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突然看到这两天天津、上海都出现了本地病例。
是因为天气冷的缘故吗?今年4月,中国第一波疫情顺利结束。
然而,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即将来临。
除新疆喀什外,天津、上海等地也出现疫情反弹。
张文宏教授提到,秋冬季节不可避免会出现第二波疫情。
炎热的天气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寒冷的天气却恰恰相反。
天气越冷,病毒的复制能力就越强。
尤其是在冷链运输的情况下,在加工过程中被感染的进口海鲜很容易通过物传人传播病毒。
连日来,上海、天津等地均出现本土病例。
是因为天气冷的缘故吗?这不,天津疫情与进口冷链有关,上海疫情的传染源还在调查中。
2、天津疫情与冷链运输有关。
上海疫情的感染源不明。
11月8日,天津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患者为海联冷冻食品装卸工,曾参与进口冷冻食品的操作。
11月9日,天津市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他曾到冷库采购商品。
11月10日,天津市一名冷链员工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可见,这3名感染者均曾直接或间接接触过通过冷链运输的进口海鲜。
青岛疫情与进口冷链有关。
上海机场一名搬运工确诊,但患者未接触过冷冻食品,传染源仍在调查中。
3、冷链运输或成为疫情传播新途径。
疫情防控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冷链运输成为疫情新传播途径。
加强进口冷链产品管理。
这并不是第一起因冷链运输引发的案例。
有流行病。
此前青岛疫情中的两名感染者是大港公司的装卸工,曾运输过冷冻海鲜。
除了对进口产品进行抽检外,各个阶段的检测也不能省略,防止受感染的产品流入市场,引发新一轮感染。
(2)冷库装卸人员和进口海鲜人员需定期进行检测。
一些感染者是在适当的检查中发现的,比如青岛的两名工人。
天津疫情也是由病毒通过冷链传播引起的。
它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必须对高危人群进行检测。
(三)少吃生冷食品,尽量少吃进口冷冻食品,食用前要彻底煮熟,处理冷冻海产品时做好个人防护。
突然,我看到这两天天津和上海出现了当地的COVID-19病例,对吧?天气寒冷的原因是什么?不是天气冷,而是与国外输入性病毒有关。
近期,天津、上海等地相继出现本地COVID-19病例,足以说明国内疫情防控的难度。
正如钟南山院士11月9日提醒的:我们不能停下来(疫情防控),因为当前疫情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周边地区。
(下图:钟南山院士) 1. 天津、上海等地出现COVID-19本地病例并非由于天气寒冷。
1、天津疫情。
11月11日,天津市一名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
截至11月11日24时,天津市现有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天津疫情已确定与进口冷链食品有关。
2、上海疫情。
截至11月11日24时,上海现有确诊病例1例,为11月9日发现。
此外,11月10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确诊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他是上海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上海疫情的源头尚未明确。
(下图:上海疫情新闻发布会) 2、天津、上海的疫情说明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一、加强冷链运输各环节疫情防控措施。
对此,11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综合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
(下图、文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通知) 二、要保持疫情防控警惕,采取各项防疫措施。
虽然天津、上海的疫情与寒冷天气无关,但在国外疫情严重的影响下,一旦哪里发生疫情,低温的天气环境很容易导致疫情进一步蔓延;因此,在国内预防传播方面,我们每个人也必须采取出行佩戴口罩、避免聚集等防疫措施。
(下图:出行时戴口罩是我们避免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我认为天津和上海当地的COVID-19病例与天亮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
下面我就谈谈我的观点。
为什么说近期中国本土病例与天亮有关?目前,全球COVID-19疫情正处于高峰期,尤其是在北半球国家,随着天气转凉,疫情日趋严重。
根本原因是病毒在低温天气下存活时间更长、更活跃,感染风险增加。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近期报告的本土病例基本都在我国相对寒冷的地区。
比如青岛、天津、上海、喀什等地区已进入秋冬季节,气温相对较低。
再加上新冠病毒的不确定性,存在疫情复发的风险。
天津和上海的疫情有什么联系?我认为这与海外进口有一定关系。
首先,天津的确诊病例明显是物传人,因为卡车司机拉进口猪头肉,上面检出了新冠病毒。
其次,上海的确诊患者在浦东机场从事货运工作,因此可能接触外国货物并感染COVID-19。
因此,这两个地区的疫情源头都与境外输入有直接关系。
结论:疫情防控比什么都重要,必须谨慎防范。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新型冠状病毒也越来越活跃。
请大家外出务必佩戴口罩,做好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