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迭代

谷歌、微软虎视眈眈,OpenAI面临人才流失危机

时间:2024-02-25 20:58:26 科技迭代

图片来源:Unsplash-Ashton Bingham | AI巨头半导体行业垂直OpenAI凭借ChatGPT的推出,再次将AI推向巅峰。

目前正经历重大人事变动,高层管理人员变动频繁。

业内人士表示:人才风暴又来了。

01. 5年失去30名高管:人才流失。

近日,据德国巴伐利亚广播公司(BR24)报道,OpenAI部分核心员工和高管已辞职或准备辞职。

而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实际上是竞争对手谷歌。

甚至有消息称,部分人员已与谷歌签约。

早在今年3月4日,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就在网上发帖表示,他将离开OpenAI董事会,以避免利益冲突,因为他支持更多的人工智能公司。

Hoffman 自 2015 年这家初创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对其进行投资并为其提供建议,他表示,他的风险投资公司 Greylock 正在资助演示文稿构建器 Tome 等公司,这些公司正在为 OpenAI 的工具付费,OpenAI 是热门聊天机器人 ChatGPT 的创建者。

霍夫曼的离开凸显了旨在通过人工智能重塑内容制作和整个行业的公司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

事实上,在过去五年里,已有 30 多名高管、工程师或其他员工离开 OpenAI 创办初创公司,筹集的资金总额超过 10 亿美元。

据清华大学大数据挖掘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AMiner统计,OpenAI围绕GPT模型已发表4篇论文,共有51名研究人员参与。

ChatGPT产品的研发团队只有87人。

据Qubit统计,OpenAI的51名研究员中有16人离开了OpenAI,离职率高达三分之一;据AMiner统计,OpenAI的ChatGPT研发团队已有4人辞职。

辞职的16名科研人员中,有8人选择自主创业。

他辞职时还带着OpenAI其他部门的三名同事一起辞职。

这11名前员工辞职后,OpenAI前研究副总裁Dario Amodei和前安全与政策副总裁Daniela共同创立了“硅谷AI四小龙”之一。

人类人工智能。

OpenAI前工程副总裁David Luan参与了OpenAI GPT-2的研究和发布。

他还于 2020 年 9 月离开 OpenAI,加入谷歌担任董事。

2021年,David Luan再次离开谷歌,开始自己创业。

2022年4月,他创立了另一家“AI老虎”公司Adept AI。

David Luan 离开时,还带走了两位重量级的 Google Brain 研究人员 Ashish Vaswani 和 Niki Parmar,他们都参与了 Google Transformer 论文的创作。

前者现为Adept AI的首席科学家,后者为Adept AI的CTO。

公司成立后获得Greylock等机构6500万美元投资。

目前市场估值估计在10亿美元左右。

02.生存之本虽然OpenAI目前备受关注,但人才的流失可能会慢慢稀释公司给市场带来的价值。

但不能说 OpenAI 不再有吸引力。

我认为人工智能仍然很受欢迎,它的命运基础仍然牢固。

虽然OpenAI的ChatGPT让AI流行起来,但要追溯大模型的起源,我们还是得来到谷歌。

2017年,谷歌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名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Transformer”的新网络架构,用于分析文本。

OpenAl 的 ChatGPT 就是基于该技术构建的。

该论文的 8 名合著者中,有 6 人离开谷歌开始自己创业,1 人加入了 OpenAI。

OpenAl 意识到仅仅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构建 ChatGPT 是不够的。

有了理论基础,就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支撑。

因此,早在ChatGPT推出之前,OpenAl就“挖角”了很多谷歌研究人员来开发它。

人工智能工具。

其中不乏Barret Zoph、Liam Fedus、Luke Metz、Jacob Menick和Rapha Gontijo Lopes等谷歌资深人工智能专家。

微软为OpenAI提供了资金、算力等资源支持,让后者能够持续投入技术研发;而OpenAI领先的大模型和AI技术则全面赋能微软的软件产品体系,让后者实现技术反超。

成为这场人工智能浪潮的领导者之一。

2019年7月,OpenAI吸引了谷歌的老对手微软。

前者获得后者10亿美元的投资。

双方同意共同开发Azure云平台服务的人工智能技术。

对于为何选择微软合作,OpenAI CEO Altman 表示,“微软及其 CEO Satya Nadella 真的很棒。

在当前所有科技公司中,微软的价值观与 OpenAI 最为一致。

我们有时会听到微软说,‘我们要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你可能会讨厌它,因为它不太符合交易标准,并且可能会限制你的回报或创建安全优先条款,”但每次,微软的回应都是“这太棒了。

