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dixcom(公众号:zhidxcom)|渔阳年下??半年,注定是中国智能音箱行业不平凡的半年。
大量智能音箱新品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
小米、阿里巴巴、京东也推出了智能音箱。
价格战让整个行业热闹非凡。
智东西也在10月底预测,今年双十一或将成为智能音箱发展的重要节点。
(详情可参考:巨头血洗智能音箱市场!双11备货百万台待售。
)从双11的成绩来看,阿里巴巴称天猫精灵销量破万台,叮咚音箱声称已售出1万台。
同比实现三位数增长。
其他玩家也或多或少地分到了一杯羹。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已达百万级水平。
这是否意味着国内智能音箱行业发展起来了?这百万销量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回顾一下亚马逊Echo如何从无到有,3年创造千万销量,以及一些关键战术,你会发现天猫精灵的双十一砍价秀只是历史的重演,而且在很多细节上都在复制当年的路径。
亚马逊随后收回。
阿里巴巴对智能音箱的押注是暗注还是明注?让我们回顾一下去年的秋天。
亚马逊推出了 Echo 智能音箱。
随着它的出现和流行,也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Amazon Echo)一直以来都是亚马逊对标的京东率先联手科大讯飞,于20??18年8月推出叮咚智能音箱。
随后,创业者、BAT、小米等公司相继加入战局。
智能音箱已经成为初创公司的温床和互联网巨头实施技术的训练场,但市场尚未起飞。
通过对智能物联网产业链的考察以及对亚马逊Echo演进历史的分析,我们将在与Echo的对比的基础上来看看国内智能音箱行业的发展。
阿里巴巴智能音箱销量百万台背后有何故事?并预测未来国产智能音箱的发展将走向何方? 1、百万销量背后的“底气不足” “销量不错,但我感觉阿里巴巴底气不足”,一位业内“老手”表示。
面对阿里巴巴双十一推出的数据,淘宝超级会员以99元(原价元)购买天猫精灵,销量数百万份。
与其他人的称赞和吹捧不同,这位“老手”看到的是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
百万销量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国内智能音箱行业的现状。
据智能物联产业链消息,阿里巴巴今年双十一订购了70万台智能音箱,由通力电子、奋达科技等主机厂生产。
截至10月底,已生产约40万台,剩余30万台仍在加班生产中。
再加上之前10万台的产能,按照这个估算,阿里巴巴为今年双十一准备了80万台智能音箱。
此前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阿里巴巴能在今年年底前将这些产品卖光就好了。
如果加上预售过程中天猫精灵的近50万条预订信息,按照70%~80%的高转化率计算,销量可能在40万台左右。
或许是出于对市场的谨慎,阿里巴巴最初并没有将订单增加到1万台。
(天猫精灵月销量约为45万)然而,阿里巴巴还是低估了中国网民的消费热情。
智东西从阿里营销人员发布的海报中看到,截至11月11日9点,天猫精灵总销量达到1万台。
,然后页面就卖完了。
随后,阿里在当晚8点以“还有一件事”的形式卖出2万台成交。
然而,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事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乐观。
首先,阿里巴巴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
以每月20万至30万台的产量计算,即使本月70万个订单中剩余的30万个订单完成,仍有22万个订单需要推迟。
通过与智动智智能音箱社区成员的沟通,我们发现大部分用户的发货日期都在11月30日和12月31日之前。
“这和买期货不一样。
”一位智能音箱高管开玩笑说。
(天猫精灵发货时间)天猫精灵官方销售页面显示约45万台。
据说这是有库存的,也就是说还有55万台在生产。
