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一个很火的信息,一个是关于“硅谷各大公司实习生月薪”的,引起了各种羡慕嫉妒恨,如:苹果实习生月薪$4,914,全职起薪$106,913;Google实习生月薪$5,678,全职年起薪$113,100;雅虎月薪5191美元……;另一个说“硅谷不是天堂”,加班也很严重。公司每天都加班,加班到晚上9-10点是正常的。事实上,它远不止硅谷?整个IT行业是一个靠发展速度崛起,靠技术杀父,靠自我榨取的行业。我们不妨做几个小盘点,看看IT人的生态。400万人口主导的主导产业!美国无疑是全球IT产业的领头羊。如果不算互联网行业,全球10大IT企业中有8家是美国企业;而在互联网行业,除了BAT,美国公司还占据了另外七家。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由美国创造、美国主导、美国垄断的领域。但是如果问你,美国IT行业有多少人?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是这样。据美国劳工事务局和第三方机构统计,这一数字约为400万人。没错,只有400万,而这400万中,大约有100万电信从业者和传统企业的IT管理人员……美国真正的程序员不到100万,从事架构的顶尖人才外观设计和产品设计无疑是少之又少。然而,正是这400万人决定了美国万亿美元的“信息产业GDP”(全球约3万亿美元),其中包括谷歌、苹果、微软、思科、英特尔、高通和IBM。公司和许多初创企业。这些企业创造的人均价值极其惊人。例如,谷歌年收入约600亿美元,但员工只有7万人,人均创造价值近百万美元;微软拥有约10万名员工,营收超过700亿美元,人均创造价值超过60万美元。——而这些企业的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产业附加值极高。即使人均年薪15万美元,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也是惊人的。这样的一群人,这样一个创造极高附加值和利润的行业,收入水平更高,其员工的收入远高于中国人均3万-4万美元的年薪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在入职薪资相对较高的背景下,竞争激烈。美国最好大学的毕业生和最有创造力的人涌入IT行业,这个行业充满机遇,竞争也非常激烈;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其强度超过了金融业。甚至实习生也是其中之一。看看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招聘规则就可以看出端倪。再加上IT行业技术的快速迭代,这种激烈的竞争必然会体现在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在这种情况下,硅谷公司大量加班也就不足为奇了。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IT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同样激烈。无论是最低端的富士康,还是电信领域的华为,亦或是互联网行业的BAT,以及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加班都极为普遍,这是IT行业的宿命。技术演进带来的变化如果跳出IT行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行业都有相似的特点,我们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实。例如,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收入占总收入的40%和25%;5%的人掌握着60%的财富,20%的人掌握着87%的财富。这些人是怎么形成的?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在前1%的家庭中,31%是大企业或私营企业主的经理,15.7%是医生,13.9%是华尔街的金融从业者,还有一些是第二-一代和富三代近70%的食利者阶层,其他行业分散在IT、律师等领域。如果不单单看IT行业,我们看看收入最高的20%的人如何占美国就业人口的20-2500万左右。其中,超过400万的IT从业人员中,有不少是在这个范围内,因为大部分低端产业通过外包转移到了中国、印度等国家,即服务外包和硬件代工;而4-500万的金融从业者,很多人也属于这个群体;美国约有1000万制造业工人,制药、汽车、航空航天、石油等也有一半在这一领域;再加上美国近2000万小企业主中的一些人,构成了这个群体的大多数。所以,当你看到IT行业加班多、工作累的时候,其实你看这些行业,大部分也是工作量大,竞争相当激烈。即便是几年前还比较红火、竞争力较弱的底特律三大汽车制造商,工资收入和福利也出现了明显下滑,竞争程度也远比往年激烈。IT行业是观察这种收入金字塔局面的一个很好的观察点。例如,当云计算出现时,就不需要大量的传统存储服务和服务器制造商。这不仅会导致大量传统IT行业人员失业,还会导致更多传统行业IT维护人员失业。因此,如果我们看美国的IT产业,2001年高峰期的从业人数接近400万。近两年来,员工人数仅与十年前持平。但其创造的产值和增加值却增长了2-3倍。这种情况也出现在金融、军工、汽车等行业。都是广义上的“技术”领域。技术的进步让更少的人从事更高端的工作。最终的结果是,少数资本家、企业家、顶层工人站在??1%的高度,19%的技术工人和小企业主站在中高端,其余大部分被挤出市场。“技术领域”,从事零售、物流、护理等低端人工工作,财富分配时自然很难得到很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进步导致了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前1%和前20%的人,除了少数食利者,大多是残酷竞争、运气和天赋共同作用造成的。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是技术进化的结果。你怎么能不忙?谷歌实习生月薪5,678美元也就不足为奇了!原文链接: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4-01/06/content_88040.htm?div=-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