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严肃老师为当年的“3.15”晚会写了一首歌《雾里看花》,歌词“雾里看花,水中看月/分得清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更是家喻户晓。昨天,又是3月15日,赶上北京十年罕见的沙尘暴。满天黄沙,雾里看不到花,却能在昏暗的黄沙里怀念:“借我,借我一双眼/让我闹一下/看清楚并且很清楚。”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隐私保护成为我们的新烦恼。人脸识别违规使用、个人简历泄露,成为今年央视“3.15联欢晚会”的开端和焦点。一些人大吃一惊,说:“我的天啊,好吓人。”有人看惯了说:“早就这样了”。监控摄像头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但有些却暗藏玄机。记者在全国多地调查了20多家配备人脸识别系统的商户。所到之处,人脸识别信息被偷偷获取,没有商家明示告知或征得同意。例如,无锡的宝马4S店、GrandGatewayMaxMara店、科勒卫浴等门店都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可以抓拍人脸,获取用户数据。3.15之前,有人戴头盔查房的无奈举动。人脸信息属于个人独有的生物特征信息。一旦泄露,将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等。新版本《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在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当单独告知个人信息主体收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存储时间等规则,应当明确告知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另一个被曝光的问题是智联招聘、猎聘招聘、51job三个互联网招聘平台的个人简历泄露。据一位卖家介绍,在智联招聘上购买一份求职者的最新简历只需支付7元。.简历内容详尽,应聘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信息一应俱全。这背后是一个行业黑产业。这些含有个人敏感信息的简历流入黑市,被倒卖、交易,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进行诈骗。一位智者说:“最危险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新冠病毒肆虐看不见,黑利交易看不见。这种说法是真诚的,也是自欺欺人的。有人感叹这个时代一点隐私都没有,大家都在“裸奔”。在数据成为新石油、新生产资料的今天,数据隐私保护成为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数据所有权、数据获取和使用边界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几年前,国外有分析人士将Facebook、谷歌、亚马逊等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巨头称为技术教会。前段时间,Facebook与苹果的数据隐私大战更是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可见,我国相关法律在不断完善,对数据隐私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今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对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隐私都有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等。、身份证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第1034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此外,备受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进入了立法的最后阶段,法律出台在即。数据隐私保护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律是社会的底线,法律的颁布只是一个开始,3.15的曝光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还要“裸奔”多久?随着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和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数字经济中的黄沙终将散去,迎来温暖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