这也反映出阿里巴巴百万销量背后的产能不足。
另一方面,过早结束战斗确实显得“不够”。
我不知道这个举动背后的逻辑。
是不是真的担心卖得太多,产能跟不上,所以就到此为止了;或者如果已经太晚了,没有足够的体力;或者说我从市场策略上判断,“一万”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这位业内“老手”顿了顿,感叹道:“产能不足,行业不成熟,阿里巴巴再烧下去就没有底了。
” 2. 效仿“老大哥”Echo。
亚马逊于2018年秋季推出了智能音箱Echo。
在亚马逊CEO贝索斯的“铁血”领导下,亚马逊采取了中国企业惯用的策略,降价抢占市场。
在会员策略、疯狂折扣促销、产品迭代、不间断的亚马逊首页广告以及Echo超级碗广告的推动下,Echo最终在今年7月的亚马逊Prime Day销量突破1000万台!纵观国内智能音箱的发展策略,我们都可以从Echo身上看到。
毕竟,始终向行业第一学习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图片来自GfK) 首先,Echo进入市场的首要策略是会员策略。
在经历了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失败尝试后,亚马逊于今年 8 月悄然推出了 Echo,售价为 0.99 美元。
最初,Echo 只能由受邀 Prime 会员购买,折扣为 99 美元的“半价”,以打开市场。
今年6月和7月,亚马逊正式开放Echo购买,价格为美元。
其次,在市场策略上,亚马逊采取了疯狂的折扣和促销活动,主要集中在亚马逊7月份的Prime Day和“黑色星期五”(圣诞节后的第二天)。
每年的“黑色星期五”对于亚马逊Echo来说也是一场狂欢。
今年“黑色星期五”期间,Echo售价下调50美元至100美元,并于当天在多家亚马逊线下书店上线供用户体验购买。
亚马逊的Prime Day促销更是“来势汹汹”。
今年直接降到89美元,利润90美元(约合人民币)!此外,亚马逊通常还有捆绑销售方式,即如果您同时购买两件或两件以上,就会获得折扣。
第三,更不用说广告了。
亚马逊为Echo在电商首页嵌入轮播广告,并单独设立一级渠道,倾斜平台流量资源。
此外,亚马逊还在去年的超级碗比赛中为Echo做了广告。
第四,随着Echo的流行,亚马逊推出了多元化的产品策略。
2020年3月,亚马逊进一步推出更便宜的Echo Dot(49.99美元)以扩大市场; 2019年9月,推出Dot 2代; 2019年5月,推出带屏Echo Show; 2017年9月底,亚马逊又推出了三款智能音箱。
它构成了所有类别和价格范围的产品策略。
可以说,亚马逊通过低价抢占市场的策略也受到了国内玩家的追捧,而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亚马逊基本上已经打了一个圈。
无论是早期进入市场的叮咚音箱,还是今年的小米音箱,以及天猫精灵的营销和发展策略,我们都能看到Echo的推广模式。
无论是叮咚音箱还是天猫精灵,尤其是今年的双十一营销,都围绕两点,一是会员策略,二是降价策略,但降价的力度不同。
其实这些玩法都来自Echo,但对比降价幅度和力度,两家公司距离Echo的“功力”还差得很远。
毕竟两家公司都有大量现有业务。
可以说,智能音箱的生死和业务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能够几乎连续降价,建立电商一级渠道,只有亚马逊CEO贝索斯才能做到。
有趣的是,在 Echo 取得初步成功大约一年半后,亚马逊推出了 Echo Dot,扩大了市场。
叮咚音箱也在一年半前基于第一代产品推出了点状叮咚TOP。
那么阿里巴巴明年会推出天猫精灵Mini吗? 3、以史为鉴:看看Echo的进化史 既然国内市场一直对亚马逊Echo寄予厚望,那么我们就来看看Echo的发展史。
Amazon Echo于今年8月左右推出,并于11月在亚马逊商城上线。
通过Prime会员半价会员、亚马逊商城首页广告等一系列措施,经过近一年的发展,Echo在今年9月达到了1万台。
到今年 4 月,亚马逊花了 7 个月的时间才迅速售出 10,000 台 Echo。
同样,从接下来的 7 个月到今年 11 月,Echo 以类似的速度又售出了 10,000 台。
粗略地说,2016 年,也就是 Echo 进入市场的第二年,亚马逊的销量就超过了 10,000 台。
