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也说过,现在让我们感到放松的人工智能,最终可能会成为对现实世界的威胁。牛津的一位学者甚至直接给出了期限。10年内,人工智能将淘汰40%以上的职业。那么问题来了,人工智能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为什么像霍金这样的名人不断警告人类,真的会消灭近一半的职业吗?在这里做一个调查。如果你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在10年内替代超过40%的职业,请在评论区回复三个字不可能。同时请长按3秒点赞,让更多人看到精彩内容。可能有人认为,霍金所说的不必担心,因为只有科幻电影中才有的有思想有灵魂的高级人工智能离我们还很遥远。而且即使它们诞生了,也不一定是“恶”,它们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新的希望。尤其是在硅谷,持这种观点的人居多。他们每天除了运动之外,还会服用一些营养品,希望能活到人工智能诞生的那一天,因为这些人相信人工智能会带来永生。但也有例外,比如一位名叫马丁内斯的Facebook高管,他认为在未来30年内,全球将有近一半的人失业,世界将因马丁内斯对未来的悲观看法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他辞职了。目前住在西雅图北部的森林里,以打猎为生。你可能会觉得马丁内斯的想法过于极端,他怎么会因为前途未卜而辞去高薪工作,但要知道,他的担心不无道理。1985年,当时的计算机速度只有人脑计算速度的万亿分之一,但是到了1995年,这个速度变成了十亿分之一,2005年是百万分之一,到2015年,个人电脑的计算速度是仅为人脑的千分之一。这么恐怖的进化速度,你还觉得《终结者》只是科幻片吗?20年前,软银的孙正义曾推测,2018年将是基于人脑300亿个神经元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节点。因为按照摩尔定律,今年一块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将超过300亿个。为此,孙正义甚至成立了史上最大的投资基金,全部用于投资半导体行业。事实证明,孙正义的判断没有错。2017年,IBM宣布5nm芯片可承载300亿个晶体管,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不仅是高通、台积电、华为,全球各个行业的半导体企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数工程师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逐步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所有消费者都扮演着AI训练师的角色。比如央视推出的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姚晓松,只要给他一段文字,就可以像真正的主播一样播报新闻,24小时不间断播报。与真实主播相比,AI主播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地球不会爆炸,主播也不会放假。也许你想说这种机器人只做机械工作。毕竟我们人类还是要写稿子的,但你不知道的是,除了硬件之外,现在的机器人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灵魂”。几年前,当机器写作的概念刚被提出时,人们认为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人类写文章的能力,但今天当人们打开手机时,已经分不清是不是他们阅读的新闻是否由人类撰写。就是这样。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只用了18分钟,而我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一篇新闻稿只用了25秒。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份稿件用词准确,文笔流畅,描写完整,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记者。考虑到写作所花费的时间,人类不再具有竞争力。当然,目前机器的写作能力还停留在死板地填写模板的阶段,但以机器学习的速度,很快就会理解人类的文学喜好。从机器工厂到写AI,从AI医生到跳舞机器人,人工智能正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大范围“蚕食”。无论是重复的机械动作,还是创造性的职业,未来你都可能面临来自机器人的挑战,所以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努力成为那60%吧。毕竟,我们已经在“未来”了。
