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互联网,我们生产和传播知识,产生大量的数据,也因为这些数据,我们被算法奴役和囚禁在信息茧中。 欧盟委员会11月30日透露,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正在调查谷歌的数据收集行为,并正在向谷歌寻求有关谷歌收集用户数据的方式和原因的信息。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欧盟对谷歌处以3次总计82亿欧元的罚款,并责令谷歌改变其商业行为。 尽管谷歌声称它使用从用户那里获得的数据来改善其服务,并且用户可以随时管理、删除或转移他们的数据,但美国和欧盟的反垄断机构正在调查占领这些公司如何与市场支配地位使用他们收集的数据并将其货币化。 DataBreach 数据泄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Facebook在2018年被曝用户隐私泄露,CambridgeAnalytica不当使用Facebook数据,甚至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利用这些数据为选民量身定制宣传,影响选举结果,并将用户信息传递给其他公司。 这让Facebook陷入了强烈的舆论质疑风暴,并交出了史上最大的罚款,高达50亿美元。 因为Facebook有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的先例,其推出的数据货币项目Libra,在内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公众质疑亟待解答的情况下,以PayPal和Visa为首的协会成员撤回了一项一个接一个。现在他们还面临着难产,甚至早亡。 能交出这么多罚单,还有大量企业在法律边缘试探。一定是因为这些公司从用户隐私数据中获得的利益,比可能被罚款的部分要多。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被列为明星科技产业,数据是互联网信息传输不可或缺的一环。非法数据交易已经形成灰色产业链。 之前有一系列P2P雷暴,后来G信宝被警方侦破。数据隐私是公众日益关注的问题。 可见,无数的互联网公司都将用户数据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大数据”的理念下,数据的使用成为了一股洪流,以看不见的灰色产品的形式交给了我们。 数据泄露问题有解决方案吗? 区块链带来希望。 “数字经济的下一个十年”。这是很多人对区块链的评价。它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力量。 通过区块链,诞生了无数创造财富的神话,也诞生了无数等待被戳破的泡沫。区块链技术除了用于发币之外,也是构建价值互联网的重要工具。 大数据是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是生产力,区块链是生产关系。 被高估的革命? 今天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其实是非常中心化的。而这种中心化与互联网的初衷背道而驰。 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平等、协作、速度、共享(不是共享)。 今天的大公司拥有用户所有的行为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来实现他们的商业模式、销售广告位、算法推荐等。 用户在使用应用程序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这些互联网公司免费工作比如抖音。但我们作为主体所产生的数据并不会返回给我们个人,这些数据的所有权不属于我们。 区块链可以对数据进行保密,记录生产数据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据更好的流通。 把互联网上的行为数据看成一种资产,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把这个资产免费提供给平台,平台卖给广告商盈利。如果你使用区块链,你的资产就有了自己的价值(代币记录),你将决定如何使用它们以及卖给谁以获利。 绑架用户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数据通过LBS等一系列关联产生了数据爆炸,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使用场景。只是在早期,数据隐私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过去,BAT里的百度靠着丰巢系统“躺着赚钱”。百度竞标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即便是在魏则西事件发酵之后,李彦宏在去年的一个公开论坛上依然面无表情地表示:“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方便,在获得用户许可后才能收集证据。” 的确,公众现在面临着以隐私换取便利的情况。例如,用户登录移动应用时,必须先同意用户协议、使用权限等,否则应用无法使用。如果您点击“同意”,即表示您已将您的隐私权转让给平台。 但我们不妨再试一次,用隐私换取效率。真的是我们的本意,还是霸权面前的无奈和唯一选择? 阿里通过强大的云服务,牢牢把握着很多小公司的命运,将这些公司的用户数据据为己有。除了这些大公司,还有无数的第三方数据提供商。 即使在大洋彼岸、互联网圣地、崇尚自由文化的硅谷,也难免会有用户隐私数据自愿泄露的情况,比如Facebook、Google。 可以说,在用户隐私数据保护方面,不排除大部分安全意识和保护措施不足,更多的是吞没了船上每一个人的绵延利益链。 隐私和安全 由于可以交易,数据可以作为资产使用。区块链和代币经济模型或许可以让企业和个人实现双赢。 实际上是一种在主权货币之外被强行创造出来的一种货币,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的资产甚至一种思想,自愿传播和广泛流通的,比特币就是依托于区块链技术。 在比特币出现之前,互联网上的资产登记是中心化的,需要依赖第三方来解决信任问题。否则,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数字世界无法约定资产的归属。 比特币,或者说区块链技术,是前所未有的,在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去信任的环境中,解决了不依赖第三方就无法解决的信任问题。 之后,区块链技术在数据确权这件事上也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安全方面,区块链为用户数据的保护提供了先天的土壤。即不可篡改和加密的数据库,安全可靠。 我们已经知道区块链是一串单向加密的哈希函数,无法反向破解。 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中心化问题,即解决数据被巨头单方面控制读写权限的问题。 区块链本身就是一系列庞大的数据库。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所有的记录。而此时巨人的身份,也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除非算力超过一半,否则没有权力改变,这就像王朝斗争,只有获胜的一方才有权利改变历史,而在目前各种反垄断法的制定下,这种争霸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数据隐私的。比特币的区块链网络是公开的,每个节点都可以下载从创世块开始的每个区块的生成记录。但这仅限于存储记录。 如果要获取和调用数据,必须使用唯一的私钥。这就完美的解决了“所有人的数据都暴露了”的问题。没有个人对数据的授权,数据无法使用,数据被第三方滥用的问题也很容易解决。 道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区块链作为一项诞生仅十年的新兴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 区块链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诞生之初,并没有足够好的、足够丰富的应用场景。 互联网诞生于1699年,1987年提出卷积神经网络,互联网经过30多年实验才正式向公众开放,直到1995年才正式商业化;2012年,卷积神经网络的加入使图像识别的错误率降低到16%。才展现出强大的攻击性,广为人知,但现在只能说刚刚进入爆发节点,更谈不上机器人到处跑的阶段了。 区块链才出现了十年。 其实目前的区块链在电子票据的应用上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优势。日前,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中国银联等机构联合发布区块链服务网络(BSN)。 目前,区块链可以解决的问题包括供应链、物流溯源、不可变知识图谱、数据认证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块链能够完善和重塑互联网体系,在数据链路上取得更大成就。 自1995年以来,Gartner咨询公司(Ganter)利用其专业的分析预测和推演各种新兴技术的成熟演进速度和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分为五个阶段。 为技术萌芽期、预期扩张期、泡沫破谷期、稳步攀升恢复期、生产成熟期。来源:Ganter 在Ganter发布的2019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可以看出相关的区块链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即便如此,纵观近100年的科技发展史,我们也多次看到科技的突飞猛进。 在Ganter划分的DigitalEcosystems(数字生态系统)专栏中,关键技术包括区块链、知识图谱、去中心化网络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这些都需要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作为支撑(当然,还需要硬件作为基础设施)。 通过互联网,我们生产和传播知识,产生大量的数据,也因为这些数据,我们被算法奴役和囚禁在信息茧中。 区块链所追求的去中心化,只是我们所希望的互联网的雏形。我们期待这样一个互联网世界,将被劫持数据的所有权归还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