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节 春节是指中国文化圈传统的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传统名称为过年、过年、过年,但又称为过年、过年、过年。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岁末年初祭祀祖先的活动。
它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古代传统节日。
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者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
正月初一,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2、上元节 在中国古代习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统称为三元节。
元宵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据一般资料和民间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就已受到重视。
正月十五,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乙”,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
祭祀诸神的先兆。
但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成为民间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温馨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有外出赏月、点灯放火、猜灯谜、一起吃元宵、拉兔灯笼等。
此外,不少当地的元宵节还包括舞龙灯、舞狮子等传统民俗表演。
跳舞、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
3、清明节 清明,节气,清明节的简称,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春雨震春,清谷清谷”。
后来又与寒食习俗融为一体:清明时节下大雨。
见《荀子·解蔽》:“空旷幽静,谓之清明节。
” 4.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
原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落的图腾祭祀。
百越之地春秋节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赛龙舟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来,由于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统治者将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以确立屈原的地位。
忠诚和爱国的标签;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5、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乞巧节或七夕节,起源于中国。
是华人地区和东亚国家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它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
庆(日本明治维新后改为公历7月7日)。
由于这一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女孩,而节日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乞巧技能,所以人们把这一天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或“女儿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中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深受中国许多民族的喜爱。
是中华文化圈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
适逢农历八月十五。
因恰逢三秋中旬而得名。
有的地方还把八月十六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始于唐初,盛行于宋代。
到了明清时期,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重大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重阳节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
二与九重合,故称“重阳节”。
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山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九”,农历九月初九,谐音“久久”,有长寿之意,因此这一天常常举行祭祖、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楚、清、盂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祭祖的四大节日。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人节。
8、冬至节气 冬至,又称“冬节”、“冬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八仙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
冬至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即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
据说,冬至是历史上周朝的元旦,曾经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
延伸资料: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累和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伊犁蜀等人文和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祖先时代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祖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初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寒食节(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冬至(公历12月21日至23日)、除夕(一年中的最后一天)等。
另外,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些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冬至等,这些节日既有自然的内涵,又有人文的内涵。
它们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