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NFC移动支付任重而道远

时间:2023-03-15 01:44:55 科技观察

其实移动支付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早期基于短信和WAP的移动支付大家都不陌生。NFC手机支付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形式,具有安全性高、快捷方便、更加智能化等特点。支持NFC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不仅可以读取电子标签的相关信息,还可以读取为“电子标签”,还可以与其他NFC手机进行点对点通信。NFC移动支付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将手机和钱包合二为一,彻底颠覆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现在包括芯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软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银行和信用卡组织在内的众多企业纷纷将触角伸向这个巨大的市场,这从刚刚结束的“第二届NFC亚太峰会”也可以看出。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涨。NFC移动支付在欧洲、日本、韩国发展得比较好。我国在厦门和武汉也有应用,但总体来看,NFC移动支付的商业应用还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在我们国家,我认为现在困扰NFC移动支付的因素主要有3个。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国内老百姓仍然习惯于面对面的现金交易。他们觉得这种方法是最安全、最实用的。他们很难接受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刷卡”才刚刚开始,更何况是移动支付,长征式的市场培育才刚刚开始。由于移动支付是涉及“经济”的敏感问题,普通老百姓对安全问题十分关注,多数人持不信任态度。而事实也确实如此,道高一尺,魔高一尺,安全是移动支付永恒的研究课题。是基于手机还是SIM卡?大多数NFC移动支付还是以手机为基础,即把应用安全管理功能放在手机上。例如,诺基亚在厦门的试点项目中与运营商合作。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如果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则无法实现支付功能;现在手机更换频繁,这种方式也会对业务连续性造成很大的障碍;如果手机丢失或被盗,数据安全也难以保障。现在GSMA组织已经决定实现基于SIM卡形式的NFC移动支付,相关标准也已经发布,但具体的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互操作性问题也有待解决。而且,基于SIM卡的NFC移动支付很可能因为背离了手机巨头的意愿而面临终端受限的困扰。而且,银行等方面也担心将NFC应用管理集成到SIM卡中会削弱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运营商和银行的利益协调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我国的情况会尤为突出。人人信奉“井水不犯河水”的戒律,行业壁垒高。然而,移动支付将电信和银行两大垄断行业交织在一起。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既是电信用户又是银行用户,谁来管理?在这个问题上,估计没有人会做出让步,因为掌握了用户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产业链。从西方移动支付的发展来看,运营商走在前列,银行是协调者。对于银行来说,融入电信运营商开发的支付产品,将为其提供更丰富的支付方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按理说,银行应该乐于扮演这个配角,但实际上往往并非如此,官僚主义还在作祟。而且,在中国,电信运营商不可能像日本的同行那样直接收购银行开展相关支付业务。据称,金雅拓提交了协调产业链各方(尤其是电信运营商和银行)利益的第三方解决方案,能够合理平衡各方利益。然而,电信运营商、银行乃至公共交通部门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模式尚待商榷。因此,我认为在起步阶段,NFC移动支付在我国还不能有固定的商业模式。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小范围试水,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跨省商业化。在NFC移动支付的市场培育和推广方面,拥有宝贵终端和用户资源的电信运营商首当其冲,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非常重要。此外,电信运营商要以“合作共赢”的态度,打造和完善NFC移动支付生态系统,不断拓展支付产品的应用领域,推动行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