那么2019年的“黑色星期五”期间,显然是亚马逊Echo销售的“黄金期”。
仅2个月时间,也就是当年1月份,销量就增加了近万辆。
随后随着7月份亚马逊Prime Day的到来,亚马逊又用了6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销量破万,实现了千万的突破,真正引爆了行业。
从Amazon Echo累计销量曲线图可以看出,亚马逊销量整体增速不断上升,每万台销售所需时间不断减少,呈现出更强的发展势头。
回顾国内智能音箱的发展,虽然从2019年8月开始,但今年(四个月)的销量仅为1万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了2020年8月,正好是智能音箱在中国的2周年纪念日,而此时我们的累计销量只有15万台,还不到亚马逊第一年的1/5。
(产业发展周期图)随着阿里巴巴发起的价格战浪潮,我国市场迅速扩大到1万个。
好的一面是促进了产业发展,教育了用户。
不过,从这张国内智能音箱累计销量曲线图中我们看不到任何趋势。
相比Echo的快速增长曲线,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更像是“冷启动”,而且冷启动背后蕴藏着很大的可能性。
这是一次“硬着陆”。
“智能音箱销量突破100万台自然是行业利好,但还远谈不上革命性突破,顶多是一张进入智能音箱市场的门票。
”某方案商老板表示。
4、与引爆市场的Echo相比,我国还缺少什么?那么相比亚马逊Echo的引爆市场,国内市场的玩家还缺少什么呢?销售额已达数千万!国产智能音箱只有达到千万销量,才能真正引爆市场。
在美国家庭天生就有客厅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亚马逊采取了“铁血”低价策略,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达到了千万级市场。
即使在客厅里弥漫着音乐文化的美国,亚马逊也投入巨资来开拓市场。
以1万台设备、每台设备平均利润30美元(Amazon Echo经常降价50美元或半价出售)计算,亚马逊投资了31亿美元(不包括广告等费用),约20亿元。
(左起:叮咚音箱A1、亚马逊Echo、Google Home、天猫精灵X1)与亚马逊对Echo的“苦心经营”相比,国内玩家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阿里巴巴、京东还是科大讯飞都有自己的主业,与亚马逊相比,他们的投入都是“九牛一毛”,进入市场两年也没有扩大市场。
“现在谈论智能音箱是否是泡沫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100万台(销量)只能说明中国市场拿到了智能音箱的入场券,关键在于找到智能音箱的痛点。
”用户场景和整个行业的成熟度。
如果要说会引爆市场的话,至少是1000万(台销量)。
”一位专注于语音交互的创始人表示。
5. 未来在哪里?如果阿里巴巴通过双十一“冷启动”了智能音箱市场,实现了从0到1百万销量的过程,那么我们能不能从1到N呢?尤其是后来苹果HomePod、网易音箱、腾讯音箱的加入。
结合亚马逊Echo的增长曲线和国内智能音箱的累计销量曲线,以及我国对智能音箱的补贴力度、产业链的成熟度以及刚需场景的探索,智物联做出以下三个ABC判断关于明年的趋势:其中A、C两个方向最具代表性。
A、市场快速扩张:前提是1、有土豪加大对智能音箱行业的补贴; 2、行业迭代快,成本大幅下降; 3.围绕智能音箱的杀手级应用出现。
C、短暂的高潮后平静下来:如果阿里之后,不再有花钱砸市场的玩家,或者阿里本身不加大力度跟进,用户的活跃需求会不会引爆,那么百万富翁双十一漂亮的销售数据可能会成为昙花一现。
结语:双十一百万销量的背后,业界普遍认为产业链的最终成熟是技术、平台、终端厂商的共同发展。
但目前产业链上中下游还不够成熟,行业仍需全行业深耕。
链。
无论智能音箱产品的价格如何,允许用户自愿购买对行业来说都是健康的。
生态玩家的补贴、产业链的成熟度、对用户痛点和需求的探索,都决定了国内智能音箱市场能否前行。
国产智能音箱百万销量的背后,更像是一剂强心剂,但背后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