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信用上链,如何让你的数据价值最大化?

时间:2023-03-14 19:40:23 科技观察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通知强调,探索和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信用领域规模化应用,构建社会信用区块链体系,形成以数据定义信用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征信信息化作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记录数据。应用。探讨利用智能合约机制实现敏感数据“可用但不可见”,丢失信用数据的有序流动和操作。数据是定义信用的关键。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将重构信用数据。那么,区块链将如何赋能信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此,《链新》采访了几位业内学者。个人信息保护成为重点“我国信用行业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发展,这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北大区块链俱乐部秘书长、比特蓝鲸创始人陈雷表示,中国信用行业在运行机制上过于中心化,主要以政府宗法制为主,职能执行集中在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部分企业作为技术第三方参与。在我国的信用行业,一直以国有企业为主。尽管近年来在推进征信体系市场化方面进行了尝试,但个人征信领域的进展却相当缓慢。目前国内拥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只有两家,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央行征信)和百行征信有限公司。2018年2月,百行征信获得首张市场化个人征信牌照。截至目前,第二张市场化个人征信牌照尚未落地。“征信行业还没有解决匿名和隐私问题,如何在不过度使用数据的情况下,及时全面收集和更新信息,保护用户隐私也是一个重大问题。”陈磊对《链新》说道。事实上,大量的科技和金融公司都在利用各种用户个人数据进行风险控制。例如,蚂蚁金服通过芝麻信用分让用户主动贡献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分数越高能做的事情越多。从初始收货地址、淘宝交易记录、手机充值记录,到信用卡还款记录、打车记录、水电煤气缴费记录,再到各种账簿、汽车违章处理、文件夹、好友关系链。通过这些信息,蚂蚁金服可以完整勾勒出一个人的轮廓,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然而,这些个人信用数据往往被平台使用,甚至出售给第三方,而相应的收益与用户无关。类似的报道并不少见。“信用数据不同于其他行业数据,用户是最重要的数据标签,涉及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无法通过传统的数据交易平台进行共享和交换,导致正规渠道极为有限。”以市场为导向采集信用数据。”百联汇创始人、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辛鸿锐告诉《链新》,传统征信机构在数据收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用于数据分析和征信产品的资金占比不断下降研发、信贷机构不能过分关注信贷产品的质量,影响信贷机构的水平和信誉。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规定信用信息的范围、收集、整理、存储、处理、提供、使用、安全、跨境流动和业务监督管理,明确信用信息定义,强调要加强权利保护个人和企业信息主体的利益,确保信息安全。据《办法》介绍,通过信用评分对外提供服务的企业被纳入监管范围,个人信息保护成为重点。这意味着头部互联网平台将接受新的监管,滥用数据的不合格企业将面临沉重打击。区块链如何赋能微链科技高级研究员周新建对《链新》表示,当前信用行业存在的两大问题是信息缺失和信息不安全,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信息阻断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共享问题,可以通过共享信息挖矿来激励用户共享信息。在信息安全方面,由于区块链系统去中心化的特点和时间戳的作用,任何信息的篡改都会留下痕迹。此外,如果采用去中心化存储方式,信息不会因地震、火灾等不可逆因素而遭到破坏。陈磊认为,针对信用行业存在的短板,除了充分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在隐私保护、数据自动上传、信用预警等方面探索更高效、更智能的下一代信用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指令集。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在两大场景发挥作用:一是应用在信息采集/登记领域的组织区块链平台。除了自动采集政府信用信息(如信用中国等)外,还允许所有第三方和实体自行注册信息,通过类似联盟链的用户端口设计,通过第三方机构如行业协会商会,接受数千万市场主体的各类信息,特别是市场运作中非强制征集、非政府征集信息的收集站起来。二是探索区块链数据账本的积累,尝试在特定领域搭建一个人人共享的可信平台。例如,中国一些地级市和县级政府正在试点部署数字城市,以上传所有公民信息。链,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协同共生社会。从区块链赋能征信的可行性来看,区块链可以帮助个人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主权,产生属于自己的信用资产。这是个人信用产生的基础,也是未来重要资产的来源和保障。现在,用户数据的所有权掌握在各大互联网公司手中,个人很难充分发挥其价值。得益于众多成熟的密码学技术,未来个人数据可以完全存储在区块链上,并可以安全交易,成为人人享有的产权清晰的信用资源。不仅如此,区块链还在人们之间公开透明地收集和共享数据。如此一来,散落在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所有”个人数据都可以得到充分聚合,从用户那里获取,为用户所用,促进数据的开放共享和社会的互联互通。在企业层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刘晓蕾认为,在数据经济时代,依托区块链技术,企业融资也将从主体信用向资产信用和交易信用转变。.过去传统的金融模式,融资依赖主体信用,金融机构通过审核企业资质和规模发放贷款,很多小微企业无法获得贷款。区块链对资产信用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以前无法实现的资产信用融资,在区块链去中心化信用机制下可以成为现实。区块链+信用的未来前景诚然,区块链在政府诚信、商业诚信、公益诚信、司法公信等领域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但区块链技术无法在上链前解决数据真实性问题,这也取决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来看,链上数据真实性问题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难点,我个人更倾向于全流程自动化的方向。”陈磊认为,所谓政府区块链一般采用联盟链技术,即审阅系统的多节点分布式数据库网络,技术上只会存在隐私问题,不会存在匿名问题。同样,由于联盟链先天的准入设计,目前可以通过负面清单、事后审查等机制来限制链上数据的真实性。陈磊认为,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与集中式数据平台/解决方案相比,性能是一个缺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可靠的主链和高吞吐量的侧链或者下一代分片区块技术来解决,简单来说,主链只负责身份信任审核。通过类似市场负面清单的模型,检查标签值,不做所有数据拆包校验和吞吐量。“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匿名特性更有利于保护用户隐私。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监管难度大。这个问题可以由监管部门牵头,管理KYC用户。在性能方面,工作量证明机制确实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共识机制,比如适合联盟链的权益证明机制POS,权威证明机制POA。这些替代机制可能非常好。解决性能问题。周新建说道。“总的来说,在现有的机制和体系内,征信部门可以在不改变原理和基本链接逻辑的情况下,利用联盟链的系统特性,在不涉及过多监管的情况下,应用区块链技术成为可能。改革的挑战在于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应该有征信、评级和公式,目前本质上还是依赖强大的中心化机构。但我们着眼长远。一个真正自动化、高效、可靠的信用网络必须弱监督甚至去监督。这应该是下一代区块链网络要解决的问题,现在说还为时过早。”陈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