” ” 同时,奥特曼还指出,双方正在精心起草每一项相关协议,以确保任务完成。

趁着ChatGPT的流行,OpenAI继续前行。

2月,OpenAI与TikTok、Adobe等10家公司签署了非营利性人工智能研究组织Partnership on AI(PAI)创建的AI指南,就如何负责任地构建和共享人工智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生成的内容。

随后,OpenAI开启了销售Modelinstance的商业模式。

3月2日,OpenAI开放了ChatGPT和Whisper模型的API,允许用户将它们集成到应用程序和其他产品中,而不仅仅是创建AI驱动的聊天界面。

要保持市场竞争力,产品必须自己说话。

从OpenAI的产品架构来看,首先展示的是ChatGPT,其次是可以执行文本生成、摘要和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GPT模型。

“GPT -3 为下一代应用程序提供动力,超过 300 个应用程序通过我们的 API 提供由 GPT-3 驱动的搜索、对话、文本完成和其他高级 AI 功能。

”此外,还有 DALL·E,一种人工智能可以基于自然语言描述创建逼真图像和艺术的系统,以及可以转录、识别和翻译多种语言的通用语音识别模型Whisper,其中微软一经发布就获得了GPT-3语言模型的独家授权。

不过,微软与OpenAI的关系却变得微妙起来,据《The Information》报道,与OpenAI合作后,微软的云服务Azure OpenAI可以直接调用OpenAI模型,包括ChatGPT、Codex和DALL.E。

微软云服务无需经过OpenAI就可以使用聊天机器人和搜索引擎,在其他产品中使用这些大型AI模型。

这使得微软成为目前唯一提供大语言模型的云服务提供商,但也使得微软云服务的部分功能与OpenAI的产品功能重叠。

这种重叠意味着微软和 OpenAI 有时必须争夺客户。

03、培养不怕雷雨的人才——黄埔军校前著名研究科学家David Ha在推特上表示:如果谷歌再不振作起来,开始发布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就会被用来训练整个一代机器学习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黄埔军校”载入史册。

人才的流失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下滑”。

目前,ChatGPT正在各大招聘网站掀起“招聘热潮”。

记者在国内各大招聘网站上搜索“预训练模型”、“NLP(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算法”等与ChatGPT相关的职位发现,不仅大型科技公司在招聘,各种中小企业科技公司也在花钱、抢人。

相关岗位提供的最低工资为每月2万元,有的甚至提供月薪10万元。

同样的“抢人”风潮也在国外出现。

尽管硅谷巨头刚刚宣布一轮裁员,但随着ChatGPT引发科技巨头之间的激烈竞争,谷歌、微软等巨头也在加紧招聘AI相关人才。

另一方面,OpenAI的人才几经周折又回到了谷歌。

人们不禁想知道Google到底有什么魅力?被“挖角”的谷歌CEO皮查伊曾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他对于员工离开谷歌加入竞争对手或OpenAI等其他公司并不悲观。

皮查伊表示:“据我统计,谷歌员工在离开后创办了超过 2000 家初创公司,我认为这很棒。

其中一些是我们的云客户,其中一些以其他方式回来。

我认为这是非常健康的。

” ”这也体现了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即围绕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半导体等行业的交叉,市场对跨领域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

此外,从供给端看,人才学科和专业背景呈现多元化特征,“AI+X”多学科复合交叉趋势明显。

半导体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多学科领域,涉及大量的隐性知识、技术经验和行业诀窍,而这些关键的知识载体就是行业内的技术人才。

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内涵应包括“三个”层次:基础人才、创新人才、领军人才。

基础人才是指掌握基本技能和隐形经验、从事基本流程的行业人才;创新人才是指掌握大量隐性知识和行业技术诀窍、能够推动行业渐进式创新的专业型或复合型人才;领军人才是指能够实现集成电路前沿技术“从‘0’到‘1’”突破、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人才,包括重大源头创新、原始理论创新、重大工艺路径创新等。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体系结构性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具有行业经验的综合性创新人才,二是严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

据《ISCA 2007-2018》半导体领域高质量论文第一作者国籍(流量)不完全统计,近《25%》作者出生于中国,但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急剧下降至《5%》。

论文发表。

在半导体领域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疫情导致全球半导体行业一度暴涨,预计2023年将出现大洗牌。

人才热潮的背后,是全球对半导体人才的极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