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10亿仓单融资“一女多嫁”掀起雷雨,物联网如何规避此类风险

时间:2023-03-13 14:36:21 科技观察

近日,佛山中金盛源仓储管理公司桃园仓库上海期货交易所铝锭交割仓库发生集体挤兑事件。事件起因是一名贸易商将存放在中金公司仓库的价值10亿元的3.3万吨铝锭抵押给多家机构。其中一家机构因担心质押的3.3万吨铝锭无法兑现而提前调拨铝锭至于佛山其他仓库,其他权利人闻讯选择提货,但由于一次发货多次押金,部分权利人无法提货,可能面临更大损失。这件事在供应链金融和期货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行业媒体和专家从多角度解读了这一屡次质押背后的存货融资和商品监管风险及解决方案。其中,多位专家认为,提高仓库管理的数字化水平是有效途径之一,而物联网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穿透式监管。目前,已有多家机构开始尝试基于物联网的数字仓单质押融资,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实施案例。仓单质押融资诈骗屡禁不止。供应链金融已经存在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其中,仓单质押欺诈是最典型的问题之一。此前多起事件给行业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至今未散。例如2014年青岛港铜业融资事件,涉及金额近160亿元,涉及大量银行系统,大大降低了银行系统对此类融资方式的信用。如果铝锭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屡教不改,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将十分恶劣。货物质押是供应链中常见的资金流转方式。贸易商通过质押货物获得现金流,扩大贸易规模,资金提供者也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息。在商品质押期内,对应的商品不会被实际消费,形成隐藏库存。在此期间,如果货主以同一批次货物向多方质押,非法套取较大资金,就会造成重复质押。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提供者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会在多个环节出现重复承诺等“一女多嫁”现象。作为入库货物,质押物由仓储公司保管,仓储公司负责出具仓单。在利益诱惑下,不排除个别仓储企业或员工伪造仓单、开具仓单的可能。此外,仓储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会随意降低监管标准或要求,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未能实现对标的物的真正监管或实际控制,也存在风险管控薄弱的问题。重复质押的背后,大多是存款人与仓储公司恶意勾结。穿透商品信息监管,利用物联网减少仓单重复质押重复质押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尤其是资金提供方不掌握标的商品的完整信息。近年来,行业内大量企业开始探索利用物联网对质押货物进行监管,可以进行穿透式监管,获取底层货物信息,大大减少仓库重复质押问题收据。根据质押物的不同性质,物联网的运用手段一般从“物”和“场”的角度来应用。一、从“货”的角度做文章从“货”的角度做文章,需要从源头上获取融资标的物的充分信息。物联网具有无处不在的感知特性。各种传感方法可以直接获取物理实体的位置、状态、数量等相关信息。它还可以为非法移动提供及时警告,并为仓库存储融资提供有效手段。当然,如果想直接获取商品的信息,对商品也是有一些要求的。这些商品最好能按件计件,有明确的划分单位,或者有独立包装,相应的计件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借助物联网,可以为每件物品赋予传感手段,如二维码、RFID或相应的传感器等,这些传感手段形成的标识对每件物品都是唯一的,并且每个传感端子直接粘贴或捆绑在商品上,形成一一对应。通过感知的方式,每件物品都获得了一张专属的数字“身份证”。此时通过数字化平台统计所有库存,获取货物实时准确的信息。每个项目的承诺信息都可以被数字化识别。反映出来,如果通过区块链的手段来补充这些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多次质押的问题。目前,RFID已成为仓库管理的主流方式。通过极低成本的电子标签,替代原有商品条码,实现批量盘点,提高仓储效率和库存透明度,有效支持仓单质押融资。近年来,其他无源物联网技术也发展迅速,在感知能力、通信距离、容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优于RFID的优势,也在小范围内应用于仓储管理,也可规模化应用,有力支持解决仓单重复质押问题。2、从“场”的角度做文章在实际操作中,大量商品是特殊的,不可能从“货”的角度去应用物联网。对仓库等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货物有效监管。以大宗商品为例,一般包括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钢材、铝锭、铁矿石等金属制品,煤炭、水泥等能源化工产品。与成品相比,具有同质化的特点,没有最小分割单位,很多没有标准化包装,当然不能按件计算;损失。鉴于这些特殊性,物联网手段无法为商品本身赋予唯一的数字标识,也就无法直接感知每件商品的信息。这时,仓库的数字化升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对商品的穿透式监管。仓库智能化可以形成专区监控,对特定区域的库存形成唯一的“标识”。基于此,除了实现仓库的智能化,还可以防止库存重复质押。今年4月底,京东科技在青岛发布了首个大宗商品数字仓库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以物联网智能感知和货物信息数字化为核心,构建园区管理、仓储调度、货物安全的物联网监控监管解决方案。.例如,在数字仓库中,部署高清监控摄像头,捕捉货物轮廓信息,实现货物AI查验;通过电子围栏分类设置仓储区、禁区、危险区。当货物轮廓发生变化,受限车辆和人员进入时,所有进口点发出警报,实现AI看货;针对一些对温湿度有严格要求的商品,设置高灵敏度温湿度传感器,实现智能环境监测,避免商品因环境变化而损坏。在此方案下,可实时实现“货位、库位、身份、电子账户、数字仓单”的“五合一”库存管理模式。在这种盘点模式下,企业货主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五要素对货物交易过程中的入库信息、入库过程、入库行为、入库单据等进行交叉验证,确保货物的真实有效,从而大大降低了贸易的交付成本和安全风险。当然,“商品”和“市场”并不是分开的,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实践中,在很多场景下,物联网技术从“货”和“市场”两个角度进行应用,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对于很多主体而言,利用物联网技术降低仓单重复质押风险已成为共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障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成本和收益的问题。无论是从“商品”还是“市场”的角度,都需要对物联网相关的软硬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投入,涉及融资公司、资金商、仓储公司、第三方等多方监管公司。哪一方承担成本的商业模式还在讨论中,而承担成本的一方也需要获得更高的收益,至少不低于没有使用物联网的收益,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着陆。姜凌艳研究员和王晓光研究员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发表的文章《物联网技术下重复质押风险的防范》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两者针对银行(基金提供者)和第三方监管公司进行相应物联网投资的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比较了两者未使用物联网和采用物联网后的收益。各主体采用物联网技术的收益比较(来源:《物联网技术下重复质押风险的防范》)研究结果表明,当物联网技术的采用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时,银行和第三方监管公司可以共同提高整体收益,实现长期-长期合作关系。这一结果表明,只要成本可控,物联网技术的采用可以为资助者和监管者带来明显的好处,从而鼓励他们采用物联网技术。在参与者看来,进一步降低物联网应用成本是物联网支持减少重复承诺的核心路径之一。但从整个行业来看,一旦发生重复质押事件,不仅会给参与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会对整个仓单质押融资模式造成打击。这些损失远远大于技术上的投入。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质押,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仓单融资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增加了他们的融资手段。融资构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在仓单质押融资中的应用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