人作业后,今年,京东配送机器人继续探索新场景,在北京市海淀区推出全球首个全场景定时配送作业。

继国内三大电商平台之后,包括腾讯、美团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巨头也加入到这场无人配送的“大战”中。

01无人机配送为何能率先实现自动驾驶?诚然,无数人都在期待L4或L5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到来,但这一切还需要等待。

今年的Uber自动驾驶死亡案例给所有自动驾驶制造商上了一课。

厂商对技术的依赖和普通人对技术的恐惧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当自动驾驶进入出行领域时,如果驾驶员、乘客、行人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自动驾驶汽车注定无法真正可用。

当人参与进来时,自动驾驶不再只是技术能否实现的问题。

从法律体系到伦理道德层面,自动驾驶将面临的争议远比想象的多。

自动驾驶争议中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需要可以载人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在进步,但到达“应许之地”仍然需要高额、长期的投资。

因此,对于求生存的自动驾驶行业来说,现阶段最紧迫的问题就变成了,在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出现之前,尽快在特定场景下落地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这些特定场景中只有一个步骤。

只有一步成熟,才能最终实现自动驾驶的普及场景,而无人配送无疑是最佳选择。

02 无人配送时代:任重而道远据GAI产业研究院(GGAI)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70家初创公司部署无人配送车,包括室内和室外场景。

未来三年,随着各大电商、快递物流、外卖、餐饮等垂直场景开始投资无人配送车,随着需求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来”。

从企业构成来看,相比乘用车和大型商用车无人驾驶行业,无人配送车市场更为复杂。

包括传统的室内配送机器人企业、瞄准SLAM技术的机器人企业、无人驾驶企业都在争夺市场份额。

它被许多公司视为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的先驱。

以电商快递场景为例,2018年,我国快递包裹数量突破1亿件。

在网购扩张的背景下,中国快递量已达到日本的10倍,占全球一半。

据中国国家邮政局统计,全国投递包裹数量为6000万件,比上年(1亿件)增长28%。

中国国家邮政局预计,2019年小包裹数量将进一步增长20%,达到1亿件。

但无人配送车的大规模量产也受到自身成本的制约。

无人驾驶汽车的主要成本体现在传感器、软件算法技术和电池的成本上。

尤其是在无人配送车尚未量产的情况下,各家公司的成本差异很大。

根据适配场景(室内、室外)和传感器数量,尤其是激光雷达的数量,总体成本在10万到30万之间。

这还不包括庞大的后端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后续维护成本。

此外,无人配送车的大规模推广还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1.政策准入:目前国内尚无相关自动送货车(低速自动驾驶)的道路测试规范。

同时,还没有类似无人驾驶汽车的责任认定的相关信息,包括保险、事故责任认定、评估和监管机构等。

2.场景复杂性:在开放道路上,无人配送车面临与无人驾驶相同的情况汽车,例如不规则道路、通行权问题以及开放道路与公园、办公楼和住宅之间连接入口的复杂性。

此外,进入写字楼后,无人配送车与电梯之间的交互限制、楼层的通道结构、具体配送地址的定位导航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见,无论自动驾驶汽车处于哪个阶段,场景始终是一个切入点,因为只有明确了场景,才能知道未来如何发展,而场景的构建或完善过程必须由企业共同完成,不能单独依赖某一个厂家或生产厂家。

一旦由某个单位完成,按照目前的发展,未来自动驾驶进入L4、L5阶段也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