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多地限制AI人脸识别使用,监管赶上技术发展步伐

时间:2023-03-14 19:31:06 科技观察

近日,南京、江苏、天津等地开始禁用AI人脸识别技术。11月底,南京一名男子戴着头盔进入南京某地售楼处看房,以免面部被售楼处摄像头拍到。这段视频被发布到网上,引发广泛讨论。随后,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局迅速做出反应,要求南京多家售楼处拆除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与此同时,江苏省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也发布通知,要求售楼处不得使用人脸识别系统。随后,天津市于12月1日通过《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其中提到限制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采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AI人脸识别注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然而,随着技术广度和深度的逐步拓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问题相当严重。比如上面提到的售楼处采集人脸信息的现象,不仅南京存在,很多地方的售楼处都会采集人脸信息,而且往往没有告知用户。这对商家有很多好处。比如通过对比,可以判断用户是通过哪些渠道来看房、买房的。如果是用户主动访问,那么开发商就不用支付中介佣金来防止“飞单”。如此一来,售楼处可以节省大量佣金,金额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元的水平。但这无疑是对用户隐私的侵犯。试问,谁愿意让自己的隐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肆无忌惮地收集?这也是这位在南京查房的“头盔男”能够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此外,在一些商场,人脸识别已经贯穿会员从注册、到店、追踪、管理的全过程。商场此举是为了更好的生意,无可厚非。然而,在今年10月南方都市报发表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中,60%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倾向,而大家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商场使用人脸识别的行为收集客户信息方面,持此观点的受访者比例高达42.6%。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大家无法接受侵犯隐私的行为。比如你去商场,如果你是和亲戚朋友一起去的,那么人脸识别系统就可以把你自己和亲戚朋友的信息联系起来,相当于让商家掌握了他们的家庭信息和社交圈,并可以以此推断客户的消费习惯和家庭收入。如果商家只是用这些来做精准推荐和营销就好了。但是,在目前的隐私保护环境下,谁又能保证自己的隐私不被泄露呢?毕竟利益巨大,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更可怕的是,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迅速,加上法规不完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所以这项技术经常出现在一些看似不需要扫脸的场合:超市刷脸付费,景区刷脸进园,公厕刷脸取纸……曾经某网大佬说中国用户可以用隐私换取方便,但是今天的中国用户不要接受这个。去年4月,一名叫郭兵的男子在购买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后,多次被告知必须开通人脸识别系统,否则无法正常入园。沟通不成后,郭兵将动物园告上法庭。今年11月,该案一审宣判: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权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并删除郭兵办年卡时提交的面部特征信息.由此可见,技术发展太快有时不一定是好事,很多时候可能会导致滥用。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最好明确规定人脸识别应用于哪些场合和场景,对不符合的给予相应的处罚。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能够与技术发展的速度相匹配,人脸识别技术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