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塑造移动时代,博世在上海车展上展示软件定义汽车和电气化的创新解决方案

时间:2024-05-19 17:03:06 科技赋能

移动新时代即将到来。

在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上海车展)上,博世集团展示了其领先的自动化、电动化、个性化和互联化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多款由本土团队开发的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

例如智能座舱技术交互体验4.0、车辆动态控制系统2.0、千瓦级氢动力模块、同轴油冷电机以及新型一体化电力电子模块等。

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及智能交通技术供应商,博世正在加速技术变革,特别是在软件定义汽车和电气化两个领域,以抓住汽车行业的发展机遇。

“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引领全球市场新能源和智慧出行的发展。

对于博世集团来说,中国汽车市场非常重要,我们在这里提供并应用最领先的技术。

”博世集团和博世汽车董事会成员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部的主席、马库斯·海恩·博士在上海车展上表示。

2019年,博世中国汽车及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销售额达到约1亿元人民币(约1亿欧元),同比增长约7%。

“主要的业务增长点之一来自于孔夫子与中国整车厂的合作。

依托孔夫子的全球资源优势和本土强大的研发、制造实力,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国市场的发展,加快在中国的发展。

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表示:“软件定义汽车”正在逐步向“车轮上的智能手机”发展。

但在安全等关键功能上,汽车比智能手机更复杂,博世凭借在软件和汽车领域的积累,可以为客户提供各个层面所需的软件解决方案。

“软件定义汽车”,支持高效开发更智能、更具吸引力的汽车 在上海车展期间,博世展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凸显了软件在个性化、自动化、互联化和电动化方面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外,首次在中国首发的SPACE汽车搭载了博世最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充分体现了硬件、软件和服务三个层面创新技术与产品的紧密协作。

在软件层面,博世中国持续推进产品和功能的研发与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例如,在本届车展上首次展出的智能座舱技术交互体验4.0,就是由本土团队开发的信息娱乐领域平台,可以实现无缝的座舱体验。

搭载大型算力芯片,支持“舱车一体化”。

跨域功能。

此外,展出的车辆动态控制系统2.0采用了可以“超前思考”的前馈控制算法,可以根据车辆传感器的信息预测和控制车辆动态发展趋势,主动优化车辆动态响应特性。

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对驾驶体验的独特需求,博世本土研发团队基于车辆动态控制系统2.0开发了分布式牵引力控制系统功能。

通过将驱动扭矩控制算法封装在电机控制器中,实现更精确的扭矩控制,进一步减少启动时的车轮打滑。

在汽车软件开发方面,博世全资子公司ETCH展示了高度集成的端到端软件定义汽车开发平台和工具链生态系统,推动快速、数据驱动、安全可靠的汽车软件开发。

无论是在车内还是在云端,博世都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发工具和服务。

2017年,博世中国汽车及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员工人数约为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100人。

为了加速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更灵活、更快速地响应中国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博世正在加强各业务领域的本土研发和软件开发能力。

例如,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今年将在广州设立新的软件研发中心,并计划招聘约10名软件人才。

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武汉研发中心也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招聘一批软件相关专业人才。

此外,位于无锡的博世中国软件中心三期办公楼也计划于今年启用。

积极推进多元化动力总成系统电动化。

电气化也正在推动全球汽车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明显。

截至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

马库斯·海恩·博士表示:“博世积极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绿色低碳发展,协助当地市场的不同车型转型为新的动力总成。

”在中国市场,博世为新能源乘用车提供了大量电机、逆变器和电动车桥。

在轻型商用车领域,博世在本次车展上带来了全新的电驱动系统,包括同轴油冷电机和新型一体化电力电子模块。

目前搭载于江铃商用车车型上,具有高扭矩、高效率和轻量化性能,计划于今年6月实现量产。

同时,博世不断丰富燃料电池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氢动力需求。

继推出75千瓦和千瓦氢动力模块后,博世将在本届上海车展上首次展示新款千瓦氢动力模块。

该单系统大功率氢动力模块适用于49吨重型卡车。

此外,博世正在加速天然气、甲醇和氢气内燃系统等替代燃料的创新,从而为动力总成解决方案开辟更多可能性。

博世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将继续在以电气化为代表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投入。

近日,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在苏州奠基,总投资约70亿元。

此外,博世与无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和商用车电动化在当地的发展和商业应用。

在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博世与庆铃汽车成立的合资公司将于2020年在重庆投入使用,推动当地市场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