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码发展

微软75亿美元收购GitHub:利用开发者“撬动”用户

时间:2024-02-21 16:32:29 数码发展

谁将拥有全球最大开发者社区GitHub网站的问题已经敲定。

微软最终斥资75亿美元娶了这个在外界眼中极其“神秘”的小家碧玉。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整个开发者界,包括全球开源社区,争论并没有停止。

他们非常担心 GitHub 的“抛售”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有的人高兴,有的人悲伤。

事实上,在数周的交易谈判中,微软并不是唯一的潜在买家。

谷歌和亚马逊也向GitHub伸出了橄榄枝。

当然,苹果也觊觎开发者资源。

但为什么 GitHub 最终选择了微软呢?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虽然目前众说纷坛,但也有人认为微软想要整合GitHub来缩小Azure云与亚马逊AWS之间的差距。

其他人则认为微软拥抱开源是为了赢得开发者的心。

这些观点只是表面的,并不全面。

我们试图从几个方面来揭开GitHub收购背后的逻辑:GitHub的本质、开发者世界的理念以及科技公司格局的差异。

GitHub 本质的双重属性:软件工程和开源哲学 GitHub 不是一个普通的社交网站,它在开发者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具有双重属性:软件工程的工具性和开源协作的社会性。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GitHub收购的影响远大于LinkedIn,尽管后者的交易金额远高于前者。

1975年出版的《人月神话》书被开发者视为软件工程的“圣经”。

书中的中心思想指出,软件开发的人力投入和完成时间并不是线性相关的。

当进度落后时,就必须增加人手。

,往往导致项目进度进一步落后。

因为开发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同的抽象思维,就像让一群不同风格的画家一起协作一样。

沟通成本极高,效率极低。

本书作者于1986年在IEEE发表了经典论文《没有银弹》,表达了他对软件工程这一重大问题的无奈。

后来,软件的历史发生了变化。

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开源运动的兴起,软件开发的协作模式发生了变化。

1997年,著名程序员Eric Raymond发表了一篇长文,并出版成书。

该书在开源社区引起了震动,并被程序员奉为指南。

Raymond 名声大噪,成为开源运动的精神领袖。

数字。

《大教堂与集市》从开发者哲学的角度解释了自由软件开发模式的裂变。

从那时起,这种哲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后来,人们习惯将“大教堂模型”直接与微软的工程团队联系起来。

在那个时代,微软甚至成为了“大教堂”的代名词。

相应的“集市模式”与专属团队控制的软件项目不同,开发过程中将源代码公开到互联网上,让足够多的人看到源代码编写代码并参与协作,让软件错误无处藏身。

GitHub是一个软件源码托管网站,使用Git进行版本控制,它与Git的关系相当于一个在线平台和一个独立工具。

版本控制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GitHub的工具体现在质量保证和缺陷跟踪管理上,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工具。

此外,GitHub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集成了开发者群体的社交功能,这种特殊的社交互动是基于开源协作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集市模式”,开源的目的是消除软件错误,提高软件质量。

如今,GitHub 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社区,拥有 2800 万注册用户和 8500 万个代码托管存储库。

GitHub的成长验证了软件历史的变迁。

不知道《人月神话》的作者在看到今天开源的力量和大量的合作者时是否会重新考虑软件工程史上“没有灵丹妙药”的结论。

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开源的成果还在缓缓流淌。

GitHub 是一个杠杆,微软有理由购买它。

GitHub 的收购引发了一些开源人士对微软此举的抵制。

第一个原因是微软曾经是“大教堂模式”的代表,这与开源理念相悖;其次,许多开发者仍然对鲍尔默时代微软对开源的敌视态度感到不满。

尽管纳德拉领导下的微软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从.Net开源到VS开放,微软是迄今为止GitHub上最大的源代码贡献者,但现在,面对最大的开源社区,微软需要赢得更大的信任。

据消息人士透露,微软的报价超出了 GitHub 年收入的 25 倍,这也是除自身之外最大潜在买家谷歌立即做出让步的原因。

为什么微软要费尽心思讨好开源社区,花重金收购GitHub,而不是像谷歌、苹果等同行那样,只是将源代码托管在GitHub上,让直接收购显得可有可无?毕竟开源社区不是普通消费者,也不是像LinkedIn上的职场社交网络,而是一个极难维护的开发者群体。

微软一定要买它是有原因的。

微软Windows曾经是PC时代的统治者,但到了移动时代却成了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瓜分的世界。

这里有一个本质的区别。

这个“本质”并不是指PC和移动之间的关系,而是说Windows作为微软最大的生态系统,与iPhone/Android相比,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东西。

我们称这个东西为“杠杆”。

著名科技博客Strategy作者Ben Thompson提出了“比尔盖茨路线”的概念。

平台、开发者、用户是自下而上连接的。

用户为开发者提供的服务付费,开发者与平台产生关联。

平台生态得到强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Thompson认为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被视为“终极平台”,因为上面已经诞生了Steam等超级第三方。

汤普森还认为,苹果的iPhone和谷歌的Android并不是真正的平台,而是聚合器,尤其是苹果App Store的存在,将iOS平台拉到了“比尔盖茨线”以下,成为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的障碍。

中介。

由于聚合商控制着平台的经济收入,因此它成为第三方开发者聚集的磁石。

除了 App Store 之外,此类知名聚合商还包括 Google Chrome 和 Facebook。

微软虽然也有Azure云,但其聚合的开发者数量远不如前者。

在当前的行业格局下,云、AI等领域伴随着新的核心竞争价值,微软需要更多的开发者帮助其在“智能云、智能边缘”的新战略部署下构建生态基础。

尽管Windows平台拥有庞大且廉价的开发者基础,但新兴领域的开发者却极其昂贵。

开发者可以带来用户,用户向开发者付费才能产生收入。

所以,没有用户的平台是没有未来的,而GitHub就是一个可以撬动用户的杠杆,因为它上面聚集了海量的开发者。

GitHub 对谷歌和苹果的需求并不强烈,因为它会与后者拥有的聚合器发生“碰撞”,而最需要这种杠杆的就是微软。

这也是微软不得不以75亿高价收购GitHub的原因。

直接购买消费者比使用杠杆要贵得多。

最后,从收购LinkedIn至今的情况来看,微软未来极有可能赋予GitHub原有的独立运营和开放风格,并在不久的将来为其赋能云服务和生产力。

GitHub不是一个普通的网站,它是一个开发者社区,一个开源社区,拥有超过2000万能够产生社会价值的人。

收购GitHub意味着微软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我希望微软和 GitHub 之间的婚姻能够天长地久,开源行业能够继续发展。

作者简介:陈绪义,高级工程师、科技专栏作家、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

主流期刊《通信世界》、《微型计算机》、《创意世界》、《中关村》等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