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向善与数字未来大会在京召开,数据与现实共生开启疫后经济新模式。
2019年1月9日,由腾讯研究院主办的“腾讯科技向善数字未来大会”在北京召开。
本届大会以“共生”为主题,探讨互联网科技产业如何助力未来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院长·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副总裁弗拉基米尔·王一鸣、清华大学国家金融学院院长朱民、IDC中国首席分析师武连峰发表主旨演讲。
腾讯研究院与IDC中国联合发布《数实共生——未来经济 白皮书》。
腾讯集团高管副总裁·郭凯天在会上致辞时指出,科技与互联网产业要共同发展,本着科技向善的初衷。
“从今天来看,科技向善首先要心怀敬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未来的发展。
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利益,让产业和技术才能更加稳定发展。
”郭凯天指出,互联网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得益于全国网民和广大民众的支持,以及政策的制定。
因此,在考虑互联网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时,应该放在国家和社会对数字技术未来的期望的背景下。
在这种大背景下考虑问题时,善用科学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应该成为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在迈向数字未来的过程中不变的基本原则。
腾讯集团副总裁学院、腾讯研究院总法律顾问杨健在致辞中表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始终将善良视为一种传播善意的方式。
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
他说:“善恶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只有将善的思想融入社会的基因,成为一种本能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未来才能更好。
”数字与现实的共生开启在科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年,全球COVID-19疫情加速了产业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进程。
《数实共生——未来经济 白皮书》(以下简称《未来经济白皮书》)基于疫情以来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提出“数字与现实共生”的理念。
“数实共生”是指数字技术和工具在用户、企业、行业、国家四个层面为传统模式提供全方位的助力和赋能,从而提升不同层面的效率、决策和体验。
社会。
优化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未来经济白皮书》基于“数字与现实共生”的新理念,对新基建、新平台、新应用、新组织、新供给、新消费、文化科技、未来城市、数字化等十大主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信任和数字生态社区。
该领域的发展背景。
会上,腾讯研究院还发布了《变量:数字科技前沿应用趋势》报告,该报告基于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前沿技术的近期落地进行了展望。
报告包含14项前瞻性趋势预测。
其中,有人工智能、工业区块链、量子技术等通用技术应用落地的展望,也有对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垂直行业创新应用的洞察。
《报告》还指出,随着“云智能”的普及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安防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
与此同时,一个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世界也离我们越来越近。
针对后疫情时代前沿技术落地新趋势和数字现实共生新模式,会议还举办了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数实共生」》”的圆桌讨论。
到家集团首席公共事务官郎永春、树根互联网副总裁刘伟光、腾讯云副总裁王景天参与讨论,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顾问吴旭亮担任主持人圆桌会议。
AIFor FEW:尖端技术对古老问题的回应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人类更好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解决食物、能源和水等长期问题?会上,腾讯首席探索官、集团高管David Wallerstein发布了新书《重构地球 AI For FEW》。
本书精选了包括腾讯在内的科技行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实践,吸收国内外专业研究机构一线专家解决问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思路FEW,即food F(食品)、energy E(能源、水等全球挑战提供了可能的发展解决方案。
在《重构地球 AIFor FEW》的启动仪式上,王大伟表示:“在腾讯,当我们谈论未来的时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应用技术来应对地球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相信,人工智能为地球的挑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革命性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将帮助我们突破以往的发展。
范式并以更具弹性、可持续数千年的方式重建地球,这是我们实施“科技向善”的关键,网络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以FEW为代表的地球层面的挑战,并首次提出。
2016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上提出AIFor FEW倡议。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国石化副总裁学院、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生讲席教授农业大学范胜根、腾讯首席探索官、集团高级执行官副总裁王大为、腾讯AI Lab 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杰出科学家张正友也围绕“AIFor FEW”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与人文共生,让科技更有温度。
与现实的共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在科技不断改变生活的时代,理性科技如何与人文社会互动的问题。
会议最后以“负责任的数字化如何实现?”为主题。
进行了讨论。
乐平基金会联合创始人沉东树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助理邓国胜主持圆桌会议。
孙平研究员、腾讯企业社会责任部部长葛岩、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岩参与了圆桌讨论。
主会场外,展出今日美术馆今年首展《未知的未知》的部分展品,包括跨媒体艺术家的《上传者》、《云的函数》、《生理反应》、《生成的线索》等作品郑达.今日美术馆未来也将以年轻、先锋的态度继续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共生模式。
艺术家郑达将腾讯研究院《数字中国指数报告()》的数据注入到《生理反应》和《云的函数》两件作品中,赋予艺术装置新的数字意义。
《生理反应》装置主体由电脑CPU散热风扇组成。
风扇的启动、停止和速度由算法自动控制。
《数字中国指数报告()》国内主要省市的“云使用”数据被郑大输入到这件作品中,使其运营与当地经济和数字技术的脉搏相连接,赋予了“云使用”的隐形驱动力直观的表达能力。
在另一件作品《云的函数》中,不断旋转的丝带在空气中发出声音和丝带感。
郑大将《数字中国指数报告()》运用于六大数字文化产业(游戏、新闻、电影、音乐、视频、动漫文学等),通过设备的移动,带来视觉、听觉、嗅觉的多感官冲击给观众。
海量的数据被融入到机械装置的详细结构中,包括智能系统、控制系统和各种电路系统,让体验者更好地体会数字文化的活力和艺术的魅力。
郑达表示,这些作品可以让抽象的数据变得可见、可感知,进一步推动我们对当下科技与生活共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