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绿色第一代表尊重?除了交友、打卡,二维码大用处

时间:2024-05-20 02:03:15 科技赋能

随着复工,浙江省在防控试卷中答对了一道附加题——从杭州开始,“健康码”防控并逐步实施管控措施。

健康码是一个二维码,相当于手机“健康通行证”。

由浙江省联合支付宝、钉钉、阿里云联合推出。

主要解决复工复产带来的疫情防控问题。

疫情信号灯 2月18日,支付宝平台上线全国通用“健康码”,有效防控疫情风险,助力有序复工复产,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攻坚战。

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的指导下,支付宝依托国家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加快研发推出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信息码。

具体来说,对于获准复工的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支付宝领取个人健康码。

在支付宝上搜索关键词“杭州健康码”,进入相关申报通道,填写身份、出行、健康状况等信息。

系统会自动审核并给出不同的颜色代码。

成功接收后,公司员工可以每天通过钉钉健康进行签到,实现异常数据的实时报告。

健康码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出示“绿码”即可直接通行;出示“黄码”的人员必须在7天内接受集中或居家隔离,并申报健康状况不超过7天。

正常后,代码将转为绿色;红码人员需集中或居家隔离14天。

连续报告健康检查14天且正常后,代码将转为绿色。

当前疫情期间,健康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从数据角度来看,健康码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实施科学防疫。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报警相关人员并采取相关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协助政府部门提前应对。

从社会角度看,三色二维码管理可以利用大数据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减少人员接触和聚集,消除繁琐的现场信息登记流程。

此外,健康码可以替代纸质“健康通行证”,具有快捷、非接触、一码通行等优点。

本周,支付宝健康码已扩展到杭州以外,浙江、四川、海南等省份已陆续实现全省覆盖,还有更多省份正在实施中。

小博达二维码健康码背后的技术非常简单,后端大数据管理,前端通过二维码进行身份确认。

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除了健康码之外,二维码还有很多其他创新应用。

例如,深圳采用“无人机+二维码”的组合方式,协助司机采集高速公路路口信息。

无人机低空缓慢飞行,上面挂着二维码,边飞边喊。

驾驶员可扫描二维码,填写车内人员健康信息,实现“无接触申报”。

作为一种流行的技术,二维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添加好友、支付、在不同设备上验证账户登录等。

二维码的出现简化了很多在线申请流程。

虽然二维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应用,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得益于蚂蚁金服,二维码才首次进入人们的生活。

有趣的是,这个改变整个社会的创新其实源于公交支付的问题。

清点公交车硬币一直是一项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

公交公司的做法是每天把硬币带回一个小房间,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在那里工作。

他们需要消除游戏币或其他非硬币的东西,然后统计总数。

点算完成后,硬币被运送到银行并再次点算。

整个流程完成后,存款才能完成。

此外,不仅给公交公司、银行带来不便,而且乘客外出准备硬币也不方便。

这种需求催生了扫二维码支付的最初想法。

2009年,蚂蚁金服移动支付体系建立,智能手机开始普及。

蚂蚁金服团队认为,只需要一家运营商就可以实现在线支付。

当时,蚂蚁金服内部对于这个载体的确定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是硬件解决方案还是软件解决方案?团队经历了一段争论和动摇的时期。

该团队的重点是便利性和包容性。

这个载体应该是通用的,而不是局限于商业领域。

因为支付行为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载体对用户来说应该是“随处可用”。

考虑到硬件解决方案的局限性,大型商场可能会接受,但很难推广到更分散的长尾市场,例如商贩和菜市场。

最终,团队选择了“软”解决方案,并将其确定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二维码。

确实,正如团队所预期的那样,二维码现在已经走进大街小巷,让小企业和商贩受益。

打破互联网与现实的壁垒 本质上,二维码是一种高密度的编码方式。

与普通条形码相比,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是前者的数十倍,可以编码图片、声音、文字、指纹等多种信息。

同时具有容错能力强、解码可靠性高、成本低等特点。

因此,二维码正逐渐广泛应用于支付以外的其他场景,并创造性地应用于一些新场景。

除了支付宝这样的“二维码大用户”,二维码应用在线下也随处可见:餐厅扫二维码点餐、地铁站扫二维码购票、停车场扫二维码支付、扫二维码查询快递订单等等待。

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二维码将扮演“为事物编码”的角色。

还可用于产品追溯,满足人们对食品、药品等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

二维码一手打破了线上线下信息流的障碍。

他们是当今商业社会推崇的“用简单的技术成就伟大的成果”的典范。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疫情等突发事件中,以二维码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正在推动社会更加科学高效地运行。

当科技更加社会化、更加惠民生、更加融入产业时,类似的变化将会更加频繁、更加爆炸性地发生。

或许这就是科技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