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TOPS及以上车规级计算芯片2022年量产搭载汽车一、高算力车规级计算芯片是“大脑”的核心部件高度自动驾驶汽车: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水平不断提升,对算力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智能网联汽车的量产,迫切需要“算力”。场景丰富、符合国家安全要求、业务响应快等优势ADAS/智能座舱等功能领域批量应用已形成,大算力车规级计算芯片(单芯片算力>100TOPS)正在测试中预量产应用将进一步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量产提供算力基础多家车企L2++车型量产,自动驾驶车型有望进入市场眼睛、手、脚。一汽、长城、吉利、小鹏等车企发布的车型功能及应用基本覆盖了高速/快速道路、城市道路、低速封闭环境停车场(库)三大场景。体验持续提升,接近L3自动驾驶功能自主代客泊车系统通过车端与停车场智能技术的融合,实现车辆的自动泊车和取车,无需驾驶员监控.TJP功能之一,实现了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低速拥堵驾驶场景下车辆的自动驾驶,并能在作业范围超出设计时及时提醒驾驶员接管。2、随着日本和德国自动驾驶汽车的认证,中国车企对自动驾驶准入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向2022年,众多车企将完成L2++级别自动驾驶车型的研发。随着相关产品管理办法的出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将有序进入市场。域控制器实现技术突破,从单一域控制过渡到跨域集成1、域控制器是实现整车智能网联的核心载体。目前处于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向区域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过渡阶段,中央域控制器+车云协同计算将成为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长期发展方向2.2022年,域控制器产品将由单一领域控制向跨领域融合转变,进一步降低硬件-软件-功能之间的耦合度,细化产业分工,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生态。进一步降低整车硬件-软件-功能之间的耦合度,降低整车电子电气架构(连接结构)的复杂度,进一步提高算力利用率,降低设备综合成本。基于域控制器平台软硬件,通过对多个(子)功能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复杂的功能,满足复杂智能功能的要求正在开发域融合控制器。车载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实现了从边防到纵深主动防御的跨越。1、车载信息安全技术事关个人、社会和国家安全。部署车载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是关键,构建汽车安全免疫能力才是必由之路。2、2022年,车载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将从边界防御跃升为主动安全纵深防御系统,实现威胁提前感知、动态实时响应,让汽车在攻击事件中快速恢复。主动防护技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通过对车辆进行全面、实时的安全威胁监测、预警和分析,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车辆防护。在安全防护模块的基础上,形成了网络防御、内网防御、ECU防御的多层防御体系。在车型前向开发过程中,在各个功能模块层级设置安全防护,全面保障车辆信息安全。、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蔚来等主机厂积极构建主动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在车路协同辅助驾驶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正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突破。量产前装推动规模化应用落地1.构建“单车智能+网络赋能”车路协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径,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和技术优势,满足中国地方属性要求和国家产业安全管理要求。目前,已有3500多公里道路实现智能化升级;车企纷纷推出C-V2X量产车型,加快产业化步伐。2、面向2022年,部分车路协同辅助驾驶场景将实现示范和量产应用,进一步加快车路协同技术发展进程。车路协同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面向2022年,一汽、长安、东风、广汽等车企将基于一期(DAYI)场景实现大规模示范应用和量产前装,进一步推进车路协同。协同驾驶辅助应用落地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形成量产预装,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1、激光雷达具有获取直接3D信息、分辨率高等优点,是高度自动驾驶汽车的核心传感器。与机器视觉相比,激光雷达可以直接获取三维信息,为智能网联汽车构建三维环境信息。与毫米波雷达相比,激光雷达具有波束窄、方向性好、体积小、无电磁干扰、距离探测精度高等优点,成本价进一步下降:小鹏P5、北汽极虎AlphaS、蔚来ET7等新车型明显搭载激光雷达。产品。大多数激光雷达供应商推出的激光雷达(半固态)成本价将降至1000美元以下。相比以往国外64线高达数万美元的产品,目前华为、大疆等光电技术龙头企业推出了高线束,在高分辨率产品雷达机中,除了通用处理芯片外,光源、扫描仪、接收器等部件都是独立可控的。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执行器。智能驾驶要求底盘实现线控传动的主动控制,取消机械连接,摆脱对驾驶员输入的被动响应,主动转向、建立压力、调节扭矩输出。驱动、悬架、变速器等整车电控系统实现一体化控制,全局优化底盘主动安全性、舒适性和驾驶乐趣。2、面向2022年,中汽创智等企业将开发线控底盘系统,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控制。通过集成控制,助力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提升自动驾驶体验。重点企业整车企业TIER1控制指令离散轨迹点整车级量产传感器信息和软传感器参数决策系统。4D毫米波雷达即将进入量产,助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低成本解决方案1、4D毫米波雷达兼顾了传统雷达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汽车雷达的主流趋势。4D雷达基于虚拟天线技术,在提高角分辨率和缩小体积方面取得了突破。未来随着点云密度的增加,有望实现激光雷达2的效果。面向2022年,自主4D毫米波雷达产品将实现量产。进一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低成本解决方案建设国际上,Arbe、Continental、Uhnder、Aptiv、Aoku等厂商已开发或小批量应用4D毫米波雷达产品。整体来看,产品量产落地时间在2022年左右,华为发布了高分辨率4D成像毫米波雷达,预计2022年量产,量产时间上基本持平作为国际领先企业的楚航科技、恒润经纬、华域汽车、森赛特等自主企业也开始布局4D毫米波雷达。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他们将形成多种自主产品解决方案、功能性无人车等高水平自动驾驶业务。以无人配送/保洁/零售等主要功能为主要功能的功能性无人车,旨在替代人类执行功能性任务,使车辆从传统车辆进化为执行任务的智能载体。从自动驾驶应用来看,功能型无人车依托云平台的集群监管和调度,实现实时功能任务的动态分配,同时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协同的功能并自动规划行车路线。目标是到2022年,各类功能性无人车将进一步扩大示范规模和运营范围,逐步开始探索新的商业化模式。具有人力配送/保洁/零售等功能的功能型无人车将进一步实现集群控制,从目前的小规模示范走向大规模应用。在地方试验示范区,逐步出台相关政策,赋予功能性无人驾驶汽车相应的路权,示范区逐步从封闭/半封闭区域向开放道路过渡,探索多种新型商业模式。车型交互成为主流趋势1、智能座舱搭载智能化、网络化技术,使座舱与驾乘人员进行智能交互,是人车关系演进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从工具到伙伴。2、面向2022年,智能座舱硬件计算能力进一步提升,多屏显示、驾乘监控等应用规模显着提升,驾驶体验不断提升。吉利新擎科技发布“龙鹰一号”,新驰科技发布X9U,并与电装光庭达成合作;搭载高通8255芯片的极度汽车将于2022年发布,大算力智能座舱硬件将进一步开发。形成并普及随着座舱领域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多屏、大屏成为主流趋势。排量扩张,同类车型包括吉利星越、东风岚图等车型;2021年前三季度,13英寸-15英寸中控屏装配量同比增长250.6%;15英寸及以上中控屏装配量同比增长204.0%;大尺寸屏幕的增长趋势显然是基于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以及自动驾驶系统(《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也对驾驶员监控提出要求)、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和乘客对驾驶员状态感知的需求监控系统(OMS)的部署率逐渐提高,同时有两个系统融合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